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公元
611年,山東、河南等地發生大水災,淹沒四十餘郡;次年,山東又發大旱。此後,
關中地區又發生瘟疫和大旱。百姓廢業,無以自給,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而
隋煬帝卻對官倉控制嚴格,致使百姓只能以樹皮或泥土為食。
公元
612年,
隋煬帝不顧百姓之安危,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徵兵,進討高句麗。第一次出兵前,他徵調大批工匠在山東東萊海口大規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晝夜地勞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者十之三四。而行軍途中的民工和兵士,大多因飢餓睏乏,倒斃路旁,屍臭不絕。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隋軍一百多萬人分海、陸兩路進攻
高句麗,結果大敗,只有二千餘人僥倖逃回。次年,
隋煬帝第二次征討高句麗,被逼上死亡邊緣的農民在洛陽興兵暴動,煬帝因後顧之憂,只好退兵。到了公元
614年,國內農民起義席捲大江南北,
隋煬帝妄想以對外勝利來扭轉危亡的命運,對高句麗進行了第三次征討。
起義經過
起義起因
瓦崗軍的首領
翟讓,是韋城(今河南省
滑縣)人, 在東郡(今河南省
濮陽縣)衙門做
法曹(管理監獄的小官)。後來,因為犯了一點小過,被關進監獄,判了死刑。獄卒黃君漢平日很敬佩翟讓,看到
翟讓突遭橫禍,非常同情他。一天夜裡,趁天黑無人,黃君漢偷偷地對
翟讓說:“天下大勢已經看得很清楚了,像您這樣的人才,難道就這樣在監獄裡等死嗎?”翟讓說:“我好比是被關在圈裡的豬,由不得自己啊,是死是活全靠您!”黃君漢急忙打開翟讓身上的枷鎖,讓他逃跑。翟讓一邊道謝,一邊哭著說:“蒙您救助,我得以死裡逃生。可是,我走了以後,您怎么辦呢?”黃君漢生氣地說:“你這是什麼話!我看你是個有抱負的人,將來能幹出- -番拯救百姓的事業,才不顧個人安危放了你,你怎么像個小孩子一樣哭哭啼啼呢?你只管去幹大事業吧,不要為我擔心。”說完,兩個人就分手了。
翟讓逃出東郡,回到韋城老家。這時候,他家鄉的農民正在醞釀起義,他和哥哥翟弘、侄兒翟摩侯,還有同郡的青年勇士徐世績(後來改名李績)、
單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崗寨,舉起了起義的大旗。起義軍活躍在南北運河之間二百多里的廣大地區,殺富濟貧,隊伍不斷壯大。
起義發展
瓦崗軍迅速發展,給軍需帶來困難。
徐世勣獻計曰:“此地為公與鄉土,人多相識,不宜侵掠。宋、鄭兩郡,地管御河,官旅運往不絕,若能截取,足以自資。”讓從其方,於是沿運河截獲商旅公物,軍旅大振。大業十年(
614年)十二月,率兵攻克鄭州、商丘等郡縣,繳獲大批軍械物資,控制了從梁(
開封)至黎陽(
濬縣)一段永濟渠。 瓦崗軍的勝利,震動了隋王朝,大業十一年(615年)令齊郡通守張須陀鎮壓瓦崗軍。在力量懸殊情況下,義軍被迫撤離宋、鄭,守瓦崗,轉戰樹林沙丘之間,在廣大農民的支持下,終於擊退了
