《甘肅省志第五十九卷教育志》是1991年6月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省志第五十九卷教育志
- 作者: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教育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年6月
- ISBN:7-226-00764-9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甘肅省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包括教育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幼兒教育、國小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科學研究等
作品目錄
封面
甘肅省志 第五十九卷 教育志
著作權頁
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
甘肅省志·教育志編輯委員會
甘肅省志·教育志編輯室
總序
序
凡例
圖片
劉少奇主席在“全國文教群英會”上接見甘肅省優秀教師代表(1960年)
周恩來總理、鄧穎超同志同袁敦禮教授在一起(1960年)
朱德副主席視察酒泉中學勤工儉學活動(1958年)
第一野戰軍彭德懷司令員(右一)接見西北民族學院學員(1951年)
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前右一)和西北民族學院各族學員在一起
班彈額爾德尼·卻吉堅贊副委員長和西北民族學院師生在一起(1980年)
教育部長蔣南翔(左三)參觀蘭州大學化學系實驗室(1981年)
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右)視察敦煌縣農村國小(1986年)
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宋平(右)在甘肅省科學大會期間接見教育界獲獎代表(1978年)
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汪鋒(中)到甘肅師範大學作報告(1965年)
甘肅省長鄧寶珊向優秀教師授獎(1959年)
中共甘肅省委書記李子奇同蘭州大學師生座談(1986年)
省長賈志傑、省顧問委員會主任黃羅斌等參加甘肅農業大學開學典禮(1986年)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江隆基在學校黨代會上講話(1965年)
甘肅省教育學會會長辛安亭走訪老教授(1983年)
蘭州大學劉有成教授在進行科學研究
蘭州大學鄭國錩教授在實驗室工作(1978年)
蘭州大學化學系黃文魁教授(左二)在實驗室(1981年)
甘肅工業大學陳劍虹教授在實驗室
西北師範學院生物系教授孔憲武進行科學研究(1982年)
西北師範學院李秉德教授在著書立說(1985)
甘肅農業大學陳北亨教授在實驗室
西北民族學院王沂暖教授和《格薩爾》研究室的教師一起工作
甘肅中醫學院教授鄭魁山給實習生傳授針灸技術
蘭州醫學院張培樓(左二)教授在進行科學實驗(1985年)
蘭州鐵道學院班冀超教授在實驗室(1986年)
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參觀電化教育展覽(1983年)
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出席甘肅廣播電視大學首屆畢業典禮(1982年)
甘肅廣播電視大學舉行首屆數學學術討論會
1985年第一個教師節部分老教師在一起暢談
蘭州市部分中國小特級教師在一起
酒泉地區負責人同酒泉市負責人簽訂掃除文盲和繼續教育責任書
玉門市玉門鎮掃盲班教師輔導學員學習
甘肅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在老山前線設立戰地考場(1986年)
合水縣店子職業中學學生在獸醫門診部實習
酒泉縣上壩農業中學教師研究教材中的新問題
蘭州市職業技術學校財會班學生練習珠算
天津市來甘肅支教的教師在蘭州一中上語文觀摩課
白銀有色金屬公司第一中學上攝影輔導課
蘭州市盲聾啞學校盲班學生上點字課
蘭州市七里河區龔家灣第一國小器樂興趣小組
臨夏市西關學校教學改革實驗班在上課
甘肅省保育院教師給幼兒講故事
