瓔珞

瓔珞

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

據《佛所行贊》卷一所載,釋迦牟尼當太子時,就是“瓔珞莊嚴身”。

另外,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瓔珞
  • 出自妙法蓮華經
  • 梵文:keyūra
  • 又稱:華鬘、枳由羅
  • 用處:佛像佩飾
  • 寓意:無量光明
本意,經文記載,相關文獻,菩薩瓔珞經,服飾瓔珞,宋詞瓔珞,植物瓔珞,

本意

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入我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所模仿和改進,變成了項飾。它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
開封鐵塔上的瓔珞花磚開封鐵塔上的瓔珞花磚
“瓔珞”的製作材料,《維摩詰經講經文》中有“整百寶之頭冠,動八珍之瓔珞”;《妙法蓮華經》記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即珍珠)、玫瑰七寶 (七寶的解釋有多種版本) 合成眾華瓔珞”,可見瓔珞應由世間眾寶所成,寓意為“無量光明”。另外,瓔珞還有美玉的意思。

經文記載

* 《法華經普門品》曰:“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
* 《法華經信解品》曰:“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粗弊垢膩之衣。”
* 《觀無量壽經》曰:“諸瓔珞中盛蒲桃漿。”
* 《玄應音義》一曰:“吉由羅應雲枳由邏,此雲瓔珞。”
* 《地藏菩薩本願經》曰:“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華、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

相關文獻

《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其王者著法服,加瓔珞,如佛像之飾。”
康有為《乙未出都作》詩:“竟將瓔珞親貧子,故入泥犁救重囚。”
徐遲《直薄峨眉金頂記》:“金身,披紅袈裟,胸前佩紅瓔珞。”
紅樓夢》里一開頭寫寶玉出場時,就都戴著只“金螭瓔珞圈”,瓔珞上自然是掛著他的寄名鎖和“通靈寶玉”,寶釵也有一個金瓔珞圈,所綴金鎖上是“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吉讖,可有三生石前的舊因緣恆於寶玉心間,金玉良緣到底還是成了“美中不足”。

菩薩瓔珞經

又稱《菩薩瓔珞本業經》、《瓔珞本業經》,或簡稱《瓔珞經》、《本業經》。該經敘說了菩薩之階位及其三聚淨戒等因行。“瓔珞本業”是佛教華嚴宗系統的用語,因此,本經與華嚴教有很多地方相合。全經共分八品:集聚品、賢聖名字品、賢聖學觀品、釋義品、佛母品、因果品、大眾受學品、集散品,闡述了菩薩的階位及修行情況。
《菩薩瓔珞經》,二十卷,後秦釋竺佛念譯,清乾隆年王傑、曹文埴、彭元瑞、金士松、沈初泥金寫本。經折裝,黑光蠟箋紙,泥金楷書,每半開5行15字,上下雙邊。
每五卷合為一函,每函首冊有泥金繪佛說法圖,末冊有韋馱像,卷首、末鈐“乾隆御覽之寶”、“秘殿珠林”、“珠林新編”、“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乾清宮鑑藏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璽,織錦函套。
舊藏鐘粹宮。

服飾瓔珞

瓔珞是古代南亞次大陸的人們--特別是貴族--用來裝飾身體的一大類首飾的梵文意譯。追溯佛經中相對應的梵文原來的詞語,大致有以下幾個:
Muktā-hāra,其中Muktā義為“珍珠”,hāra則有“成串”之義。這個詞語的本義大致是“用珍珠等串成的首飾”。
Keyūra,音譯是“吉由羅”,它大致指的是首飾中帶在手臂上的手鐲、臂釧一類飾物。
Ratnāvali,這個詞的本義大致是指“一連串的寶石”。
Rūcaka,這個詞的本義大致是指“華鬘(花鬘)形的首飾”。而華鬘本身,則是梵文Kusuma-mālā的意譯。其中,Kusuma原指一種素馨屬的植物,音譯有“俱蘇摩、拘藪摩、須曼那、須末那”等,特指它的花,在佛經中常用作一切花的以部分代全體的統稱。mālā義為花環、環狀物。也有用mālā來作Kusuma-mālā的簡化詞的。華鬘主要指一種環形頸飾,也就是現在南亞次大陸還在使用的花環,如我們在禮賓式中常見往貴賓脖子上套的那類飾物。它與Mukta-hara的區別,大約主要在所用的串聯飾物之不同,一為植物質,一屬礦物質罷了。所以,有的佛經翻譯家有時也把Kusuma-mala或mala譯成“瓔珞”了。
瓔珞

