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寺,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吳屯鄉,於唐代時由當地得道高僧藻光和尚(又名扣冰古佛)建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瑞岩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文昌閣仙公樓、伽藍殿。最後一次重建是1995年。寺內有僧舍利塔五座,其中最具文物價值的是“祖師舍利塔”,陰刻梵文。另有各類碑記68塊,均屬宋朝和明朝所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瑞岩寺
- 地理位置: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的排頭村
- 著名景點: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奇景
瑞岩寺,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吳屯鄉,於唐代時由當地得道高僧藻光和尚(又名扣冰古佛)建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瑞岩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文昌閣仙公樓、伽藍殿。最後一次重建是1995年。寺內有僧舍利塔五座,其中最具文物價值的是“祖師舍利塔”,陰刻梵文。另有各類碑記68塊,均屬宋朝和明朝所立。
瑞岩寺座落在浙江省寧波市國家級AAAA風景區瑞岩景區,距寧波市區35公里。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寺院周圍有久負勝名的“瑞岩十景”:十二峰、靈芝山、石柱潭...
瑞岩寺,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縣)吳屯鄉,於唐代時由當地得道高僧藻光和尚(又名扣冰古佛)建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瑞岩寺現存主要佛教建築有大雄寶殿...
漢朝此地有道院,為如意人所居,東晉改道院為佛院。迨至隋代,由高僧智凱建寺講經,開創佛教先河。史至北宋,朝廷賜名“瑞岩寺淨土院”,建立東南名剎地位。...
瑞岩寺,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今僅存遺址。唐景福元年(八九二年),青原(江西吉安)派高僧師彥雲遊黃岩,傳播禪宗,於縣西二十二公里,原天台宗智 大師曾居佛寺...
瑞岩禪寺瑞岩壽聖寺,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吳屯鄉境內,始建於唐代,是扣冰古佛在崇安縣創建的一所寺院,瑞岩禪寺占地面積3375畝,規模宏麗,堪稱一方名剎,世稱其可與...
瑞岩景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被譽為“浙東西雙版納”。這裡古樹鬱鬱蔥蔥,或數人合抱,或一柱擎天,環境清新幽靜。...
瑞岩禪寺藏經閣位於北侖區柴橋街道嶺下村九峰山東南側,1993年年被區文物保護委員會辦公室核定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點,2009年核定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乾隆《鎮海縣誌》記載,寧國寺興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原稱寧國庵。民國八年(1919)由住持德善重修。後改稱寧國寺,其住持由瑞岩寺方丈兼任。土地改革時,寺...
瑞岩寺坐落於浙江省寧波市國家AAAA風景區,距寧波市區35公里。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寺周圍有久負盛名的“瑞岩十景”;十二峰、靈芝山、石柱潭、芝水岩、...
瑞岩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西部,距大橋鎮政府有三公里,地勢平坦,交通發達。全村總人口1027人,7個村民小組,285戶家庭,村民多以種植業為生,特別是食用菌...
據地方志記載,聖僧曾在崇安縣(今為武夷山市)的桃枝寺、大智寺、廣福寺和小桃源等處修行,後在吳屯鄉創建瑞岩寺,使之成為一方名剎。鼎建扣冰殿於妙蓮寺,涵義...
瑞岩景區還包括瑞岩寺水庫、瑞岩寺(規劃中)、瑞岩十景等其它景點。九峰山瑞岩寺 瑞岩寺以景取勝,寺後十二峰青黛翠碧,變換無窮,錯落逶迤;寺前芝水溪迂曲迴環...
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彌勒岩,別名瑞岩山,古稱“瑞岩丹洞”,是一處由瑞岩彌勒造像、瑞岩寺、摩崖石刻組成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兼勝的風景遊覽區。...
第二屆佛代會於1988年7月在瑞岩寺召開,釋慧性繼任會長,釋各專、釋青意、釋昌法、釋西空、釋了相繼任副會長,釋各羅繼任秘書長,增添了吳希秋為副秘書長。...
彌勒岩風景區位於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距縣城約10公里,古稱"瑞岩丹洞",是一人文與自然景觀兼勝的風景遊覽區。彌勒岩有嶙峋的岩峰或臥或懸,或離或合,幽姿萬千...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該寺題匾“瑞岩禪森”,這是對該寺歷史悠久香火鼎盛的真實寫照。吳屯鄉扣冰古佛 扣冰古佛 扣冰古佛,俗姓翁,法名藻光...
鎮海棘螈分布於浙江省寧波北侖區林場,生活在林場瑞岩寺附近方圓幾百米的狹窄區域內。 [3] 鎮海棘螈棲息環境 編輯 鎮海棘螈生活于海拔100-200米的丘陵地區,常年...
宋嘉定三年(一二一0年受請住持華藏褒忠寺。歷任建康清涼寺,台州淨土寺,臨安淨慈寺,明州瑞岩寺,又復往淨慈,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奉敕主席天童。師生性豁達豪爽...
開始在西隱寺踏上農禪並重的佛門修行之路。 [1-2] 曾任福清市佛教協會秘書長,福清黃檗山萬福寺監院,福清彌勒岩瑞岩寺住持,仙遊楓亭西隱寺住持等職務 [1]...
每年一度的盛大蜡燭會,鄉民們從吳屯瑞岩寺把扣冰古佛敬請入城,第一站就把古佛、三大仁侯安放在廣福庵,所以廣福禪寺就成為迎送古佛,弘揚佛法的主要寺廟,迎送古佛...
以翁藻光為首任住持的瑞岩寺,已有千年歷史,近年修葺一新,香火鼎盛,為武夷山市宗教旅遊勝地之一。藻光對武夷山民俗的影響則更深遠。自唐代以來,“每歲仲春,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