華池縣“列寧國小”舊址
慶陽隴東中學新貌
華池抗大七分校舊址
蘭州大學教學區新貌
解放前的蘭州大學部分校舍
新建的西北師範大學文科教學樓
解放前的西北師範學院部分校舍
《甘肅教育志》稿國內專家評審會代表和工作人員
甘肅教育史志編委會成員和顧問
目錄
概述
一、古代教育
二、近現代教育
1、學堂學校的建立
2、抗日戰爭期間教育的發展
3、隴東解放區的人民教育
三、當代教育
1、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建立與發展
2、1958年的“教育革命”
3、教育事業的調整
4、“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學校教育
5、新時期的教育改革
6、發展社會主義教育的主要成就
第一章 教育制度
第一節 清末以前的地方學制
一、地方學制的歷史淵源
二、地方學制在甘肅的實施
三、選舉取士制度在甘肅的實施
第二節 清末新學制
一、普通教育制度
二、師範教育和實業教育制度
第三節 民國教育制度
一、民國新學制在甘肅的實施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戰時教育
第四節 社會主義教育制度
一、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在甘肅的實施
二、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三、“文化大革命”對教育制度的衝擊
四、教育體制改革
第二章 教育行政管理
第一節 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沿革
一、教育行政機構的產生
二、民國時期的教育行政機構
三、新中國建立後的教育行政機構
第二節 教育行政機關的任務和職責
一、清末時期
二、民國時期
三、新中國建立後
第三節 教育行政機關負責人的任免
一、省教育廳(局)負責人的任免
二、省教育廳(局)部門負責人的任免
三、地縣教育行政機關負責人的任免
第四節 督學的設立與職責
一、清末民國時期的視學和督學
二、新中國建立後的督導視察
第三章 教育法規
第一節 教育行政法規
第二節 督學視導與辦學考成法規
第三節 教育經費與助學金法規
第四節 教師法規
第五節 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法規
一、幼兒教育和中國小教育
二、高等教育
三、職業技術教育
四、成人教育
五、少數民族教育
六、私立學校
第四章 教育經費
第一節 民國以前的教育經費
一、學宮、書院經費
二、學堂經費
第二節 民國時期的教育經費
一、經費來源與支出概況
二、高等教育經費
三、中等教育經費
四、初等教育經費
五、社會教育經費
第三節 新中國建立後的教育經費
一、教育經費管理
二、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
三、各地州市教育經費
四、基本建設和教學設備投資
五、勤工儉學和集資辦學
附:靜寧縣多渠道集資辦學
第五章 興學堂以前的學校教育
第一節 歷代官學私學的發展
一、先秦到魏晉十六國時期
二、隋唐時期
三、五代到兩宋時期
四、元明清時期
第二節 書院
一、書院的建立與發展
二、組織和制度
三、教學
四、考課
五、著名書院簡介
第三節 儒學與科舉
一、府廳州縣儒學
二、貢院與試院
第四節 社學義學私學
一、社學
二、義學
三、私學
第六章 隴東解放區教育
第一節 各類教育的創辦與發展
一、國小教育
二、隴東中學
三、社會教育
四、幹部教育
第二節 教育行政管理
一、教育行政機構
二、教育制度
三、教育行政機關的任務和職權
四、教育行政領導幹部的任免
五、教育經費的籌措和管理
第三節 教師隊伍建設
一、國小教師的來源和培訓
二、隴東中學教師隊伍建設
第七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園所設定與辦園形式
第三節 教學
一、課程與教材
二、教學方法
第四節 師資培訓
一、中等幼兒師範教育
二、幼師職業教育
三、短期培訓班
四、高等幼兒師範教育
第八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學校設定與管理
一、設定辦法
二、辦學形式
三、管理體制
四、編制
第三節 學制
第四節 教學
一、課程
二、教材
三、教學改革及實驗
第五節 德育
第六節 勞動教育
第九章 普通中學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領導管理體制