張須陀。後韋城周文舉、雍丘(今
杞縣)李公逸、內黃王伯當率部投瓦崗。
大業十二年(
616年),貴族出身的李密,在參與
楊玄感兵變失敗後,流浪無著,經王伯當介紹,加入瓦崗軍,密識兵書,有謀略,很受翟讓器重,遇事輒與相商。為擴大根據地,
瓦崗軍繼續向隋軍出擊。
翟讓率兵數千,攻克韋城,占領東郡白馬(今
滑縣白馬牆),殺死太守;
單雄信率軍北上,連下濬縣、湯陰、內黃;
李密率兵攻打濮陽、范縣,至白堽(北有密城),紮寨為營。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紛紛回響,部眾增至數萬。
大業十二年(
616年)十月,
李密建議西取洛陽。
單雄信率精兵三千,繞道攻滎陽,翟讓、徐世勣、李密率大軍破金堤關(今
滎陽東北),滎陽太守張慶告急,煬帝復令張須陀為河南討伐使,統率各路大軍前去鎮壓。初對壘,讓有懼色,密曰:“須陀勇而無謀,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密與世勣、伯當伏於大海寺北林中,讓引與戰,稍卻。須陀急追,伏兵四起,前後合擊,官軍大潰,遂斬須陀於陣,副將賈務本受傷身死,部將
秦叔寶(秦瓊)、
羅士信(誤傳為羅成)東竄投裴仁基去了。
內部分裂
就在瓦崗軍勢將滅隋的關鍵時刻,內部發生了分裂。平時李密結黨拉派,培植私人勢力,早為部下覺察,私下多有怨言,勸讓自立,讓從大局出發,以團結為重,說服眾屬。李密稍有所聞,嫉妒在心,於617年十一月十一日,借慶賀石子河戰役勝利名義,設宴招讓入席,暗使黨徒蔡建德將翟讓殺死。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時遇害,徐世勣被砍傷,王伯當、單雄信叩頭求饒,方得倖免。翟讓被害以後,部將非常寒心,認識到李密原是個氣度狹窄,忘恩負義之徒,所以離心日重,戰鬥力日衰,從此瓦崗軍走向了下坡路。
起義兵敗
大業十四年(
618年)三月,叛賊司馬德勘、
宇文化及在江都煽動衛兵兵變弒逆
隋煬帝後,率兵十萬,欲爭中原。洛陽留守越王
楊侗聞
隋煬帝被弒,在洛陽稱帝,號皇泰主。他怕
宇文化及北歸西侵,便招降
李密,封密為太尉、尚書、行軍元帥等職,令其討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據滑州,攻黎陽。黎陽守將徐世勣,初戰不利,退保倉城。密率眾往救,在童山與化及決戰,此次戰鬥非常激烈,雙方死傷都很慘重,
李密中箭落馬,幸得
秦瓊相救,方得脫險。再經世勣力戰,擊敗化及,
宇文化及退保魏縣,亦自稱帝,後被
竇建德殺於
聊城。
大業十四年(
618年)七月,童山大戰結束,李密回洛陽請功,途聞王世充政變,不敢回城,暫駐金墉。
王世充乘李密大戰後疲憊之機,向密突然發動進攻。魏徵諫,此時應“深溝高壘,待敵糧盡,追而擊之,可得全勝”,被認為“老生常談”,不予理睬,結果第一天戰鬥便遭失利,大將裴行儼、孫長岳、程咬金都受重傷。九月兩軍決戰,世充伏兵北邙,李密麻痹輕敵,結果被伏兵四處掩殺,瓦崗軍全線崩潰。
裴仁基、
祖君彥、
裴行儼、
程咬金、
秦叔寶、
羅士信被俘;
鄭頲被部下所殺,舉城投降;
邴元真、
單雄信等均向王世充投降。
李密率殘兵兩萬西投
李淵。至此,瓦崗寨起義失敗。
主要戰役
大海寺之戰
隋大業十二年(
