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脆弱性是環境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自我恢復能力,是自然屬性和人類干擾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質構造、地貌特性、地表組成物質、地域水文特性、生物群體類型以及氣候因子。人為因素即人類濫用各種物質和資源,導致資源枯竭、生態破壞、污染物超標排放等,破壞了生態平衡,對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壓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脆弱性
- 定義:環境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自我恢復能力
環境脆弱性是環境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自我恢復能力,是自然屬性和人類干擾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質構造、地貌特性、地表組成物質、地域水文特性、生物群體類型以及氣候因子。人為因素即人類濫用各種物質和資源,導致資源枯竭、生態破壞、污染物超標排放等,破壞了生態平衡,對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壓力。
環境脆弱性是環境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自我恢復能力,是自然屬性和人類干擾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質構造、地貌特性、地表組成物質、地域水文特...
①高原複合類脆弱區。主要分布於雅魯藏布江中游高寒山地溝谷地帶、藏北高原和青海三江源地區等。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地勢高寒、氣候惡劣、自然條件嚴酷、植被稀疏,具有明顯的風蝕、水蝕、凍蝕等多種土壤侵蝕現象。包括高原冰川、雪線及凍原生態系統,高山灌叢化草地生態系統,高寒草甸生態系統,高山溝谷區河流濕地生態系統...
生態脆弱性是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自我恢復能力,是生態系統的固有屬性。由此可見,敏感性是脆弱性必不可分的組成部分,脆弱性是敏感性和自我恢復能力疊加的結果。生態脆弱性與敏感性概念相近,定義中有部分重疊。在此也將生態脆弱性概念提出討論,以便區分概念。生態環境脆弱性研究始於...
生態環境脆弱性表現為:典型荒漠綠洲過渡區,呈非地帶性島狀或片狀分布,環境異質性大,自然條件惡劣,年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水資源極度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風沙活動強烈,土地荒漠化嚴重。重要生態系統類型包括:高山亞高山凍原、高寒草甸、荒漠胡楊林、荒漠灌叢以及珍稀、瀕危物種棲息地等。4.南方紅壤丘陵山地...
《地下水環境脆弱性研究》是依託清華大學,由張思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地下水環境脆弱性反映了地下水系統遭受污染的潛在可能性。著重研究:1.地下水環境脆弱性因子體系,各因子因子群和因子群組合的相互關係;2.地下水環境脆弱性模型,克服已有模型存在的主觀隨意性,提出更為完善的模型。3.地下水...
《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的總體影響》是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牛文元的會議論文,在2005年8月2日於中國政協新聞網發表。內容簡介 作者從自然基礎、歷史過程和發展戰略等三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生態環境的先天脆弱性,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社會經濟壓力與戰略選擇的關係。闡明了中國生態環境的現狀和將來的發展趨勢。
《廣西海岸環境脆弱性研究》是2015年10月11日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鵠、戴志軍、胡自寧、黃志強。內容簡介 《廣西海岸環境脆弱性研究》主要圍繞在自然和人類活動作用下廣西海岸環境要素的變化,對廣西海岸環境脆弱性的形成機制及廣西海岸環境脆弱性的評價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提出脆弱性調控的對策。內容分為7章:...
生態環境脆弱帶是指生物鏈簡單、易斷裂、容易發生生態破壞、系統恢復力和抵抗力較差的地區。在生態系統中,凡處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體系、能量體系、結構體系、功能體系之間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圍繞該界面向外延伸的“過渡帶”的空間域,即稱為生態環境脆弱帶。一般生態環境脆弱帶分布在地表植被覆蓋率低、動物物種...
《脆弱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是200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燕華 、李秀彬。內容簡介 脆弱生態區的整治模式和整治戰略是《脆弱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心之一,書中以較大的篇幅模擬了典型脆弱區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情景。為了研究生態脆弱區的可持續發展,選擇陝西榆林地區、西北乾旱綠洲邊緣帶、西南乾熱...
《城市生產環境脆弱性遙感地理信息技術研究》是由青海省地質測繪地理信息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李智福、鄭永虎、叢曉明、趙景茂、史增祖、陳豐田、趙生良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本項目綜合採用衛星、無人機、雷射雷達、地面監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了城市生產環境脆弱性大數據實時獲取、處理、分析及...
脆弱性評價是指針對一定人為活動,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某一環境系統遭受污染的程度做出詳細的判斷和預測。目前,國內外的環境學家對地下水脆弱性的研究十分關注。1987年 Foster提出GOD 指標( 其中,G為地下水狀況,即非承壓水、半承壓水和承壓水等;0為整個含水層的固結、岩性特性;D 為地下水的埋深) ,採用相應的...