第三節 學制與課程
一、學制
二、課程
第四節 教學
一、教學管理
二、教學改革與實驗
三、學生成績考核
第五節 德育
第六節 體育衛生
第十章 特殊教育
第十一章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第一節 沿革與發展
一、清末的實業學堂
二、民國時期的職業學校
三、新中國建立後的職業技術學校
第二節 學校設定與管理
一、學校設定
二、辦學形式
三、領導管理體制
四、學校組織機構
第三節 學制與課程
一、培養目標
二、學制
三、專業設定
四、課程
第四節 實習
一、民國時期的生產實習
二、新中國建立後的專業實習
第五節 學生
一、招生
二、學生待遇
三、畢業與就業
第十二章 中等師範教育
第一節 沿革與發展
第二節 領導管理體制
一、管理體制
二、學校機構設定
第三節 學制與課程
一、培養目標
二、學制
三、課程
第四節 實習
一、教育實習
二、專業思想教育
第五節 學生
一、招生
二、學籍管理
三、學生待遇
四、畢業與服務
第十三章 普通高等教育
第一節 沿革與發展
一、艱難創辦
二、院系調整
三、整頓充實
四、規模縮小
五、穩步發展
第二節 組織與管理
一、領導管理體制
二、學校組織與編制
三、民主黨派民眾團體
第三節 系科專業設定
一、民國時期的系科設定
二、新中國建立後的專業設定
第四節 教育教學
一、教育宗旨與培養目標
二、教學計畫與課程設定
三、教學大綱與教材建設
四、教育教學改革
五、德育
六、體育
七、勞動教育
第五節 科學研究
一、研究機構與研究隊伍
二、組織管理
三、研究成果
四、學術活動與學術刊物
第六節 研究生教育和學位制度
一、實施學位制度前的研究生教育
二、學位制度的實施
第七節 本專科學生
一、招生
二、學生待遇
三、畢業與就業
第八節 對外交流
一、派遣留學生
二、邀請專家講學
三、校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第九節 各類高等學校
一、綜合大學
二、工科院校
三、農科院校
四、醫藥院校
五、師範院校
六、財經院校
七、政法院校
八、民族院校
九、其他院校
第十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發展概況
第二節 掃除文盲教育
一、民國時期的民眾教育
二、新中國建立後的掃盲教育
第三節 成人初等和中等教育
一、國中等文化技術教育
二、中等專業教育
第四節 成人高等教育
一、職工大學與幹部管理學院
二、高等函授教育和大學
三、廣播電視大學
四、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第十五章 少數民族教育
第一節 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教育
一、少數民族義學
二、初等教育
三、普通中學教育
四、師範教育和職業教育
五、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促進會
六、隴東解放區的少數民族教育
第二節 新中國建立後的少數民族教育
一、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
二、發展民族教育的特殊措施與優惠政策
第三節 甘肅境內各少數民族教育
一、回族教育
二、藏族教育
三、裕固族教育
四、東鄉族教育
五、保全族教育
六、蒙古族教育
七、哈薩克族教育
八、撒拉族教育
九、土族教育
十、滿族教育
第十六章 電化教育
第一節 組織機構和隊伍建設
一、民國時期
二、新中國建立後
第二節 電化教育活動
一、初期電教活動
二、電教活動的新發展
第三節 電教經費及設備
第十七章 教師隊伍
第一節 國中等學校教師
一、清末的學堂教員
二、民國時期的學校教員
三、新中國建立後的教師隊伍
第二節 高等學校教師
一、民國時期的教師隊伍
二、新中國建立後十七年的發展
三、“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教師隊伍
四、1978年後教師隊伍的變化
第三節 成人教育教師
一、民國時期的社會教育教師
二、新中國建立後的成人教育教師
第十八章 教育科學研究
第一節 教育科學研究機構
一、省級教育科研機構
二、地縣教育科研機構
三、高等學校教育科研機構
第二節 教育學術團體
一、民國時期的教育學術組織
二、新中國建立後的教育學會
第三節 教育科學研究活動
一、民國時期
二、新中國建立後
第四節 教育科學研究成果
一、教育科學論著
二、教育資料與教材
