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油畫

現實主義油畫

繼法國浪漫主義之後,出現了以讚美大自然,描寫現實普通人們生活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現實主義繪畫是指表現生活真實的藝術,用忠實於對象的手法描寫自己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過現象反映事物的本質。現實主義繪畫是由“巴比松畫派”的風景畫家以柯羅為代表,“農民畫家”為稱號的米勒,以“現實主義畫家”自稱的庫爾貝和一些政治諷刺畫家,特別是杜米埃的創作為代表所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實主義油畫
  • 出現時間:19世紀30~40年代
  • 類型:畫派
  • 代表畫家:柯羅(1796~1875)
基本介紹,代表畫家,流派介紹,代表作品,《畫室》,《奧爾南的葬禮》,意義影響,在中國,

基本介紹

首先表現出現實主義精神的是巴比松畫派。這個畫派出現於19世紀30~40年代。他們的創作活動與成果標誌了歐洲風景畫發展的新階段。在距法國巴黎十幾里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有個叫巴比松的小村,在這裡群集了許多畫家,他們在此描繪原始荒涼的自然風貌,感受著逃離鬧市的愜意,這些畫家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的畫家是一人一個繪畫面貌,他們相互之間不把藝術上的主義或信條強加於他人,因而容納了種種傾向的畫家,而其中柯羅是今天最有名的一位。

代表畫家

柯羅(1796~1875)
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風景畫的傑出代表。他提出的“面向自然,對景寫生”的口號成為19世紀風景畫創作所遵循的方向。在他的風景畫中追求的是真摯、純潔的情趣。
柯羅的風景畫結構嚴謹,調子輕鬆,用色巧妙,光與空氣表達得充分。他的藝術總是給人一種柔和、高雅的感覺。他能夠忠實地描繪大自然,同時又加入柔和的感情,產生出詩一樣的韻味。柯羅的風景畫極少表現被強烈的光照射下的風景,而大多表現傍晚、早晨、大自然物體帶有溫和情趣的風景。看他的作品,樹木好像在煙霧迷離之中,仿佛在半夢幻般的世界裡。畫面上流露出一種詩意,使觀賞者產生對田園美景的愛。
米勒(1814~1875)
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人物。米勒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後定居在巴黎以南的巴比松村,一生畫了許多描寫田園風景和農民生活的作品,被譽為偉大的農民畫家。
米勒的畫風質樸、凝重,所創造的形象嚴整、崇高,富有紀念性,有一種雕塑的感覺。為了尋求畫面的整體和諧統一,他極力追求渾然一體的效果。他的藝術語言十分平靜,造型單純、情調含蓄、旋律穩健。在油畫筆法上樸實沉著,色調處理上渾厚調和,充滿真摯的感人力量。欣賞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於一種蒼茫沉寂的意境之中。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鐘》《牧羊女》等。
庫爾貝(1819~1877)
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美術運動中的重要畫家,曾擔任巴黎公社革命政府美術委員會主席。庫爾貝1819年生在法國東部奧爾良的一個富裕農民家庭。早年學習過法律,後又進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一直都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藝術家。在藝術上,他反對當時那種脫離社會生活的學院派風氣,而重視創作的社會意義,並力圖在自己作品中加以實現。
庫爾貝在他的作品和宣言中確立了以生活真實為創作依據的原則。他曾宣布:“我要根據自己的判斷,如實地表現我所生活的時代的風俗和思想面貌。”在藝術上他倡導反映現實生活和勞動人民的藝術。《打石工》《篩麥的農婦》是體現他藝術主張的代表作品。庫爾貝的畫風力求寫實,造型明確,色彩沉著,用筆寬暢,不拘細節,畫面有莊重厚實感。另外,在油畫技法上,庫爾貝經常不用畫筆,而用調色刀,畫出帶有彩色大理石般肌理效果的表面。
杜米埃(1808~1879)
19世紀法國具有戰鬥精神的諷刺藝術的畫家,也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像米勒那樣避開敏感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而是積極地投身到社會之中,把握時代的脈搏,創作了大量的政治諷刺畫,嘲諷醜惡,揭露時弊。
1808年杜米埃出生在馬賽的一個玻璃匠家庭,從少年時代開始他就做過許多雜活,從而鍛鍊了他的生活能力和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對他在藝術上的創作打下了生活基礎,並形成了在藝術創作上的特徵,用畫筆諷刺社會的黑暗面。藝術語言上使用強烈的色彩,形象塑造上生動而略顯誇張。他常常是提練出主題,並毫不遲疑地略去與主題無關的枝節,賦予那些最普通的題材以宏偉、壯觀和積極向上的思想。《三等車箱》是杜米埃的一幅代表作品,在昏暗、骯髒、擁擠的三等車箱中,前排座位上,坐著貧窮的一家人,他們相依在一起,看上去都很疲憊,整個畫面中的人看上去似乎是都各有生活的苦衷。

