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與瓦窯堡革命舊址文物管理所為兩個機構,一套班子。
1964年,籌建。
2008年,正式開放。
場館布局
綜述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占地5492平方米。瓦窯堡革命舊址主要包括瓦窯堡會議舊址、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抗日紅軍大學舊址、毛澤東舊居(兩處)、張聞天舊居、周恩來舊居等。
民國十六年(1935年)12月下旬,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入侵華北,毛澤東在瓦窯堡城南中山街南側下河灘田家院內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即“瓦窯堡會議”,會址是院內一排面向東南的磚窯洞,共有5孔,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員住室,第二孔是毛澤東在會議期間的住室,余為會議室。在這次會議上,討論了關於民族統一戰線、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等重大問題,並於12月25日通過了《關於目前政治形式與黨的任務的決議》。
張聞天舊居位於田家院內,左起第2孔窯洞。
毛澤東舊居有2處。民國十六年(1935年)12月13日,毛澤東率部取得直羅鎮戰役勝利後,到達瓦窯堡,住城內中山街中盛店院後院右起第1、2孔窯洞內。民國十七年(1936年)1月26日,毛澤東從這裡出發,率領紅軍東征,5月21日,東征取得勝利後,又返回瓦窯堡,住城內前河灘二道街一院落內,左起第2、3窯洞。
周恩來舊居位於子長市內前河灘靠城牆邊一大院內。院內有磚窯12孔,上院有6孔,5孔坐東面西,周恩來曾住在南起第4、5孔窯內。此院還是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坐北面南的一孔一孔大窯,即為軍委會議室。
劉少奇舊居位於子長市內鐵獅子巷一四合院內,當時,由劉少奇任委員長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西北執行局在瓦窯堡成立,西北執行局即設於此。民國十七年(1936年)1月17日,劉少奇離此赴津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
中國抗日紅軍舊址位於子長市內北側的米糧山東南麓的一所大院內。民國十七年(1936年)6月1日紅大開學時,校址就設在此處,並在此舉行了紅軍大學開學典禮。民國十七年(1936年)6月21日,紅大遷往保全,當時紅大分為3個科,一科和二科住瓦窯堡舊址。現存磚窯5孔,分為兩個教室。
基本陳列
《紅都瓦窯堡》展覽室陳列以革命歷史資料為主。內容分進駐瓦窯堡、瓦窯堡會議、東征奏凱歌三個單元。共展出圖片119幅,藏品26件。
館藏文物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藏品來源為社會徵集、捐贈等;藏品類別有紙質文物;截至2019年末,藏品有463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87件(套)。
文化活動
2008年—2014年2月,先後接待溫家寶、李鐵映、張震、張全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2004年被中央“辦”列入《2004年—2010年紅色旅遊發展綱要規劃》,為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上的一個經典景區。
所獲榮譽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被陝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入選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歷史
民國十六年(1935年)11月至民國十七年(1936年)6月,曾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抗日宣言的誕生地,是紅軍東征抗日的出發點。民國十六年(1935年)12月下旬,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國際關係和國內的階級關係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毛澤東在瓦窯堡城內河下河灘田家院窯洞中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即“瓦窯堡會議”。安排部署了東征和西征,促成了與東北軍、西北軍停戰議和聯合抗日的協定。黨中央在瓦窯堡生活戰鬥了6個月零14天,是中央革命命運轉折的關鍵時期。瓦窯堡由此以"紅都"之稱聞名世界。
機構設定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是國有事業單位。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由國家全額撥款。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設業務科,保衛科,後勤科三科室。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在編人員28人,設正、副館長各1名,專業技術人員20人。
2008年—2014年2月,年接待人數達2萬人次。
參觀信息
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子長市瓦窯堡中心街151號。
從子長市人民政府自駕出發前往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約1.01千米。
周一至周日,8:00—17:30。
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