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隨聽疏》,佛典註疏。唐法成述。卷數不詳。敦煌遺書藏本。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瑜伽師地論隨聽疏
- 性質:佛典註疏
- 敘述:唐法成述
《瑜伽師地論隨聽疏》,佛典註疏。唐法成述。卷數不詳。敦煌遺書藏本。
《瑜伽師地論隨聽疏》,佛典註疏。唐法成述。卷數不詳。敦煌遺書藏本。作品來源本疏是唐大中年間(847—859)法成在敦煌開講《瑜伽師地論》時,由聽講僧眾筆錄而成。聽講及筆錄者有智慧山、一真、恆安、明照、洪真、談迅、福慧、智...
《瑜伽師地論分門記》,佛典註疏。唐法成述。卷數不詳。敦煌遺書藏本。是唐大中年間(847—859)法成在敦煌開講《瑜伽師地論》時由聽講僧眾筆錄而成。內容簡介 內容是對《瑜伽師地論》逐卷分科,並包括對《瑜伽師地論》的簡單注釋。本書與《瑜伽師地論隨聽疏》同為研究當時唐蕃佛教及法成其人的珍貴資料。未...
《大乘稻稈經隨聽疏決》,佛典註疏。簡介 作者不詳。一卷。內容為申述《佛說大乘稻稈經隨聽手鏡記》中的未盡之義,主要正面批駁外道十六論。歷代大藏經未收,僅存於敦煌遺書中。因卷後殘缺,現只剩“因中有果論”、“從緣顯了論”、“去來實有論”等三部分,而這些文字實際又只是《瑜伽師地論》卷六有關...
1827 42 百論疏 9卷 隋‧吉藏撰 1828 42 瑜伽論記 48卷 唐‧遁倫集撰 1829 43 瑜伽師地論略纂 16卷 唐‧窺基撰 1830 43 成唯識論述記 20卷 唐‧窺基撰 1831 43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4卷 唐‧窺基撰 1832 43 成唯識論了義燈 13卷 唐‧惠沼述 1833 43 成唯識論演秘 14卷 唐‧智周撰...
《瑜伽師地論新譯序》是唐代許敬宗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瑜伽師地論新譯序 原夫三才成位,爰彰開闢之端;六羽為居,猶昧尊卑之序。訊餘軌於襄陸,淪胥靡征;考陳跡於懷英,寂寥無紀,暨乎黃軒振武,元頊疏功,帝道盛於唐虞,王業著於殷夏。葳蕤玉冊,照耀金圖,茂范曾芬,詳諸歷選。然則基神襲聖...
為彌勒菩薩所說,出自《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菩薩地初持瑜伽處戒品》(卷四十及四十一),唐玄奘譯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通稱《瑜伽戒本》,又稱《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四冊。此本所說有四條重戒、四十三條輕戒,依據其他律疏,因開合不同,則有四重四十二、四十四、...
不知譯時的典籍如下:《三無性論》(相當於《顯揚聖教論》的〈成無性品〉)二卷、《顯識論》一卷、《金剛般若論》一卷、《轉識論》(相當於《唯識三十論》)一卷、《無相思塵論》一卷、《十八空論》一卷、《遺教論》一卷、《決定藏論》(相當於《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的一部分)、《金七十論》三十...
彌勒五論,即彌勒菩薩(一雲,彌勒為與無著、世親同時代或稍早的一位論師)所說的五部論典。但漢傳與藏傳有所不同。漢傳彌勒五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分別瑜伽論》、《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辨中邊論頌》。藏傳彌勒五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頌》、《究竟一乘...
瑜伽師地論隨聼記卷五 三三二 北敦〇五七九七號背一 十因四緣五果依處(擬) 三五四 北敦〇五七九七號背二 妙法蓮華經序品鈔 三五五 北敦〇五七九八號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 三五六 北敦〇五七九九號 佛名經(十六卷本)卷三 三六一 北敦〇五八〇〇號 觀世音經 三七四 ...
台124號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台125號 瑜伽師地論隨聽疏卷一一 台126號 四分律戒本疏卷三 台127號 遺教法律三昧經卷下 台128號A 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 台128號A背 齋儀(擬)台128號B 妙法蓮華經疏(擬)台129號 成實論義記卷中 台130號 禪門偈(擬)台131號1 禪源諸詮集都序(二卷本...
據瑜伽師地論記卷一上載,阿賴耶識初受生時,其托處即為肉心:若識舍離肉心,人身即亡。於密教,大日經疏上說,由此肉團心觀八葉蓮花,以成毗盧遮那佛身,故將肉心解為眾生之自性真實心。2.緣慮心——梵語質多(,Citta),為八識心王及心所之總稱,相當於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四蘊。一般佛經所說的心...
[參考資料] 《長阿含經》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正法念處經》卷三十七~卷六十三;舊譯《華嚴經》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四、卷一三六;《三法度論》卷下;《雜阿毗曇心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九、卷五十四;《立世阿毗曇論》卷七;《瑜伽師地論》卷四、卷五;《俱舍論》卷十一;《...
此經未傳中土。一說為唐代日照譯的《大乘密嚴經》。經中宣說阿賴耶識能示現眾法,染淨諸法恆以此識為所依,更闡明阿賴耶識隨迷悟之緣而別凡聖。5.《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此經未傳中土。6.《阿毘達磨經》此經未傳中土。二、十一論 1.《瑜伽師地論》梵名 Yogacarabhumi。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記。漢譯版本...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三卷 唐 釋窺基 撰 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一卷 唐 釋窺基 撰 法苑義林二卷 唐 釋窺基 撰 因明入正理論疏二卷 唐 釋窺基 撰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一卷 唐 釋窺基 撰 阿彌陀經通贊疏一卷 唐 釋窺基 撰 妙法蓮華經玄贊三卷 唐 釋窺基 撰 中集 第三函 瑜伽師地論略纂疏十一卷 唐...