616年)十月,
翟讓領導的
瓦崗軍在滎陽大海寺(今河南滎陽東北)地區,擊敗隋
張須陀軍的一次作戰。十二年,瓦崗軍在翟讓領導下已發展成為河南地區最強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十月,曾隨禮部尚書
楊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投靠程讓後,即建議瓦崗軍席捲二京(長安、洛陽)、誅暴滅隋。時瓦崗軍糧食供給不足,僅靠截取隋廷漕運來維持軍需。於是,
翟讓採納
李密的計謀,決定先取滎陽(今河南
鄭州),奪取糧倉,進一步壯大力量,然後再圖進取。據此,翟讓率軍由瓦崗寨(今河南
滑縣東南)西進,相繼攻占金堤關(今河南滎陽東北)和榮陽郡大部縣城,進逼榮陽城。隋煬帝
楊廣命河南道十二郡討捕大使
張須陀為滎陽通守,率其精銳萬餘前往鎮壓。
張須陀普鎮壓山東地區多支農民起義軍,號稱“名將”。翟讓利用張須陀輕視農民起義軍的驕狂心理,預先深兵千餘人(一說數千人)埋伏於大海寺北樹林內,而以主力從正面迎敵。張須陀軍以方陣進擊,
翟讓率軍接戰後退染張須陀秉機追擊10餘里,至大海寺附近,瓦崗軍伏兵驟起,將隋軍包圍。經過激戰,大敗隋軍殺
張須陀,其副將賈務本受重傷後率殘部5000餘潰逃。
瓦崗軍乘勝攻占滎陽城,為奪取糧倉,發展壯大力量,創造了有利條件。
洛口倉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
617年),瓦崗軍首領
翟讓李密率兵襲取隋重要糧食儲存地洛口倉(今河南
鞏義東北)的作戰。是年二月,投奔
瓦崗軍的李密認為東都(今
洛陽)空虛,士兵缺乏訓練,沒有戰鬥力;留守東都的隋煬帝之孫越王楊侗年幼無知,諸官政令不統一- ,士民離心離德;
段達元文都這類隋朝舊將,周而無謀,控制不住局勢。於是,便建議都讓乘違攻東都。同時,他還派親信裝叔方偵察城內的實況,被留守官發覺後,加強守備措施,並且飛快向江都煬帝報告。在攻城之勢到了不可不發之時,李密、翟讓率領精兵7000人,出陽城(今河南
登封東南),越過方山,從羅口(今
鞏義東南)襲擊洛口倉,一舉取得成功。打開糧倉,任饑民隨意去拿,連老人孩子都盡力背糧,幾十里道路上一一個接-一個。
瓦崗軍占領洛口倉,開倉濟貧,不僅從政治上廣泛發動了窮苦百姓參加義軍,也有著重要的軍事價值。
瓦崗軍切斷了東都洛陽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占領了戰略要地,以逸待勞,取得了主動。
石子河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
617年),
瓦崗軍繼奪取洛口倉後,在石子河(今河南鞏義東南)東南粉碎隋軍東西兩面夾攻的一次伏擊戰。是年二月,越王
楊侗派虎賁郎將
劉長恭、光祿少卿房謝為帥,帶領步騎2.5萬人征討瓦崗軍。當初,東都(今
洛陽市)的官宦子弟都以為瓦崗軍是- -群飢不揮食的烏合之眾,容易攻破,紛紛應募爭功。奉詔的官兵衣者整齊,武器精良,軍容倒也盛大。
劉長恭率兵自洛陽東進,煬帝又命河南討捕大使
裴仁基等率本部人馬從泥水(今河南
滎陽西北)出發,欲東西兩面夾擊瓦崗軍,約定十一日在路口倉城南會師。隋軍的作戰計畫,早已被
翟讓、
李密獲知。從東都來的兵先到達作戰地城,士兵還沒吃早飯,
