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是2021年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懷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瑜伽師地論
- 作者:南懷瑾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9787309153514
《瑜伽師地論》是2021年復旦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懷瑾。
《瑜伽師地論》,又稱《瑜伽論 》、《十七地論》,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及法相宗的根本論書,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經典。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
《瑜伽師地論》是2020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瑜伽師地論》是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也是法相宗重要的典籍,更是研究小乘與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寶庫。內容簡介 《瑜伽師地論》作為古代印度佛教思想和人民文化的總結,是智慧的大寶藏。其所體現出的大乘精神對現代社會的精神及價值觀也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並成為佛教...
《瑜伽追師地論(全九冊)》是2008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彌勒菩薩 說/〔唐〕玄奘法師 譯。內容介紹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
《瑜伽師地論釋》,又稱《瑜伽論釋》,是《瑜伽師地論》最早之註疏,古印度最勝子菩薩等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最勝子菩薩為北印度人,護法門下弟子,唯識十大論師之一。《瑜伽師地論釋》闡釋《瑜伽師地論》之大綱,初明造論緣起,次釋瑜伽師地與本地分十七地之名義。全書共分所為、所因、名義、宗要、藏...
《瑜伽師地論新譯序》是唐代許敬宗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瑜伽師地論新譯序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開闢之端;六羽為居,猶昧尊卑之序。訊餘軌於襄陸,淪胥靡征;考陳跡於懷英,寂寥無紀,暨乎黃軒振武,元頊疏功,帝道盛於唐虞,王業著於殷夏。葳蕤玉冊,照耀金圖,茂范曾芬,詳諸歷選。然則基神襲聖...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上冊)》是老古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懷瑾 內容簡介 修行人為什麼會入岐途? 為什麼會理不明而不自知? 該如何捨岐路而入正途? 《瑜伽師地論》可說是唐代玄奘大師翻譯的經典中最為殊勝的一部,其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被公認為學佛修持首要必讀的典籍。 在本書中,南懷...
《清平樂·聞貞白日讀瑜伽師地論,賦此代訊》是近現代詩人汪東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形骸為累。入世求超世。面壁嵩高仁者事。方寸終無住地。眼前撩亂空花。一窗風雪交加。我欲懺除綺語,相從熟習瑜伽。作者簡介 汪東(1890-1963) 初名東寶,字旭初,號寄庵、寄生、夢秋。吳縣人,早年就讀於上海震旦大學...
《瑜伽師地論分門記》,佛典註疏。唐法成述。卷數不詳。敦煌遺書藏本。是唐大中年間(847—859)法成在敦煌開講《瑜伽師地論》時由聽講僧眾筆錄而成。內容簡介 內容是對《瑜伽師地論》逐卷分科,並包括對《瑜伽師地論》的簡單注釋。本書與《瑜伽師地論隨聽疏》同為研究當時唐蕃佛教及法成其人的珍貴資料。未...
《瑜伽師地論隨聽疏》,佛典註疏。唐法成述。卷數不詳。敦煌遺書藏本。作品來源 本疏是唐大中年間(847—859)法成在敦煌開講《瑜伽師地論》時,由聽講僧眾筆錄而成。聽講及筆錄者有智慧山、一真、恆安、明照、洪真、談迅、福慧、智校、索季和、法鏡、法海等多人。因記錄者不同,諸本文字亦略有差異。作品...
《瑜伽師地論義演》,佛典註疏。唐貞元十七年(801)清素述。四十卷,現存二十二卷。內容簡介 是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的注釋書。設六門:敘起論因、彰說論意、明論宗體、藏乘所攝、辨總別題、依文別擇。其中前五門及第六門中略釋十七地名義的部分,是依最勝子等的《瑜伽師地論釋》而作的進一步注釋。見...
瑜伽師地論略纂 《瑜伽師地論略纂》是窺基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圖書簡介 此論。文義繁廣。不可解盡理源。其間難文義違宗緒。分段皆備解釋。余皆略之。論初十七地。已前自有釋論一卷。故即略而不廣。妨難及不盡之處。今粗而敘出。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唐)釋玄奘譯,歸義軍時期寫本,漢文珍貴古籍,存藏於國家圖書館。古籍級別 2020年10月30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是2014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瑜伽菩薩戒本》為彌勒菩薩所說,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唐玄奘譯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此本所說有四條重戒、四十三條輕戒。圖書簡介 釋名 「《瑜伽菩薩戒本》」,「瑜伽」是一個譬喻,「菩薩戒」是一個法、是一個法門,法喻雙舉,故名「瑜伽菩薩戒...
瑜伽部收有瑜伽派(唯識派)之論書,如瑜伽師地論一○○卷,由彌勒菩薩說出,無著筆錄,另有無著之攝大乘論、世親之唯識二十論、三十論等,及諸論之注釋書。目錄 瑜伽部 經號 經冊 經名 卷數 編譯者 1579 30 瑜伽師地論 100卷 唐‧玄奘譯 1580 30 瑜伽師地論釋 1卷 唐‧玄奘譯 1581 30 菩薩地...