王孺童,著名學者。現為全國青聯宗教界別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理事。著有《比丘尼傳校注》、《智顗淨土思想之研究》、《王孺童佛學論著集》、《瑜伽師地論釋宗本疏》等。他在新浪網開設的實名部落格,弘揚佛學及傳統文化,點擊量已達540萬,曾被評為十大“社會責任”優秀中國部落格。...
《瑜伽師地論》之七種因明——(論)——(尚論),(諍論), (毀謗論),(順正論),(教導論)之意蘊——《瑜伽師地論》之因明即是菩薩之所應學 六 關於無著、世親的因三相說 以量說為基礎之因明的確立——《集量論》中所展示的邏輯學之結構——依據量說之邏輯思想的結構化與其對印度一般邏輯學之影響 七...
據《入正理論疏》所載,或有立現量、比量、聖教量等三量者。現量、比量同於上述,聖教量又稱至教量、正教量、教量。《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解釋此聖教量,文雲(大正30·358c):“正教量者,謂一切智所說言教,或從彼聞,或隨彼法,(中略)聖弟子說,或佛自說經教,展轉流布至今,不違正法,不違...
《長阿含》卷九〈增一經〉;《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經〉;《大毗婆沙論》卷一0二;《成實論》卷十六〈六通智品〉;《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七;《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俱舍論光記》卷二十七。神通這個名詞出現在多部佛經中,例如《楞嚴經》,指的是“通達事理的能力”。主要涵蓋有六種:◎天眼通...
瑜伽宗 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又翻譯做“天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為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
但彌勒傳予無著的,菩提流支只舉出《地持經》、《金剛般若論》;而真諦的《世親傳》中,說是《十七地經》及諸大乘經的解釋;玄奘說是《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等。因此,在中國,一直到玄奘之時,才說《辯中邊論》是彌勒傳予無著的。而印度諸論師則很早就說《辯中邊論》是...
主要z著作:《高僧傳(選譯)》《壇經釋義》《百喻經譯註》《正信錄釋義》《維摩詰經釋義》《金剛經·心經釋義》《佛學啟蒙》《佛學綱目》《佛學經義》《比丘尼傳校注》《智顗淨土思想之研究》《王孺童佛學論著集》《釋迦佛出世圖註譯》《金剛般若經科疏》《壇經贊五重玄要》《瑜伽師地論釋宗本疏》《雪峰義存法...
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九(大三○·八六九下):‘云何遮罪?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眾生重正法故,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或為隨順護他心故,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而正遮止。若有現行如是等事,說名遮罪。’[大智度論卷十三、順正理論卷三十八、大日經疏卷九](參閱‘性遮二罪’3241、...
又,《成實論》之說,依其卷七〈不相應行品〉所述,其所說大致與經部類似。即說五蘊在現在世名生,舍現在世名滅,相續故住,住變故異,非別有法名生住滅。又說佛法深義謂眾緣和合有諸法生,是故無有法能生異法。大乘法相宗 出自《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六、卷五十一、卷八十八、《成唯識論》卷二等,依之...
[雜阿含經卷二九、修行道地經卷五、大安般守意經卷下、俱舍論卷二二、瑜伽師地論二七]梵語 a^na^pa^na-smr!ti。又作阿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譯作念入出息、念無所起、息念觀、持息念。簡稱安般、數息。乃五停心觀之一,八念之一,十念之一。即計數入息或出息之次數,以收...
《順中論》《回諍論》《如實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文心雕龍》《支公十番》《四本論》《王家八並》《宋氏四非》《赭道正玄章》《劉先生通論》以上為古因明學。范謐《辨名苑》十卷盧辯《稱謂》五卷徐陵《名數》十卷 隋唐宋時期 《因明入正理論》《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因明...
(九)令所化眾生皆舍離。(十)具足成就百千障。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五、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及曇無讖所譯菩薩戒本等,均以之為四波羅夷之一,菩薩善戒經視為八重法之一,菩薩內戒經則說為四十七戒之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菩薩戒義疏卷下]... ...
愛恩斯坦相對論與唯識論 唯識答辯類 答黃覕子問 答王容子居士問 關於唯識之問答二則 見相別種辨釋難 答起信論唯識釋質疑 四大種之研究 對於唯識試題之總批 評印順共不共研究 略評新唯識論 唯識旁通疏釋類 深密綱要 瑜伽真實義品講要 附慈宗要藏目錄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品親聞記 慈宗三要敘 大乘起信論...
應知彼是疏所緣緣。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亦得生故。’其中,親所緣緣為見分、自證分等之內所慮托之法,即指影像相分;疏所緣緣為與能緣之心相離之法,即本質相分。[順正理論卷十九、顯揚聖教論卷十八、瑜伽師地論卷三](參閱‘四緣’‘所緣’)
[大智度論卷二十六、卷三十、卷三十四、瑜伽師地論卷七、大日經義釋卷四、法經錄卷三、翻譯名義集卷二、諸說不同記卷二、卷三、卷五、卷七]觀音菩薩介紹 觀音菩薩,梵文 Avalokiteśvara,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
畜生法界指愚昧、蠢動、驚懼的生命形態.畜生音譯為底栗車。指鳥獸蟲魚等一切動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養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傍生是無智闇鈍且其本處在大海中,後轉而遍於人、天及地獄等。瑜伽師地論卷四:‘傍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由此因緣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