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學派的混合經濟理論

瑞典學派又稱北歐學派或斯德哥爾摩學派,是對當今西方世界尤其是北歐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學流派之一。該學派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於20世紀 20~30年代。當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統治已經建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十分尖銳,又爆發了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毀滅性打擊的1929~1933年大危機。面對長期的經濟蕭條和嚴重失業,傳統的新古典理論既不能在理論上給予解釋,又不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瑞典學派形成了,並且在戰後得到迅速發展。瑞典學派的創始人是威克塞爾、卡塞爾和羅素·戴維森,為該學派的真正建立做出貢獻的代表人物是繆爾達爾、林達爾和俄林,作為後繼者的第三代主要代表是林德伯克。瑞典學派既不同於新古典學派,也有別於凱恩斯學派,有自己獨特的理論特色。該學派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有巨觀動態經濟理論、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和混合經濟理論,它們是瑞典學派集體智慧的結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瑞典學派的混合經濟理論
  • 提出者:瑞典學派
  • 最根本的特徵:以私有制為主體,實行部分國有化
  • 提出時間:20世紀60年代
混合經濟理論概述,混合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混合經濟理論的貢獻,

混合經濟理論概述

瑞典混合經濟最根本的特徵就是以私有制為主體,實行部分國有化。瑞典學派從威克塞爾到林德伯克都十分注重對混合經濟理論的研究,林德伯克的研究尤為深入。
林德伯克的混合經濟理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當時美國出現了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新左派思潮。林德伯克站在維護資產階級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立場上,首先從經濟制度的分析開始,對新左派思潮進行評論。林德伯克反對把經濟制度劃分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方法。他將經濟制度定義為為完成生產、投入和消費決定而實行的一整套的機制和組織機構。林德伯克之所以放棄傳統的經濟制度的劃分方法,而將經濟運行的方式,即經濟模式稱為經濟制度,將瑞典的混合經濟模式稱為混合經濟制度,目的在於從更深的制度層面為瑞典的“第三條道路”尋找理論依據。

混合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

林德伯克根據上述標準,將所謂的經濟制度(實際是指經濟模式)劃分為三種類型:以瑞典為代表的西方混合經濟模式、以原南斯拉夫為代表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和以原蘇聯為代表的中央集權經濟模式。林德伯克對混合經濟模式表示贊同。他的混合經濟理論主要內容有:
(1)保持權力分散化和集中化兩者平衡的決策結構。
(2)保持市場調節與中央計畫結合的資源配置機制。
(3)堅持以私有制為主體,實行部分國有化。
(4)強調經濟刺激與行政命令相結合的激勵機制。
(5)各個不同決策單位應保持競爭與壟斷同時並存的關係。

混合經濟理論的貢獻

混合經濟理論對瑞典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該理論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在私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實行部分國有化。這一理論是國家作為資產階級總代表為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所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的自我調整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瑞典在50、60年代擺脫了貧困落後,並一躍成為西方“福利國家”的典範就印證了這一點。但是也應該看到,混合經濟理論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瑞典70年代出現的“瑞典病”即高通脹、高稅收和低效率就是明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