為此,二人在創立瑜伽行派教理時,對有部等小乘學說進行了整理和發揮。“瑜伽行”一名來自無著的(亦說是彌勒的)《瑜伽師地論》,意謂從事瑜伽禪定修習者。瑜伽行派的出現是對龍樹為代表的中觀學派的批判和發展。概括介紹 從教理上,它認為中觀派在揭示世界空性方面極為徹底,但卻忽視了世俗界迷妄之現狀的說明...
瑜伽師地論略纂1 《瑜伽師地論略纂1》是一本武俠小說,作者是基。
瑜伽師地論略纂2 《瑜伽師地論略纂2》是一本武俠小說,作者是基。
彌勒五論,即彌勒菩薩(一雲,彌勒為與無著、世親同時代或稍早的一位論師)所說的五部論典。但漢傳與藏傳有所不同。漢傳彌勒五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分別瑜伽論》、《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辨中邊論頌》。藏傳彌勒五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頌》、《究竟一乘...
法相宗思想的主要依據,指十一部論書。其中,《瑜伽師地論》是本論,稱為‘一本’;而敘述支分義理的《百法明門論》、《五蘊論》等十書則是支論,稱為‘十支’【一本十支】依次如下︰(1)一本︰《瑜伽師地論》,論明瑜伽師所行十七地,為法相宗一切義理及觀行之依據。論有五分。第一本地分,以十七地...
三種光明是出自《出瑜伽師地論》中的概念。【三種光明】 [出瑜伽師地論] 一外光明謂日月星光及火珠燈炬等光。皆能破除昏暗。是名外光明。二法光明謂隨其所聞之法。觀察修習。皆依法則。因此明心見性。破除愚痴之暗顯發本覺妙明。是名法光明。三身光明謂諸佛菩薩二乘及諸天等。身皆有光。亦能破暗。是...
六經十一論,指法相宗立宗所依據的主要經論。六經為:《華嚴經》(晉譯)、《解深密經》(玄奘譯)、《如來出現功德經》(未譯出)、《大乘阿毗達摩經》(未譯出)、《楞枷經》(宋譯)、《大乘密嚴經》(地婆訶羅譯)。十一論為:《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
梵名 Āryavācāprakaraṇa-śāstra 。凡二十卷。又稱總苞眾義論、廣苞眾義論、顯揚論。印度無著造,唐代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論為顯揚《瑜伽師地論 》要義之最著者,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為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成唯識論》之所依。經文介紹 《顯揚聖教論》為無著菩薩所造,是...
十七地即十七種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際,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種境界,此說見於瑜伽師地論.名詞解釋 即十七種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際,依行者之行共有十七種境界。即:(一) 五識身相應地,(二)意地,(三)有尋有伺地,(四)無尋唯伺地,(五)無尋無伺地,(六)三摩呬多地,(七)非三摩呬多地,(八)有心地...
佛陀對慢的七種分類。云何七種慢?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出自《瑜伽師地論》慢:於他下劣、謂己為勝,或復於等、謂己為等,令心高舉;故名為慢。過慢:於等、謂勝,於勝、謂等,令心高舉;故名過慢。慢過慢:於勝、謂勝,令心高舉;名慢過慢。我慢:妄觀諸行為我...
五種大師功德 ,出瑜伽師地論,一戒行無失謂比丘於如來所制戒律。發展歷史 常能堅守執持。無有毀犯過失。具是功德。方宜為人戒法之師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二善建立法謂比丘於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則令人修學。無所違越。具是功德。方宜為人戒法之師也。三善制立所學謂比丘於律儀中當學之法。
五種有性,教義名數。出處解釋 此“有性”指所表達的事相、現象、表象等有其固有的規定性。《瑜伽師地論》卷一六載:(1)“圓成實相有性”,即“勝義相有性”。(2)“依他起相有性”,即“緣生相有性”。(3)“遍計所執相有性”,即“假施設相有性”。(4)“差別相有性”,包括“不二相”等生、...
四種真實,教義名數。指四種真實而不虛妄的認識,或被認為是真實而不虛的對象。出處解釋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在解釋“真實性”的含義時說,“真實義品類差別”有四種:(1)“世間極成真實”:由世俗經驗和習慣形成並為公眾普遍認同的真實,故“謂,一切世間於彼彼事隨順假立、世俗串習、悟入覺慧所見同性”...
瑜伽宗的傳承,除了釋尊與彌勒菩薩外,主要是無著與世親二菩薩等。無著菩薩系在佛滅後九百年頃,誕生於北印度,犍陀羅國,出家後證入初地,憑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親聆彌勒菩薩說法,悟得緣生無性的大乘空義,爰請彌勒菩薩於中夜降神於其中印度,阿逾陀國之禪堂,為說五論(即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