第五節 教育報刊
附錄
大事年表
一、東漢至清末
二、民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獻輯存
陝甘寧邊區政府關於新區目前國民教育改革的指示(1949.7.21)
蘭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通告(1949.8.30)
甘肅省人民政府命令頒布整頓國小方案(1953.12.1)
甘肅省人民委員會關於貫徹對中等學校“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指示(1955.2.20)
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委員會關於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的幾項規定(1958.9.21)
中共甘肅省委關於1961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教工作安排的指示(1961.4)
甘肅省教育廳黨組關於試行全日制中國小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的報告(1963.11.21)
甘肅省革命委員會批轉省文教衛生辦公室《關於加強全省中、國小教師隊伍管理工作的情況報告》(1979.4.25)
甘肅省人民政府批轉省教育廳、省民委關於積極穩步地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的報告的通知(1982.4.14)
甘肅省人民政府批轉省計委、省文辦、教育廳、勞動局、人事局、財政廳關於我省中等教育結構改革情況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意見(1982.7.28)
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批轉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普及國小教育工作的意見》的通知(1982.12.20)
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普通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1984.1.5)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下發甘肅省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等六個教育管理意見及試行方案的通知(1985.10.31)
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甘肅省掃除文盲試行條例》的通知(1986.1.19)
教育人物
一、省級教育行政人物
卜建功
於忠正
馬鄰翼
馬濟川
馬培芳
王志勻
王松山
鄧品珊
水梓
劉海聲
湯九夫
杜瑞蘭
李(鈵)
李成斌
李克明
李紹唐
李頻如
辛安亭
宋福霖
汪都
張文范
張昌言
張金翼
陳慶堂
鄭通和
趙元貞
趙近科
黃伯梁
陶君廉
彭士魁
二、高等學校人物
丁農
丁漢儒
丁自生
丁愛平
於己百
於霖西
萬方祥
才旦夏茸
馬守謙
馬杏城
馬競先
馬馥庭
馬麒麟
王敏
王博
王鏡
王力生
王萬章
王雲普
王水汀
王鳳顯
王文義
王文新
王世文
王達平
王永昌
王永昌
王亦農
王慶瑞
王興禮
王廷輔
王揚宗
王志科
王均衡
王懷公
王利民
王沂暖
王應國
王明昭
王鳴和
王鳴皋
王順金
王俊傑
王香亭
王鐘麟
王晉卿
王恩澤
王積臣
王培桐
王維成
王琪生
王景尊
王福成
王震凡
王履安
王德基
韋統師
尤光九
尤炳圻
支克堅
水天同
毛志勇
毛定原
方乘
方禎
方永蒸
方鶴春
尹萬傑
尹良培
易價
鄧春膏
醜紀范
孔憲武
左秉輝
左宗杞
石果
艾南山
艾克熱木
盧村禾
葉開沅
仝允栩
帥占宗
叢春雨
史啟禎
史柳寶
白光弼
白彥博
白梅村
寧武甲
鄺華俊
馮琯
馮鏡
馮國瑞
馮繩武
邢祖林
匡扶
呂 方
呂忠恕
呂斯百
任其昌
任雄士
任繼周
華遵舜
朱子清
朱正佑
朱宣人
江隆基
關中哲
齊陳駿
安振
許重遠
許綬泰
劉耀
劉萬真
劉天怡
劉中立
劉鳳崗
劉文英
劉文清
劉爾炘
劉讓言
劉有成
劉眾語
劉竹溪
劉問岫
劉(訢)年
劉雨震
劉國鈞
劉學德
劉鐘瑜
劉唐領
劉維舟
劉淑華