《遼寧省海岸帶資源承載力與環境脆弱性》是科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才志。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是研究遼寧省海岸帶資源承載力與環境範圍時空測度及預測、時空變化及驅動因素等。作品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遼寧省海岸帶概況 第三章遼寧省海岸帶陸地範圍時空測度及預測 第四章遼寧省海岸帶時空...
我國自然生態環境脆弱 自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對中國可持續發展構成巨大壓力 中國的地理地質環境複雜多樣,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土比重偏高,自然生態條件相對惡劣。占52%的國土面積是乾旱、半乾旱地區,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鹼化等中度以上明顯退化的草原面積約占半數。極度脆弱的自然環境給中國...
《外部脆弱性環境下農戶水稻生產的行為差異研究》是依託北京理工大學,由王懷豫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作為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我國糧食生產系統脆弱性很大並且有著加強的趨勢,以家庭為核心的小農戶經營模式下,如何提高生產要素的技術效率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我國農業發展中長期面對的挑戰。現有關於...
《西部生態環境脆弱區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安全定量分析》是依託陝西師範大學,由任志遠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土地利用變化及環境效應與生態安全,是當前國內外地學研究熱點問題之一,本項目擬以中國西部生態環境脆弱區陝北黃土高原為例,對這一地區近50年來土地利用變化的環境效應與生態安全進行定量分析。主要...
農林交錯區景觀梯度特徵及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 《農林交錯區景觀梯度特徵及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是2011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靜。農林交錯區景觀梯度特徵及生態環境脆弱性分析 來源資料庫:館藏中文資源
19.2 影響和脆弱性 305 19.2.1 氣候變化對陸地水資源及分配形式的影響 305 19.2.2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變化態勢的影響 311 19.2.3 氣候變化對農牧業發展的影響 314 19.2.4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性及變化趨勢 316 19.3 風險 317 19.3.1 氣候變化引起的地表過程變化及主要風險 317 19.3.2 氣...
在此基礎上,還對研究區域開展生態環境脆弱性的評價研究,探索生境脆弱生態區的生態恢復途徑和方法,以期為研究區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建議,對研究區域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流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圖書目錄 封面 景觀生態學案例分析 內容簡介 《景觀生態學案例分析——河流景觀...
人類環境泛指人類生活的環境,人類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過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體。(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人類環境是在自然物質的基礎上,通過人類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改造自然物質,創造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如農田、工廠...
在此基礎上,還對研究區域開展生態環境脆弱性的評價研究,探索生境脆弱生態區的生態恢復途徑和方法。作品目錄 封面 景觀生態學案例分析 內容簡介 《景觀生態學案例分析——河流景觀格局與生態脆弱性評價》編輯委員會 1 緒論 2 研究區域概況 3 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4 研究區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時空特徵研究 5 ...
《北方典型礦業城市地質-生態脆弱性及其調控研究》是由國土資源部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張發旺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本項目.對礦業城鎮地質-生態脆弱性進行了較深入研究,首次對大柳塔礦業城鎮地質-生態脆弱性成因進行了綜合研究,在該區地質-生態系統結構和組成研究方面具有...
《西昌市生態地質特徵與脆弱性評價》以遙感動態監測和1:5萬生態地質調查為主要手段,通過典型地段生態地質剖面測制,建立了岩石-土壤-植被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梳理了西昌市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態地質問題;總結了西昌市的生態地質背景,提出建造構造是控制區域生態環境演變的重要驅動力。同時,基於西昌市的生態地質背景,對...
第4章主要介紹典型脆弱區環境綜合評價技術指標體系的構建及驗證。第5章為脆弱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技術系統集成。第6章為脆弱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展望。圖書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中國生態環境問題 1.2 生態脆弱區的概念 1.3 生態脆弱區基本特徵及空間分布 1.3.1 生態脆弱區的基本特徵 1.3.2 生態脆弱...
《旅遊社會—生態系統脆弱性及其適應演化機制研究》是依託西北大學,由楊新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作為人類-環境耦合系統,旅遊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及其演化機制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由於涉及要素眾多,以往研究多從生態、社會文化或經濟單一視角展開,將社會-生態系統綜合研究思路引入旅遊研究中,在國內尚...
高寒(高緯度、高海拔和寒冷)地區的低溫導致了相對較低的生物多樣性,也限制了植物的生長發育、生物元素循環及土壤的發育和形成,從而導致了土壤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例如,亞高山和高山地區,由於母岩的生物風化和化學風化速率較緩慢,因而成土過程和植物群落演替相當緩慢,自然成土過程中形成1cm厚的土壤大約需要100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