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中觀派,印度大乘佛教晚期出現的派別。公元7、8世紀後,印度教與佛教密宗漸趨盛行,大乘佛教中觀學派與瑜伽行派開始接近,互相融合,形成一種新的佛教思想,後稱...
6世紀佛護作《中論注》,清辨作《般若燈論釋》,與當時流行的另一種思潮唯識論開展了“空有之爭”後,大乘佛教才開始分出中觀派和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梵語:योगाचार Yogācāra,大乘佛教兩大思想流派之一。約晚出於中觀派創始人龍樹之後200年,時值貴霜王朝向笈多王朝變遷之際的4世紀...
瑜伽行唯識學派 又稱唯識瑜伽行派,唯識派,唯識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與中觀派並列,為大乘佛教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創始於彌勒,稱瑜伽行派,至無著,世親時,...
公元7~8世紀以後,隨著密教的傳播,大乘兩個學派開始融合,形成中觀瑜伽行派。寂護是這個學派的創建者,著有《攝真實》等。他堅持自續派的獨立論證路線,並受到法...
但龍樹的弟子提婆所作《百論》,頌本題名為《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說明中觀派最初也認為自己的觀法屬於瑜伽行。上述《瑜伽經》是印度六派哲學之一的瑜伽派...
瑜伽行中觀派之祖寂護著。乃繼承以清辨為首的自立論證派的中觀學說,再運用月稱的論理學及認識論之體系下的論理學方法,在偏重觀思想之下,企圖綜合中觀與唯識...
中觀的修行者,通常也會以此二十四觀為主題來進行觀想。後世許多學派繼承龍樹的想法,並加以開展。最著名的三大學派,包括中觀派、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都...
金剛乘的形成深受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與“瑜伽行派”的影響,並且融合了婆羅門教的咒術。在一些宗教思想理論中,金剛乘經常破稱為天啟乘,天啟的意思足指佛法直接...
龍樹廣泛影響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觀派以他為創始者,瑜伽行唯識學派與如來藏學派也多以他的著作來證明本身宗義的正確。在漢傳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2]的稱號...
唯識派,亦稱“瑜伽行派”。中同傳統稱為”大乘有宗”。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與“中觀派”並行。其理論於4一5世紀時為無著、世親所創立。主要經典有《瑜伽師...
印度大乘佛教派別之一。中國稱為瑜伽行派,因強調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論》和...
寂護印度佛教僧人。今印度比哈爾邦人。早年出家,為大乘佛教自續中觀派創始人清辨的五傳弟子,在當時印度佛教界以精於因明而知名。曾住那爛陀寺。743年受吐蕃贊普...
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別之一。中國稱中觀派。因宣揚龍樹的中道而得名。中觀理論最早的闡述者和奠基人是2~3世紀的龍樹和他的弟子提婆。但作為一個學派,則出現於...
蓮花戒,古印度佛學家,那爛陀寺學僧,寂護弟子,他的佛學思想追隨寂護的中觀瑜伽行見,對藏傳佛教顯宗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大乘佛教派別包括中觀派、瑜伽行派等眾多教派 ,或以修持行為為差別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禪宗、三論宗等,它們代表了大乘思想從古印度向中國和...
六派哲學(梵şaddarśana),亦作正統派(Astika),指代表印度正統古典哲學的六...在大乘佛教中觀派、瑜伽行派論書中,可以了解到佛家對各派的批判。...
(約1世紀中葉至7世紀),大乘佛教經歷了興起、隆盛和衰落的不同階段,中觀學說和瑜伽行學說形成主流,可稱為大乘隆盛的時期;(4)密教時期(約7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
唯識學派,又被稱為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兩大思想流派之一。因為創始人重視瑜伽行,瑜伽行派因此得名。世親菩薩造《唯識二十論》 、 《唯識三十論》 ,宣說“...
“唯識”的悟人與意言——從“資糧位”到“加行位” 從中觀立場考察瑜伽行中觀派之剎那滅理論——以《攝真實論》之第八章及其《疏》為據 “唯識”概念...
《正觀論》的思想,對後來大乘佛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印度,此論經過幾代傳承,形成與瑜伽行派相對立的一大學派——中觀派。首先弘傳此論的,有以佛護、清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