劉雄翔
劉善修
劉滿長
劉熊祥
湯任基
湯季芳
孫一青
孫克恆
孫茂盛
孫金銘
孫遇祺
孫祺蔭
阮迪民
紀文林
蘇克勤
蘇致興
杜甫功
杜經國
楊正
楊林
楊少松
楊玉洲
楊世贊
楊同書
楊慶堂
楊汝棟
楊伯峻
楊英福
楊茂林
楊建新
楊樹聲
楊洪濤
楊浪明
楊敏政
楊惇節
楊滋旺
嚴順章
李光
李運
李希
李實
李軻
李篤
李森
李蒸
李大誠
李之欽
李天祜
李中華
李化方
李正才
李吉均
李慶善
李安滋
李興國
李希靈
李征平
李定仁
李秉德
李學禧
李建勛
李思淵
李家慶
李家坤
李旋谷
李裕林
李登文
李鼎文
李韞章
李嘉言
李端嚴
李震寰
吳 中
吳小美
吳文翰
吳偉仁
吳廷楨
吳治國
吳福熙
邱陵
谷苞
鄒豹君
何士驥
何乃光
餘慶余
辛樹幟
沈世瑤
沈光隆
沈智揚
汪志誠
汪堃仁
汪岳雲
宋子明
宋全昌
宋華樾
宋良智
宋卓民
宋榮昌
宋福僧
宋耀祿
張宣
張弼
張大可
張之義
張從辛
張文熊
張永奎
張西岷
張自義
張師亮
張階平
張宏圖
張林源
張松蔭
張忠修
張學軍
張孟倫
張建侯
張鹹恭
張貽侗
張洪遠
張洪軒
張浩廉
張培棪
張鴻哲
張維信
張鵬雲
張殿執
張德鄰
張德馨
陳光
陳涌
陳淀
陳大白
陳中清
陳文(塬)
陳北亨
陳仲全
陳光華
陳慶誠
陳慶益
陳守忠
陳興華
陳時偉
陳和平
陳紹恕
陳劍虹
陳繼疇
陳耀祖
陸潤林
林立
林達美
林迪生
羅學波
周芹香
周學新
周信有
周篤彥
周道遠
周慕溪
周耀坤
金少英
金慶章
金寶祥
房俊峰
鄭文
鄭志豪
鄭國康
鄭國鋁
鄭榮梁
鄭俊民
鄭憲祖
鄭載興
鄭麟翔
屈禮先
榮書之
南國農
趙克
趙楨
趙璽
趙從顯
趙奮生
趙明祥
趙鳴九
趙蔭棠
趙思齊
趙勝興
趙儷生
趙健雄
趙繼游
胡乃耀
胡之德
胡國鈺
胡春農
胡恆覺
侯亢
俞傑
段一士
段子美
段克興
段重希
秭佩
姜學玲
宮學惠
洪庭瑞
洪毅然
姚朴
駱秀峰
原新民
秦和生
袁敦禮
賈斌
賈冰岩
賈志傑
賈忠建
賈敬芬
顧雁
班冀超
錢伯初
徐勁
徐仲碧
徐英超
徐國健
徐躬耦
徐褐夫
郭士豪
郭同章
郭聿琦
郭俊卿
郭晉稀
郭毓彬
唐國選
唐家琛
凌洪齡
高行健
高志衡
高維天
高錦章
陶祖貽
盛洪澤
盛彤笙
蕭樹滋
曹鵾
曹永霖
曹春榮
曹覺民
薩師炯
黃文魁
黃本忠
黃伯榮
黃秉淦
黃學博
黃席群
黃慎釗
崔堉溪
閻思聖
梁厚果
章靜林
康爾珪
韓豐
韓淵
韓天眷
韓哲生
彭鐸
彭周人
彭澤祥
蔣次升
董天禮
董文朗
董守義
董宏傑
董金廷
董曉征
葛墨林
甄華
甄鋒
焦北辰
焦菊隱
景岩
景時春
程溥
程昌鈞
傅恆書
童志深
謝再善
謝錚銘
靳征
靳汝驤
路克軍
滿增晟
裴江陵
蔡大愚
蔡幸生
鮮肖威
譚民裕
譚道先
廖世倫
廖延雄
樊懷義
樊祖鼎
黎錦熙
潘煥傑
薛明齋
薛和昉
薛德元
魏永理
魏周瑜
三、初等和中等學校人物
丁苾芬
萬福祥
馬生祿
馬世才
馬興達
馬如鳳
馬冰沉
馬秀花
馬傑武
馬相如
馬清風
馬銘鼎
馬福成
王天錫
王石麟
王樂凱
王守庭
王志蘭
王旺梅
王俊英
王憲斌
王海雲
王建業
王逸生
王粉卓
王祥麟
王喜成
王新民
王槐庭
牛載坤
毛仁美
毛聯邦
方玉珍
孔德良
左漢光
古雪冰
石善英
布列里
盧梅兒
葉桂芳
田衛東
田國基
田澍普
申兆傑
白象明
台和中
蘭秀珍
寧蔭蒼
馮麟
馮應軍
馮樹英
馮鶴林
鞏漢山
呂月珍
呂鳳蘭
任桂蓮
師惠珍
師卿雲
朱友筠
朱冰如
朱進武
朱妙齡
朱秀英
朱學范
朱映文
朱筱瀘
江天
齊占錄
安映魁
劉雪
劉燕
劉鳳琴
劉世英
劉永旺
劉竹坪
劉恩良
劉振武
劉培江
劉培烈
劉燕元
劉鴻勛
劉耀英
孫力
孫作梅
孫復華
孫秋霞
李恭
李萍
李天義
李雲霞
李蘭華
李成勇
李光武
李永謙
李雨民
李秀英
李昭先
李承曄
李桂繁
李俊榮
李景蘭
李堉業
李德思
李耀星
蘇光普
蘇應偉
蘇振甲
蘇培錦
蘇緒武
蘇雁芝
楊沉
楊敖
楊健
楊蘭芬
楊永胤
楊興中
楊志宏
楊順地
楊齋沐
楊繼昌
楊禎祥
楊喜德
嚴守誠
吳亞安
吳名仰
吳興文
谷滋金
何吾巧
何紀綱
何韻兮
沙秀石
沈國傑
張蔚
張心偉
張鳳英
張生虎
張百康
張行健
張克讓
張作謀
張希俊
張青梅
張其明
張學周
張惠珠
張緒昌
余慎清
陳玉梅
陳永晉
陳秉剛
陳桂華
陳素芬
陳愛玲
苟志剛
周友蘭
周光漢
周貞吉
金標
金巨棟
岳惠英
鬧日草
鄭子斌
鄭時候
鄭崇淑
孟愛蘭
趙錚
趙吉元
趙長遠
趙國蘭
趙金蘭
趙宗理
趙晉仁
趙曉霞
趙惠娟
胡鳳英
哈依薩
哈登巴特爾
鐘天明
費志堯
秦定國
賈其昌
顧淑林
軒轅世雲
賈瑩
鐵克勤
徐效賢
徐富玲
徐懋德
郭扶正
郭德嶺
唐文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