劉長恭便驅趕他們渡洛水,一字排開,列陣石子河西,南北相接10餘里。翟讓.李密便選精兵強勇,共分10隊,令4隊埋伏在橫嶺(今河南
鞏義東)下阻擊
裴仁基部,派6佇列陣石子河東。
劉長恭見瓦崗軍人少,輕視其作戰能力。翟讓先與隋軍接戰。正當雙方膠著之時,李密率領大隊人馬橫衝敵陣。隋兵又飢又疲,敗退逃散。
劉長恭等解衣潛逃,保住性命,奔還東都,部屬死者十之五六。翟讓和李密全部收繳隋軍丟棄的輜重器甲,威聲大振。
裴仁基聞風,懼不敢進,駐兵百花谷(今河南鞏義東南) ,固壘自守。
黑石之戰
隋大業十三年(義寧元年,
617年),
瓦崗軍主帥
李密在黑石(今河南
鞏義南) ,重創隋江都通守
王世充的一一次重要作戰。是年十月,
王世充率各路隋軍10餘萬人在洛口向瓦崗軍發起進攻。二十五日,王世充夜度洛水,在黑石紮營。翌日,兩軍在洛水北岸會戰。隋軍戈矛多,依險隘交戰有利。瓦崗軍長槍馬騎占優勢,適宜平原作戰。當時交戰地城,北限大山,南臨洛水,地勢狹窄,騎兵難馳。
王世充在交戰之初,憑藉有利地形,揚其所長,縱兵猛擊
李密,瓦崗軍迎戰失利,護軍柴孝和溺死於洛水。
王世充圍攻月城(今河南
鞏義西北)時,
李密派部屬帶兵東走月城助陣,親自率領精銳的騎兵偷襲
王世充的黑石大本營。隋軍驚恐萬分,連續6次舉烽火告急。王世充慌忙放棄圍攻月城,狼狽自數;
李密率部隨其後猛烈追殺,大敗隋軍,斬首3000餘級。十一月初九,兩軍又在石子河(今河南
鞏義東)布陣而戰。
李密布陣南北10餘里,翟讓率軍先與王世充戰,不利而退,
王世充軍追擊瓦崗軍,王伯當裴仁基從一旁橫斷隋軍後路,
李密率領中軍反擊,
王世充軍慘敗西逃。十二月二十四日,王世充部糧草供應緊張,夜襲倉城(今河南
鞏義東洛口倉),中瓦崗軍埋伏,大敗而逃。在這次戰鬥中,隋軍驍將費青奴被殺,士卒戰溺死者千餘人。黑石之戰,李密兼采“
圍魏救趙”之長,派兵退保月城,親自抄襲隋軍大營;隨後,兩軍擺陣於石子河,既正面進攻又側後襲擊,收到了大敗
王世充的奇效。
洛南之戰
隋義寧二年(
618年),
瓦崗軍在洛口倉(今河南
鞏義東北)附近的洛水之南,擊敗隋江都通守
王世充的又一次重要作戰。是年正月,王世充得到東都7萬援軍的補充後,在洛水之北進攻李密部,又被打敗,於是,兵屯鞏縣(今河南
鞏義東南)之北。正月十五日,命令諸軍建造浮橋,伺機大舉反攻
瓦崗軍。由於缺乏統一指揮,形成橋先造成的先進攻前後動作不一-的局面。虎賁郎將王辯攻破瓦崗軍外柵,李密營中驚擾亂作一團,將要敗潰。王世充卻不曉得這時戰況,鳴號角收攏
王辯軍,
李密乘機率領敢死隊猛烈反擊。隋軍大敗,爭相過橋,溺死者萬餘人。
王辯等6員大將陣亡,
王世充得以倖免,洛水之北的隋軍全線責散。
王世充自知戰敗負罪,不敢回東都,帶餘部直奔河陽(今河南
孟州南)。這一夜,疾風寒雨,士卒涉水過河,衣服濕透,在途中凍死者又以萬計。王世充獨自帶數千人馬撒回河陽,自我關押請罪。越王楊侗在用人之際不敢懲治重臣,反而派使者赦免其罪,召還東都,賜金帛、美女以穩定其情緒。
王世充收攏逃亡流散的殘兵,得萬餘人,屯兵含嘉城(今
洛陽市東北),從此不敢輕易出兵。李密半領的瓦崗軍卻乘勝占領金墉城(今河南
洛陽東),義軍迅速發展到30萬人,陳兵於北
邙山一線,向南威過上春門。十九日,隋將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出兵抗拒。段達看到李密兵馬強大,膽怯率兵退回。
