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降痰湯《雜病源流犀燭》

理中降痰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卷七。具有溫中補虛,降氣化痰之功效。主治痰盛者汗自流。

基本介紹

  • 名稱:理中降痰湯《雜病源流犀燭》
  •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七
  • 功用:溫中補虛,降氣化痰
  • 主治:痰盛者汗自流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註,文獻摘要,

組成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半夏、乾薑、蘇子。

用法用量

水煎服。原方無劑量。

功用

溫中補虛,降氣化痰。

主治

痰盛者汗自流。

方義

本方由理中湯加味而成,主治脾胃虛寒,津液調控失司,停於內則為痰涎,滲於外則為自汗。痰涎內停則為喘息咳唾。方用理中湯溫運中焦,補益脾胃為主;佐以茯苓健脾利水,半夏降逆化痰,蘇子降氣平喘。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降氣化痰之功。

附註

本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增加降逆止嘔,燥濕化痰作用。(《中國人參方集》)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中醫大辭典 方劑分冊》:“理中降痰湯,《雜病源流犀燭·臟腑門》卷七方。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半夏、蘇子。水煎服。治痰盛汗自流。”
《實用醫藥顧問》:“理中降痰湯(痰汗),痰濁蒙膈,液不內斂,亦能使汗。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炙,名理中湯。再加茯苓、半夏、蘇子。”
《內科病證學》:“寒陽虛痰證:發熱、自汗或頭汗出、頭眩、脈濡滑、舌淡苔白膩、渴不欲飲、嘔逆、胸腹滿痛、小便不利,理中降痰湯。”
《常見病證專方論治》:“遺尿多是由於下元虛冷,膀胱固攝無權所致,而尿床則多由心竅不開所引起。一九六五年春,大荔縣余的家鄉有一姓胡的老人,年逾花甲,因患尿床病請余診治。證見每晚尿床一到二次,肢冷畏寒,小便清長,大便不實,常有咳喘復發,舌淡苔白膩,脒沉而細。投以真武湯加減,三劑後,諸症皆有減輕,唯尿床如舊。患者告曰:“十餘年來,每晚均要起床小浸三到五涉,常因起夜多而睡眠不寧,但從來都能自醒,唯獨今春以來,睡眠中不能自醒,竟常遺尿於床上,六十多歲以來,從來象今年這樣。”余細診之,始發現有痰稠而多,咳之不暢,舌苔滑膩等症狀,即按痰濕蒙蔽清竅之辨證而投以理中降痰湯(即理中湯加半夏、茯苓、蘇子)加菖蒲、遠志、蓮子心三劑後,再來見尿床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