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積丸(《雜病源流犀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化積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具有化瘀消積的功效。主治①《雜病源流犀燭》:諸氣內痛。②《藥庵醫學叢書》:諸氣凝滯於內,痞積疼痛。臨床常用本方治療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肝硬化、腹腔內腫瘤等屬瘀血阻滯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化積丸
  • 別名:化痞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武漢方)
  •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
  • 組成:三棱,莪術,阿魏,海浮石,瓦楞子,香附,雄黃,五靈脂,蘇木
  • 功用:化瘀消積
  • 主治:①《雜病源流犀燭》:諸氣內痛。②《藥庵醫學叢書》:諸氣凝滯於內,痞積疼痛
  • 趣味記憶:化積棱莪阿魏浮,香附雄檳蘇木桃;五靈脂兮瓦楞子,化積攻堅淤血消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註,附方,

歌訣

化積棱莪阿魏浮,香附雄檳蘇木桃;五靈脂兮瓦楞子,化積攻堅淤血消。

組成

三棱,莪術,阿魏,海浮石,瓦楞子,香附,雄黃,五靈脂,蘇木。

用法用量

水為丸服。每次3g。

功用

化瘀消積。

主治

①《雜病源流犀燭》:諸氣內痛。
②《藥庵醫學叢書》:諸氣凝滯於內,痞積疼痛。

方義

方中三棱、莪術、香附、蘇木、靈脂、瓦楞子活血祛瘀;阿魏、雄黃消痞去積;海浮石化痰軟堅散結;檳榔行氣化滯。諸藥合用,共奏化瘀消積之功。

運用

本方以積塊堅硬,疼痛逐漸加劇,飲食大減,面色萎黃或黧黑,消瘦,舌質淡紫,舌苔灰糙,脈細澀為辨證要點。現代臨床常用本方治療血吸蟲病引起的肝脾腫大、肝硬化、腹腔內腫瘤等屬瘀血阻滯者。

加減化裁

兼氣血虛者,合八珍湯同用,或兩方交替使用。

使用注意

本方中雄黃有毒,不宜長期服用;若需常服本方,當去雄黃。

附註

該方所治之症,是由瘀血、痰濁、食積而成。三者相互聯繫、相互影響,既可單獨為病,又可合而為因,病變部位在兩脅,亦可累及胃脘。治當據其病因病機,施以活血理氣,化積清熱之法。

附方

名稱:化積丸
組成:黃連一兩半(45g)(一半用吳茱萸炒,去茱萸;一半用益智炒,去益智),山梔(炒)、川芎、三棱、莪術(醋煮)、神曲、桃仁(去皮尖)各半兩(15g),香附(童便浸)一兩(30g),蘿蔔子(炒)一兩半(45g),山楂一兩(30g)
用法:上為末,蒸餅為丸服
主治:食塊,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寸止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名見《濟陰綱目》卷五
名稱:化積丸
組成:二醜四兩(120g),三棱、莪術、檳榔、茵陳、牙皂、枳殼、大黃、木香各一兩(30g)
用法:上為細末,水滴為丸。早、晚每服二錢,開水送下
主治:積聚、痞塊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名稱:化積丸
組成:青皮、檳榔、莪術(醋炒)、枳實(麩炒)各一兩(30g),公丁香、硇砂、廣木香、牙皂、甘草各五錢(15g),龜版(醋炒)、鱉甲(醋炒)各八錢(24g),阿魏(醋化)六錢(18g),廣陳皮、枳殼(麩炒)、三棱(醋炒)各一兩(30g),二醜一兩五錢(45g)
用法:為細末,以薑汁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成人每服二錢,以薑湯送下;小兒、老人減半
主治:寒濕氣結,症瘕積聚,痞塊,脾臟腫大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沙市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