李密縱兵追趕,隋軍當即潰散,韋津死於戰中。洛水南岸之戰,李密數次抓住隋軍撤退之機,猛擊半渡之兵,窮追不捨,獲得成功。偃師(今河南
偃師東)、柏谷(今河南
宜陽南)及河陽等地的隋將紛紛率部投降。
江淮等許多地方的義軍爭先恐後回響
瓦崗軍,
李密所率義軍得到長足發展。
黎陽之戰
唐武德元年(
618年),瓦崗軍在黎陽(今河南
濬縣東)與
宇文化及官僚集團的一次正面消耗戰鬥。是年六月,弒殺
隋煬帝而獨攬大權的
宇文化及率兵10萬自江都北指黎陽,分兵圍瓦崗軍將領徐世勤軍於倉城。李密親自帶領2萬步騎前去迎戰。當時隋越王楊侗已稱帝,遺使授予李密太駙、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等頭銜,命令他先平
宇文化及,然後入朝輔政。宇文化及兵至黎陽,與瓦崗軍相遇,李密知
宇文化及軍糧草不足,利在急戰,有意不與之交鋒,卻深兵阻遏其歸路,又深遣徐世勤周守家陽倉(今河南
濬縣西南)。字文化及多次進攻倉城,仍不能克。
李密算計著宇文化及糧已用盡,難以支持,於是假裝與之講和,以麻痹其部屬。宇文化及卻不醒悟,還寄希望李密贈送糧草,而對其部屬用糧毫不控制。後來他發現中計,非常生氣,與李密在衛州的童山(今河南
濬縣西南)下擺開戰場,從早到晚鏖戰。
李密被流矢射傷墮馬,昏死過去,被部將秦叔寶救回,退屯於汲縣(今河南
衛輝市)。
宇文化及部也力竭糧盡,部下又紛紛背叛他,便率部北趨魏縣(今河北
大名西南)。
宇文化及部將陳智略、張童兒等先後歸附瓦崗軍。起初,
宇文化及留輜重於東郡(今河南
滑縣東南),派刑部尚書王軌守之。這時,王軌連整個都一起向
李密投降。
黎陽之戰是
瓦崗軍以寡敵眾的--場阻擊戰,對遲滯
宇文化及北歸東都,瓦解隋軍起到了重要作用。
邙山之戰
唐武德元年(
618年),
瓦崗軍首領
李密與搶先在洛陽發動官廷政變成功的
王世充,在北
邙山(今河南
洛陽市北)一帶發生的大規模作戰。自從
李密向隋皇泰主
楊侗稱臣以後,在與
宇文化及作戰時,每獲勝都遣使向
楊侗告捷,逮住殺害
隋煬帝的兇手於弘達也及時獻上,以求恩寵。
楊侗召
李密人朝議事,率部開到溫縣(今河南
溫縣)。
王世充殺
元文都等,在東都洛陽搶先發動了官廷政變。李密人東都稱帝的美夢被打破,只得仍駐紮在金墉城(今河南
洛陽東)。唐武德元年九月,
王世充抓住瓦崗軍久戰疲憊,軍心不穩,尤其是破
宇文化及時,傷亡很重又未得到休整機,挑選精銳2萬餘人,馬2000餘匹,屯兵通濟策(今河南
孟州境內)南,在渠上架起三座橋,以便與
瓦崗軍決戰。
李密留王伯當守大本營金墉城,親領精兵出偃師(今河南
偃師東) ,在
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在商議作戰方案時,
裴仁基提出乘洛陽空虛,率精兵逼東都,使
王世充奔命疲勞,將其擊破的建議;魏徵提出以逸待勞奇策,李密都不予採納,卻採納多數將領的欲戰主張。王世充部到達後,立即派出數百騎兵在偃師城北攻打
瓦崗軍將領
單雄信。瓦崗軍驍將
裴行儼、孫長樂、
程咬金等10餘人皆遇重創。當時,
李密初勝
宇文化及,輕視
王世充,不設壁壘。
王世充夜遺200餘騎潛人北邙山,埋伏溪谷之中,次日凌展,動員部下暫死衝鋒,未等李密軍成列,搶先發起猛攻。
