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漢語詞語)

瑟瑟(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瑟瑟 sèsè(輕聲) rustle形容風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例如秋風瑟瑟;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shiver形容顫抖,例如瑟瑟發抖。Gem寶石名,例如瑟瑟有三種,寶石如珠,真者透碧—— 《通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瑟瑟
  • 拼音:sè sè
  • 解釋:形容風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
  • 相關文獻:《暮江吟》
漢語詞語,基本釋義,引證解釋,人物,七絕《暮江吟》,注釋,賞析,

漢語詞語

基本釋義

瑟瑟sèsè
(1) [rustle]∶形容風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
秋風瑟瑟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shiver]∶形容顫抖
瑟瑟發抖

引證解釋

  1. 碧色寶石
    《周書·異域傳下·波斯》:“﹝ 波斯國 ﹞又出白象、師子……馬瑙、水晶、瑟瑟。”
    《新唐書·高仙芝傳》:“ 仙芝 為人貪,破 石 ,獲瑟瑟十餘。”
    《元史·仁宗紀一》:“帝曰:所寳惟賢,瑟瑟何用焉。”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國·烏思藏》:“其官章飾,最尚瑟瑟;瑟瑟者,綠珠也。”
  2. 碧綠色。
    唐 白居易 《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前蜀 韋莊 《乞彩箋歌》:“留得溪頭瑟瑟波,潑成紙上猩猩色。”
    宋 陸游 《攜一尊尋春湖上》詩:“花梢已點猩猩血,水面初生瑟瑟紋。”
  3. 象聲詞。
    漢 劉楨 《贈從弟》詩之二:“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宋書·樂志三》:“風瑟瑟,木搜搜,思念公子徒以憂。”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五:“﹝倒黏子花﹞中有細核,並嚼之瑟瑟有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夜叉國》:“母子方徊徨間,忽見布帆南動,其聲瑟瑟。”
    魯迅 《彷徨·祝福》:“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
  4. 寒涼貌。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上》:“氣蕭蕭以瑟瑟,風颼颼而飀飀。”
    唐 雍陶 《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齋招賞十二韻》:“坐中寒瑟瑟,牀下細冷冷。”
    清 龔自珍 《虞美人》詞:“春寒瑟瑟晚來添,玉釧微聞,應是換 吳 棉。”
  5. 蕭索貌;寂寥貌。
    唐 劉希夷 《搗衣篇》詩:“秋天瑟瑟夜漫漫,夜白風清玉露團。”
    清 龔自珍 《後游》詩:“三日不能來,來覺情瑟瑟。”
    周天石 《和南村原韻》:“瑟瑟荒郊懸落日,滔滔滄海決橫流。”
  6. 形容發抖樣子
    《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媒婆﹞只剩得一件布衫,跪在地下,瑟瑟抖個不了。”
    《再生緣》第十五回:“她身體很疲乏,不免瑟瑟抖叫一聲。”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七:“﹝我﹞不敢把頭伸出到被外,身子在被裡老是瑟瑟地抖,身上頭上全是汗珠。”
  7. 遼 代祈雨射柳儀禮前期,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親王、宰執以次行射柳儀。翼日,植柳天棚之東南,巫以酒醴、黍稗薦植柳,祝之。皇帝、皇后祭東方畢,子弟射柳。不雨,則以水沃之。見《遼史·禮志一》。參見“ 射柳 ”。

人物

【人物·長安幻夜
被封在商代古墓出土玉器里的小鱷魚一隻.....性別女..李琅琊前世的好友..小說中常常變成碧色衣裙的小蘿莉出場,不過目前為止還不會說話……

七絕《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注釋

[shiver]∶形容顫抖 瑟瑟發抖 瑟縮 sèsuō [cower;curl up with cold] 身體因寒冷、驚恐等而蜷縮、抖動
①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②瑟瑟:碧綠色。
③憐:愛。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農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瑟瑟 sèsè [rustle]∶形容風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

賞析

七絕《暮江吟》是一首寫景佳作。約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當時朝政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諳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鬆愉快心情。前兩句寫太陽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陽照水,波光閃動,半江碧綠,半江紅色,活像一幅油畫。“鋪”字用得妙,形象地表現了太陽的斜射;後兩句寫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上,其彎如弓,露珠晶瑩,如顆顆珍珠,薄暮時分風光,如一幅精描細繪的工筆畫。這首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緻真切。
--引自李濟洲編著之《全唐詩佳句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裡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象“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閒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一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讚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讚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線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這首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白居易寫於赴杭州任刺史途中。當時朝政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諳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這首詩從側面反映出詩人離開朝廷後的輕鬆愉快的心情。途次所見,隨口吟成,格調清新,自然可喜,讀後給人以美的享受 。
秋風瑟瑟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風箏》
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魯迅《故鄉》
他瑟瑟縮縮地走到任天華面前。——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