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甄濟
- 所處時代:唐代
- 出生地:定州無極縣
- 去世時間:766年
- 記載史書:《資治通鑑》
隋唐演義,青城十九俠,新唐書,唐史演義,資治通鑑1,資治通鑑2,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第九十七回
不則一日,來到東京,各官迎接詔書,入城宣讀。詔略云:西京捷後,隨克東京,且見將帥善謀,士卒用命,國家再造,皆 卿等之力也。已經表奏上皇,當即論功行賞,所有士庶,宜加撫慰, 其未下川郡,還宜速為收復。城下之日,府庫錢糧,即以其半犒軍,毋得騷擾百姓。又訪有汲郡隱士甄濟,及國子司業蘇源明,向在東 京,俱能不為賊所屈,志節可嘉。其以濟為秘書郎,源明為考功郎 知制誥,即著來京供職。其降賊官員達奚珣等三百餘人。都著解 至西京議處。
原來那甄濟,為人極方正,安祿山未反之時,因聞其名,欲聘為書記。甄濟知祿山有異志,詐稱瘋疾,杜門不出。及祿山反,遣使者與行刑武士二人,封刀往召之,甄濟引頸就刀,不發一語。使者乃以真病復命,因得倖免。那蘇源明原籍河南,罷官家居。祿山造反之時,欲授以顯爵,源明以篤疾堅辭,不受偽命。肅宗向聞此二人甚有志節,故今詔中及之。當時軍民人等問詔,歡呼萬歲,不在話下。
青城十九俠
青城十九俠第一○回
話說元兒的父親友仁,自從營救甄濟的父母,田產耗去大半,仗著妻子甄氏持家勤儉,依然不失素封之家。讀書課子,倒也安閒。友仁想起元兒自從打發他出走,只有銅冠叟來過一次信,說人已到達金鞭崖,寄寓方氏兄弟家中,不久便要上崖去拜仙師,以後便斷了音信。還有內侄甄濟,也是避禍出走,一去不歸。甄氏每日想道:“此子有一身本領,雖不致死於虎狼之口,但是他父母事已平息,全家均往雲南,投庇在舊上司字下,以免再有牽連。甄濟在外,不會不知道一點信息,怎地也沒有回來探聽?”友仁更大是不解。又想他和方氏兄弟原有同盟之誼,許和元兒都在一處學習武功,也說不定。友仁幾次想打發人去至金鞭崖探望元兒與甄濟下落,又因銅冠叟來時,談起那裡山高路險,猛獸毒蛇甚多,常人不能到達,去了休想生還,也就止了念頭。
新唐書
濟生子,因其官字曰禮闈、曰憲台。而禮闈死,憲台更名逢,幼而孤。及長,耕宜城野,自力讀書,不謁州縣。歲飢,節用以給親里;大穰,則振其餘於鄉黨貧狹者。朋友有緩急,輒出家貲周贍,以義聞。
逢常以父名不得在國史,欲詣京師自言。元和中,袁滋表濟節行與權皋同科,宜載國史。有詔贈濟秘書少監。而逢與元稹善,稹移書於史館修撰韓愈曰:“濟棄去祿山,及其反,有名號,又逼致之,執不起,卒不污其名。夫辨所從於居易之時,堅其操於利仁之世,而猶選懦者之所不為,蓋怫人之心難,而害己之避深也。至天下大亂,死忠者不必顯,從亂者不必誅,而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難矣哉!若甄生,弁冕不加其身,祿食不進其口,直布衣一男子耳。及亂,則延頸受刃,分死不回,不以不必顯而廢忠,不以不必誅而從亂。在古與今,蓋百一焉。”愈答曰:“逢能行身,幸於方州大臣,以標目其先人事,載之天下耳目,徹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赫然驚人,逢與其父俱當得書矣。”由是父子俱顯名。
唐史演義
唐史演義 第五十五回
肅宗自鳳翔入西京,百姓歡躍,爭呼萬歲。御史中丞崔器,令前時從賊諸官,均免冠徒跣,至含元殿前,頓首請罪,就是東京降賊諸官吏,如陳希烈張均張□達奚□等,亦均由廣平王收送西京,俱至朝堂聽候懲處,肅宗命改系獄中。惟汲郡人甄濟,武功人蘇源明,屢經祿山脅迫,始終不受偽命,有詔特擢濟為秘書郎,源明為考功郎中,兼知制誥。
資治通鑑1
《資治通鑑》(四)·資治通鑑第二百二十卷
初,汲郡甄濟,有操行,隱居青岩山,安祿山為採訪使,奏掌書記。濟察祿山有異志,詐得風疾,舁歸家。祿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濟引首待刀;希德以實病白祿山。後安慶緒亦使人強舁至東京,月余 ...
資治通鑑2
司馬光-->資治通鑑--> 卷第二百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