李密軍戰敗,其部將
裴仁基祖君彥等數十人被俘,
李密帶領殘兵萬餘人馳奔洛口倉(今河南
鞏義東北)。
王世充圍攻偃師,守將鄭題部屬士卒暗中叛變,把城池獻給
王世充。
李密正準備退守路口倉城,其長史
邴元真卻已暗中派人給王世充送信,勾引王世充部跟蹤偷襲。李密察覺此事以後,表面若無其事,準備重操故伎,在
王世充部半渡洛水時,突然襲擊。由於內奸做手腳,等到王世充軍已渡過洛水時,李密的報警人員卻還不發號,貽誤戰機,卻讓
王世充偷襲成功。
李密自感力不勝敵,帶領隨行人馬逃遁,直接奔向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邴元真把瓦崗軍賴以生存的洛口倉城獻給了
王世充。這次
北邙山之戰,
王世充共俘降
瓦崗軍10餘萬人,
瓦崗軍將領數十人被俘,陳智略、張童仁、
單雄信等投降。
李密率殘部逃至河陽(今河南孟州南)後,還企圖南阻
黃河,北守
太行山,東連
黎陽,以圖進取。但是,這時
諸將情緒沮喪到極點,認為大勢已去,難以恢復。在進退維谷的窘境下,李密率殘部2萬人進人關中,投降了唐王朝。其他將帥和州縣首領則多歸附於王世充。北邙山的慘敗,使
瓦崗軍瓦解,潰不成軍。
李密輕敵是致敗的重要原因,而
瓦崗軍內部叛徒出賣軍情和軍機,充作內應,也是
李密連戰皆敗,愈敗愈慘的一個致命的原因。
主要人物
李密(582—619),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領袖。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隋大業九年(
613年),楊玄感於黎陽起兵反隋,召
李密出謀劃策。後楊玄感敗,
李密逃亡。十二年。入
瓦崗軍。
價值意義
瓦崗寨起義歷經八年,它和中國其它
農民起義一起,經過浴血奮戰,參與了推翻隋王朝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世族豪強地主階級。由此,中國進入了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瓦崗寨起義的故事是深入人心的。那大抵是因為《
隋唐演義》、《說唐》等歷史小說的廣泛流傳、一代又一代地說書人和傳統戲曲的創作和渲染,使得義軍首領和他們的鬥爭史跡成為
家喻戶曉的故事。還因為它處在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關頭,它推翻的是歷史上最荒唐無道的
隋煬帝,它引發的是歷史上最值得稱讚的唐王朝,是
貞觀之治。
戰役遺址
瓦崗寨被人們譽為“隋唐風雲第一寨”,遊客為爭相一睹瓦崗寨雄姿而紛至沓來瓦崗寨景區為“一街多景”:一街為“隋唐商業街”,古建築群多迭3000餘畝,街道寬敞,樹木蒼翠,商賈雲集。在此可領略唐朝盛世的繁華,追尋己逝的隋韻唐風;多景為
瓦崗軍點將台遺址(占地150多畝,分為瓦崗寨城樓、牌坊、二賢莊度假村等多個景點)、瓦崗軍遺址區、家眷耕織區、戰陣迷宮區、沙場演武區、國公祠、地穴宮、瓦崗軍事跡展廳、瓦崗湖、怪陣、程咬金籬笆院、振義草堂、翟家院子、天陣、地陣、石棋陣、梅花樁、演武場、東嶽廟等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