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古生物化石》是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博文、甘肅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古生物化石
- 作者:韓博文、甘肅博物館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2月1日
- 頁數:228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030334800
- 外文名:Paleontological Fossils of Gansu Province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語種:簡體中文
《甘肅古生物化石》是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博文、甘肅博物館。
師氏劍齒象化石是1973年的春天發現於甘肅省的化石標本,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中。化石的發現 師氏劍齒象是黃河象,黃河劍齒象的學名。1973年的春天,甘肅省的一些農民在這裡挖掘沙土,忽然發現沙土中有一段潔白的象牙。他們立即向當地政府報告。後來在當地政府的指揮下進行挖掘 。化石全部露出來了,人們可以...
東生甘肅鯊 (英文) Gansuselacha tungseni wang、zhang、zhu et zhao,2009 展品描述 (中文)東生甘肅鯊是軟骨魚綱中一類已滅絕,生活於大陸水域的弓鮫類鯊魚。它體長49厘米,目前是亞洲發現的最完整的弓鮫類化石。依形態分析,它的游泳速度緩慢;食性多樣化,以食魚和底棲的甲殼類動物為生。與其共生的動物還有...
甘肅和政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臨夏盆地東南部。是以古動物化石及其產地為主,以地層剖面、溶岩地貌、水體景觀為輔,與豐富的民間文化、秀美的自然生態為一體的國家級地質公園。歷史沿革 2009年8月,獲得“甘肅和政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2010年成立“甘肅和政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
《甘肅古生物化石》是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博文、甘肅博物館。內容簡介 甘肅省位於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的交匯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結構,蘊涵著地質歷史時期複雜、多變的古地理、古氣候、古環境。古生物化石就是這些變化的見證。甘肅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化石非常豐富,門類龐雜,分布...
甘肅蜂巢珊瑚 甘肅蜂巢珊瑚是產於玉門泉腦溝山的一件中志留世化石。化石產地 中國甘肅省玉門泉腦溝山。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陳列展示以古動物進化為主線,以低等到高等的發展為順序,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內容,有反映古生代海洋動物的“三葉蟲”和曾經統治海洋的“魚類”代表,有中生代的陸地霸主恐龍,有以甘肅出土的“黃河巨龍”和“巨型北山龍”等復原骨架,展示的玉門甘肅鳥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中生代鳥類化石標本。該館系統展示了生命的演變進...
由於化石出土點位於河床斷崖處,給挖掘工作帶來了困難,十多名工作人員花了近半個月時間才將化石挖掘出土,隨後古象化石被安全運送到會寧縣文物局。根據現場發掘的情況看,仍有部分類似肋骨的化石暴露,有待進一步發掘。文物特徵 甘肅省文物局、省博物館有關專家最終考證後確認,這次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是早期猛獁象頭骨...
甘肅管狀珊瑚 甘肅管狀珊瑚(Syringopora gansuensis Yü, 1962)是採集於玉門泉腦溝山的化石標本。化石產地 玉門泉腦溝山 主要用途 地層劃分與對比。
巨鬣狗頭骨化石是中中新世–晚中新世(距今約1200-900萬年)時期歷史文物,現收藏於蘭州大學博物館。文物特徵 這件巨鬣狗頭骨化石出土於甘肅臨夏地區,形態完整,石化程度很高。文物鑑賞 巨鬣狗生活在距今1200萬年-900萬年前的歐亞大陸及北非。巨鬣狗體重據推算可超過380公斤,是其時代高度多能的頂級捕獵者,它不僅能夠襲擊...
展覽價值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存放的這批化石標本均為已滅絕動物的化石,其中絕大多數(約占全部標本的70%)標本是頭骨和牙床,特別是象等大型動物和長頸鹿、犀牛(中型)等中型動物的骨骼化石形態特異,除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外,對廣大青少年和廣大民眾也具有較強的直觀科普教育,是認識甘肅史前生物與環境的生動歷史...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古生物化石的保護管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臨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實際,制定本條例。內容簡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古生物化石,是指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動物、植物等遺體化石或者遺蹟化石。第三條自治州境內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利用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古生物...
館內古生物館藏標本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名錄”。甘肅地質博物館先後獲得“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預備役國防教育基地”等稱號。發展歷史 陳列室(館)1943年,開發西北之聲高漲,認為地質調查為開發之先導,國民政府乃令中央...