據此,我們可以把佛經中“瓔珞”一物所指的內涵,寬泛地界定如下:
(1) 它是環狀的飾物,寬泛地說,包括掛在頸部和垂於胸部,戴於頭部,戴在手臂和小腿等部位上的全算。
(2) 它主要是用珍珠、寶石和貴金屬串聯製成的。寬泛地說,有時把華鬘也可計算在內。
至於瓔珞的用途,大致地說,在佛教興起以前,古代南亞次大陸的人們早已使用它了。特別是那裡的貴族,是經常用它來裝飾自己的身體,並用來顯示身分的。古代南亞次大陸的神,自然是貴族統治者在天上的投影化身,他們也是使用這類飾物的。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衣飾”條中,記自己在古代南亞次大陸親眼所見,無論男女,都可“首冠花鬘,身佩瓔珞”。特別是貴族:“國王、大臣,服玩良異:花鬘寶冠,以為首飾;環釧瓔珞,而作身佩。”據《佛所行贊》卷一所載,釋迦牟尼當太子時,就是“瓔珞莊嚴身”的。又據《中阿含經》中的《木積喻經》,有許多青年女性修飾身體時使用的記錄:“年在盛時,沐浴香熏,著明淨衣,華鬘瓔珞嚴飾其身。”
佛教摒棄世上的榮華富貴,因此,佛和羅漢等出家人是不佩戴飾物的。僧人在作為貴賓時短期內被人給戴上頸飾性質的花環,亦為戒律所許。只有菩薩級人物,除了現比丘形的如某些地藏菩薩等之外,正規的菩薩形象全都佩帶各種各樣的瓔珞與華鬘,並可以接受這種饋贈。典型的例證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所說: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菩薩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憫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憫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堠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憫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為什麼菩薩能接受此種供奉? 看來是與釋迦牟尼得道前--包括本生經中的無數前生時--屬於菩薩級有關。特別在釋迦牟尼當王子的時候,更是瓔珞遍體的人物。這就影響到佛教的早期造像。佛傳中的釋迦牟尼就是王子裝束的呀!
瓔珞

宋詞瓔珞

[瑞鶴仙]
倚格天峻閣。
舞庭槐陰轉,盆榴紅爍。
香風泛簾幕。
擁霞裾瓊佩,真珠瓔珞。
華陽慶渥。
誕蘭房、流芳秀萼。
有赤繩繫足,從來相門,自然媒妁。
遊戲人間榮貴,道要元微,水源清濁。
長生大藥。
彩鸞韻,鳳簫鶴。
對木公金母,子孫三世,婦姑為壽滿酌。
看千齡,舉家飛升,玉京更樂。
[虞美人]
東君已了韶華媚。
未快芳菲意。
臨居傾倒向荼蘼
十萬寶珠瓔珞、帶風垂。
合歡翠玉新呈瑞。
十日傍邊醉。
今年花好為誰開。
欲寄一枝無處、覓陽台。
[驀山溪]
侯置
玉麟春晚,綠遍甘棠蔭。
可是惜花深,旋移得、翻階紅影。
朱簾卷處,如在古揚州,寶瓔珞,玉盤盂,嬌艷交相映。
蓬萊殿里,幾樣春風鬢。
生怕逐朝雲,更羅幕、重重遮定。
多情絳蠟,常見醉時容,縈舞袖,蔌歌塵,莫負良宵永。
[漁家傲]
可旻
彼土因何名極樂。
蓮華九品無三惡。
雖有頻伽並白鶴。
非彰灼。
如來變化宣流作。
九品一生離五濁。
自然身掛珠瓔珞。
宛轉白毫生額角。
長輝爍。
百千業障都消卻。
[漁家傲]
可旻
三十六般包一袋。
膿囊臭穢猶貪愛。
恰似蜣螂推糞塊。
無停待。
朝朝只在塵中め。
若解堅心生重悔。
寧拘惡逆並魁膾。
一念能消千劫罪。
生華內。
滿身瓔珞鳴珂佩。
[賀新郎]
瓔珞珠垂縷。
看花冠、端容麗服,補陀岩主。
只坐塵緣蹉一念,朱紫叢中得度。
人世福、夫人兼五。
銀鹿諸孫來定省,對金屏、繡幕輝雲母。
人頂禮,柳行路。
所居地名柳行。
朝朝口誦琅函句。
覺從來、壽人福善,老夭無誤。
消得天恩封福國,錦誥鸞翔鳳舞。
聽來歲、日邊佳語。
上殿肩輿簾蹙繡,遣佳兒、扶掖天應許。
笑陳媼,三題柱。
陳夫人者,
莫信人言,虺不如熊,瓦不如璋。
為孟堅補史,班昭才學,中郎傳業,蔡琰詞章。
盡洗鉛華,亦無瓔珞,猶帶栴檀國里香
笑貧女,尚寒機軋軋,催嫁衣忙。
好逑不數潘楊
占夢者曾言大秤量。
待銀河浪靜,金針穿了,藍橋路近,玉杵攜將。
倩似凝之,媲如道韞,簾卷燕飛王謝堂。
恁時節,看孫皆朱紫,翁未皤蒼。

植物瓔珞

瓔珞藤 植物名。其子粒形似瓔珞,故名。
陶谷《清異錄·草》:“ 終南山 出瓔珞藤,軟碧可愛,葉甚小,有子纍纍然纏固其上,真似瓔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