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商

瓊商

瓊商是海南省的商幫。到南洋以至世界各地謀生的瓊商,面對所在國度複雜的人文生態環境、風俗語言的巨大差異、種族民族之間的隔閥,可謂嘗盡了人間辛酸。正如1933年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成立宣言所云:“竊以吾人生於今日之世,生計之窮通,與團體組織力之大小,關係至為重大。倘組織力狹小,則謀生之路,狹溢而艱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瓊商
  • 類型:商幫
文化精神,瓊商研究,

文化精神

“開放兼容、敢為人先”
中國人固有的傳統觀念是“故土難離”。可瓊商不是這樣,為了謀生,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勇敢地走出本土,背井離鄉,漂洋過海,先是到東南亞各國,繼而走向了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居住國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發展。演繹出了歷史悠久的“下南洋”英雄壯舉和“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的商業傳奇,這就是瓊商“開放兼容、敢為人先”的歷史寫照,昭示了瓊商堅忍不拔、奮發進取、博愛友善的優良傳統。
“戀祖愛鄉、團結奉獻”
瓊商的精誠團結是舉世公認的,他們到達目的地後,為了生存和發展,依託血緣、鄉緣等關係,陸續創建了宗親、鄉團、宗教等組織,在不斷壯大宗族和鄉親的經濟實力的同時,還推動瓊商、瓊商組織之間的認同與互助。目前,在全球60多個國家,有瓊商鄉團組織300多個。
“戀鄉愛祖”是歷代瓊商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他們在大力回報居住國的同時,一旦祖國(祖籍國)和家鄉需要他們,就一定鼎力相助。在海南,從農村到城市,從國小到大學,海外瓊商捐建的學校、圖書館、醫院、公路電線等無處不在。
“重教尚義、實業興國”
瓊商素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優良傳統。他們在大力支持祖國(祖籍國)和家鄉教育事業的同時,還積極在居住國發展華文教育、創辦華文學校,教育後代不要忘記華人根本。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大批海外和港澳台瓊商回鄉投資經商,創業發展。許多瓊商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在海南興辦工業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商業、房地產業及其他企業,為海南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克勤克儉、頑強打拚”
早期到南洋謀生的瓊商,由於缺乏資本,只能靠“三把刀”(剃刀、菜刀、砍刀)白手起家,自食其力。有些人從事開墾荒地種植橡膠和從事農業生產,有些人在橡膠園當割膠工人,有人則開個理髮店、裁縫店、茶飯店,求生存謀發展。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鬥,不斷積累資金,瓊商逐漸從體力型、收入少的行業擴展到智力型、科技型、收入高的多種行業,包括現代百貨、輕重工業、餐館酒店、房地產業、金融保險、旅遊航運等,並且走向現代化、國際化,形成了一批經濟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大財團,經濟實力大為增強,社會經濟地位顯著提高,成為所在國民族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瓊商研究

目前關於瓊商的研究還比較少.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還不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海南島自古孤懸海上.地處偏遠.相對封閉,與中原文化交流較少,同時,本土文化也未能得到很好地保留和傳承,在文化競爭中。處於邊緣化地位。因此,有關瓊商的文化和研究沒有很好發掘、傳承和
宣傳。二是海南島在行政區劃上經常發生變動,大多數時候歸屬於廣東地區管轄自從1988年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南以省份名義參與各項活動的時間才不過25周年.關於海南省本土文化的獨立研究開展時間不長,有關瓊商的研究積累不夠,也沒有形成品牌效應。
三是海南島由於地處邊緣.自古以來就不是國家的經濟中心.經濟開發水平低.生存環境惡劣.是封建朝廷被貶官員的流放之地由於海南島的經濟狀況不好,絕大部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許多瓊籍商人.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居民都選擇海外發展.主要是東南亞地區.並且在19世紀40年代出現第一撥大規模移居東南亞的情況,也就是“下南洋”。在某種程度上,瓊商對海南經濟的影響更多的是一種反哺形式瓊商往往是在海外發展壯大後.通過捐款、回鄉再投資的方式進行經濟活動.瓊商的成長軌跡跟海南經濟發展沒有必然的聯繫.導致瓊商在當地的影響力不如某些商幫對其本土的影響力大(如浙商).以至於人們忽略了這一重要的商幫群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