三趾馬動物群化石是嚙齒類;食肉類,屬於古生物學科。化石簡介 三趾馬動物群是已知種類包括嚙齒類的原鼬鼠、副竹鼠、甘肅豪豬,食肉類的短吻犬、中華副美洲獾、近狼獾、小原臭鼬、霍氏原臭鼬、大密齒獾、中華貂、鼬鬣狗、似鬣狗鬣形獸、翁氏鬣形獸、變異副鬣狗、巨鬣狗、巴氏劍齒虎、野貓、小後貓,長鼻類的保德四...
和政動物群(heritage of Hezheng fauna)主要產於甘肅和政、廣河、東鄉、臨夏、康樂等地區的新近紀紅土層和第四紀地層中。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和政境內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遠古時代的古動物化石。專家確認:“和政發掘的化石,是舉世罕見的鏟齒象和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其數量遠遠大於整個歐亞大陸已知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地點...
師氏劍齒象是一種特大型的劍齒象,在甘肅發現過它的完整骨架,身軀遠遠大於現生的兩種象和長毛猛獁。東方劍齒象相對比較小,它是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重要成員,在華南洞穴中很容易見到它的化石。生活在印度的印薩劍齒象也是劍齒象中的大型類群。此外在更新世的日本等地還生活過一些倭型劍齒象,最小的甚至不...
化石發現 20世紀80年代末期,三塔中國鳥化石在中國遼寧省朝陽縣的出土,曾經在國際上產生了強烈轟動,引起世界古生物學家的關注和高度評價,稱其為“革命性的發現”,是“20世紀末古生物界最重大的發現”。1982年,一件很不完整的鳥類化石骨架在蒙古被發現,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極大驚喜。隨後,中國甘肅發現了一塊也...
海石灣鎮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西緣,與青海省民和縣隔河相望。該地區是甘青地區最早出土恐龍化石的地區, 於古生物和地質學均有重大意義。1947年,中國石油公司甘青分公司勘探處苗慶祥和孫建初在海石灣鎮北山的幾條紅土沖溝中(即:馬家戶溝,上鹽溝,韓家戶溝)發現幾件破碎的恐龍化石和一件完整的鱷魚頭骨...
狼叫屲遺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苟家山村狼叫屲,面積約35萬平方米,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984年、1987年,分別採集到原始人頭骨化石、頸骨化石、肋骨化石以及打制的石彈、尖狀器等遺物標本。遺址文化層厚約1米,距地表約3米。人頭骨化石經測定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是與河套人同時期的古...
2012年6月19日,中、加、美、日、韓等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甘肅省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發現了亞洲最多、最完整的恐爪龍類足跡,該足跡被命名為永靖馳龍足跡(恐龍足跡)。 化石研究者 化石的研究者甘肅地質博物館李大慶副館長兼總工程師、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的邢立達研究生、菲利普·柯里教授、...
從1947年到1956年的十年間,古生物和地質工作者共四次來海石灣,採集到較完整的恐龍骨體化石,先後轉運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由楊鐘健主持,對這些恐龍化石鑑定與研究,並撰寫了《甘肅永登海石灣北中生代爬行類化石之發現》和《中國的新蜥腳類》兩篇論文。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制,沒有正式命名,...
產地:中國新疆、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時代:晚侏羅世牛津期至早白堊世阿普特期,大約1.63億至1.13億年前。地層:上沙溪廟組、石樹溝組、遂寧組、蓬萊鎮組、安寧組。命名人與命名年代:楊鐘健,1954年 命名由來 第一件馬門溪龍(Mamenchisaurus)化石是在1952年於四川的公路建設工地上發現,這件不完整骨骼...
在該足印遺蹟產出的附近地區,多處已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恐龍的類別和研究足印遺蹟與造跡生物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線索。另外,本處地質遺蹟並不是通過自然風化暴露出來的,而是完全由人工開挖出來的,因此,各種特徵非常清晰,有利於更深入的研究。恐龍足印 經過專家的測量,確認甘肅省永靖縣境內發現的巨型恐龍...
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甘肅省永靖縣鹽鍋峽水庫庫區(現稱太極湖)北岸。東距省會蘭州54公里,東南距永靖縣城水 路34公里,並有一鐵路線從旁邊通過,交通極為便利。公園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包括水面1.8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成群的恐龍足印為主體。該地質公園是由世界罕見的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群、恐龍臥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