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飾品

琺瑯飾品

琺瑯首飾 enamel jewelry。琺瑯也叫琺瑯彩,英文名叫“enamel”,在中國廣東俗稱“燒青”,在北京俗稱“燒藍”,在日本叫作“七寶燒”。琺瑯主要分為:畫琺瑯、內填琺瑯、掐絲琺瑯三種。琺瑯首飾色彩非常絢麗,具有寶石般的光澤和質感,耐腐蝕、耐磨損、耐高溫,防水防潮,堅硬固實,不老化不變質,歷經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琺瑯首飾
  • 外文名:enamel jewelry
  • 別稱:“燒青”、“燒藍”等
  • 分類:畫琺瑯、內填琺瑯、掐絲琺瑯
  • 優點:具有寶石般的光澤和質感,耐腐蝕
  • 主要工藝:採用畫琺瑯工藝
簡介,歷史淵源,種類,發展演變過程,相關詞語,

簡介

琺瑯也叫藝術搪瓷,是指將玻璃質琺瑯粉末熔結在基質(如金屬、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複合工藝品,多為彩色具有藝術美感的花樣,用於保護和裝飾。
琺瑯飾品
明清時的琺瑯器及當時從歐洲進口的琺瑯表,已歷經數百年,如今看去仍然光色如新,瑰麗無比!可以說琺瑯飾品在珠寶家族中藝術表現力是最強的。
琺瑯首飾,是用、銅等金屬或陶瓷、玻璃製成胎骨,將琺瑯彩顏料繪製或點填於胎骨上面,然後至入高溫窯爐中經800度高溫爐火多次燒結而成。琺瑯彩顏料是石英、長石、氧化金屬等礦物質配製成的釉料經研磨而製成,經過在胎坯上不斷點彩繪彩再不斷至入窯爐中反覆燒結呈色,最後出爐一件精美的琺瑯藝術品。琺瑯色彩非常絢麗,具有寶石般的光澤和質感,耐腐蝕、耐磨損、耐高溫,防水防潮,堅硬固實,不老化不變質,歷經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型、色、光三者俱佳,就如將一幅精美的微縮畫隨身配戴,且永不褪色,歷久彌新!既實用、又保值。不愧是珠寶中的一株奇葩!亦非常適合時尚服裝的色彩搭配。

歷史淵源

畫琺瑯工藝起源於西歐法國,於清朝康熙年間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最早在廣東製造,廣東民間稱作“燒青”或“廣琺瑯”。這種異常精美的工藝一進入中國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愛與重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於北京皇宮造辦處及廣東兩地設立琺瑯作坊,並多次從廣東選送優秀畫琺瑯工匠進京效力,大量生產,所作琺瑯器及琺瑯珠寶皆供皇室享用。

種類

琺瑯主要分為:畫琺瑯、掐絲琺瑯、內填琺瑯三種。
畫琺瑯也叫琺瑯彩,是使用琺瑯顏料在燒好底釉的胎坯上直接彩繪圖案然後入爐燒制而成,胎坯上不需要掐絲及鏨刻花紋。畫琺瑯胎種較豐富,包括金銀銅等金屬胎及玻璃陶瓷等非金屬胎。畫琺瑯製作者除了要掌握琺瑯燒制工藝外還需具備繪畫功底,工藝相對複雜。
掐絲琺瑯是指在制胎時需要掐出花絲,然後將琺瑯釉料點填花絲之間再燒制而成,中國的“景泰藍”全稱是“銅胎掐絲琺瑯”屬於掐絲琺瑯的一種。“景泰藍”是中國民間對“銅胎掐絲琺瑯”的俗稱。
內填琺瑯是指制胎時不用掐絲,在鑄胎時直接將花紋及凹坑鑄造出來或鏨刻打制出來,在凹坑處點填琺瑯彩後燒制而成。
廣義的琺瑯製品所用胎坯主要有金胎、銀胎、銅胎及玻璃胎、陶瓷胎等。工藝程式主要為:設計、制胎、點彩繪彩、入爐燒彩、打磨、拋光。廣東以畫琺瑯為主,北京以掐絲琺瑯為主,南北工藝各有特色。同為中華傳統工藝的兩大瑰寶!

發展演變過程

琺瑯製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達到鼎盛,後歷經晚清國衰、民國戰亂,漸趨稀少。市面上出現了一種仿琺瑯的製品,有些地方叫作“軟琺瑯”或“滴油飾品”“滴膠飾品”“烤漆飾品”。從表面上看酷似琺瑯。但不管是“軟琺瑯”“滴油”“滴膠”還是“烤漆”,全都屬於塑膠樹脂類的有機化合物,這種材質不耐久,也不耐高溫,容易腐蝕和磨損,不長時間便會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澤。這類塑膠樹脂類的產品無需在高溫爐中燒結呈色,只需將液態狀的色膠塗在金屬上自然風乾或在烤溫箱中烤乾即可,製作簡單,不保值。區別琺瑯與仿琺瑯的方法有幾種:一,眼看;因真琺瑯是無機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澤和硬硬的質感,而仿琺瑯是有機物,性質偏軟,表面光澤呈油脂感和塑膠感,容易刮花。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真琺瑯質硬,不容易刮花,而樹脂塑膠類的仿琺瑯容易刮花。三,火燒;直接用火機點火燙燒,仿琺瑯不耐火燒,表面會留下燒痕,而真琺瑯卻絲毫無損。總之,鑑別真琺瑯與樹脂類仿琺瑯的方法有很多種,難度並不大,因為這兩種材料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真琺瑯是無機礦物質,假琺瑯是有機塑膠類物質。

相關詞語

琺瑯彩瓷吸取了銅胎畫琺瑯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一種新的釉上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瑯”。雍容華貴的琺瑯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係更為重要。雍正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鎮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而且雍正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經常對宮廷瓷器加以評價,親自過問,並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生產。康熙雍正年製作琺瑯彩時,先在景德鎮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製成素胎送至宮廷,由宮廷畫師加彩後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