流派介紹

現實主義是19世紀法國的一種社會思潮,也是一種美術思潮。法國現實主義美術起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之後,既指藝術的創作方法,也指藝術的寫實手法。“現實”一詞出於拉丁文,意謂真實、實在。一般說來,現實主義是指那種“如實”描繪現實可觸世界的藝術形式,有時又稱“寫實主義”。現實主義在題材上拋棄了新古典主義的神話傳說與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義的中世紀傳奇、異國情調和不切實際的幻想,把眼光指向現實生活,拓展了藝術創作的題材範圍。在藝術表現上,它重視自然美和真實美,以追求寫實手法為特點,如實地描繪大自然和反映現實生活,倡導對社會生活的評價,對普通人生活的關切,對大自然的親切描繪。現實主義始於19世紀30至40年代的巴比松畫派,得名於19世紀50年代的庫爾貝畫展,以客觀性和典型性為基本特徵,法國的現實主義迅速影響到荷蘭、英國、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義大利、俄國、美國等國。從繪畫史著眼,寫實主義還“派生出了印象主義自然主義,間接影響了象徵主義,直接發展成世紀末思潮和超現實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和諸形式流派的總源頭”。

代表作品

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為庫爾貝、盧梭、柯羅、米勒、杜米埃等,他們的藝術實踐及曠世之作撐起了現實主義的文化星空。寫實主義提出的要反映當代真實生活,可以回溯到被稱為新古典主義的大衛,如果追溯得更遠,可以定格在西班牙畫派(以委拉斯開茲為代表)和荷蘭畫派(以倫勃朗為代表),當然,那只是就“寫實”而言,其中沒有繼承關係。在宗教無力解決社會問題和科學技術在社會實踐中放出異彩的新社會大背景下,庫爾貝順應了人們企盼進步信念、渴望在藝術中看到自己生活的願望,成為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1855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美術展,庫爾貝的《畫室》和《奧爾南的葬禮》落選,他把已經入選的11件作品全部撤回,在蒙太奈街的棚室里以對抗性的個展相回應,在展廳門口的牌子上赫然寫上:“現實主義,庫爾貝,他40件作品展覽”,並在畫展目錄上公開宣揚自己的藝術主張,這就是有名的《寫實主義宣言》。庫爾貝的《畫室》和《奧爾南的葬禮》無疑是他的重要作品。

《畫室》

集中反映了庫爾貝的生活環境,畫中描繪了他的好友——捍衛現實主義的評論家和畫家,有各種年齡的模特兒,有象徵人民的罷工工人和愛爾蘭婦女,藝術地反映了庫爾貝的現實主義思想。

《奧爾南的葬禮》

表現了掘墓工、死者的親朋好友、維持治安者、法官、公證人、教士、市長等,引人入勝地揭示了各個人物心理,毫不留情地刻畫了奸詐、貪婪和虛偽。庫爾貝鮮明地亮出了與新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和浪漫主義的“誇張美”分庭抗禮的現實主義旗幟。
影響深遠的巴比松畫派是19世紀30-40年代出現於法國的一個風景畫派,他們主張直觀自然、對景寫生,對大自然深懷敬意,被認為是“現實主義之始”。其主將盧梭以詩人的氣質抒發大自然的生氣,令觀賞者與他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生命。他的《巴比松附近的橡樹》袒露深沉和博大,《樹邊的牧場》盡顯深邃和生機,《河畔風景》以沉鬱渾穆而感人,《冬季森林的日落》以練達純熟而醒人。柯羅忠誠於大自然,直言“我的一生只對她忠誠,永不變心”。他和巴比松的年輕畫家一起響亮提出“走向自然,對景寫生”。他的《林間起舞的仙女》並不渲染卻生機盎然,《摩特楓丹的回憶》並不濃烈卻扣人心弦,《沐浴中的黛安娜與同伴》並不造作卻令人迷戀,《和小愛神嬉戲的林中仙女》並不誇張卻妙趣橫生。米勒出身於農民家族,善於從農民的真實生活中發現美,在他的筆下經常出現的是疲憊窮困、終日辛勞的勞動者。他的《播種者》形象堅實,具有動態美;《晚鐘》從田野深處傳來教堂鐘聲,具有莊嚴美;《母與子》反映農家的日常生活,具有親情美;《倚鋤的農夫》表現“大地的呼喊”,具有悲壯美。杜米埃是現實主義諷刺畫大師,他抨擊資產階級的庸俗,描寫人民大眾的苦難,謳歌了勞動者的純潔。他的《洗衣婦》(圖示)客觀地反映了勞動者氣喘吁吁;《三等車廂》洗鍊地勾勒出當時中下層人民的生活;《街頭的賣藝人》畫出生活的無奈與潦倒;《惡主和姦奴》刻畫了奸詐和邪惡……現實主義立足寫實,入木三分,愛憎分明,一路銳氣,反映了19世紀中葉的社會現實、藝術家對社會矛盾的關注和對新的創作原則的執著追求。

意義影響

在現實主義之後,儘管各種藝術流派紛呈,寫實手法及其藝術創作方法仍有發展,只是發展形式有所不同。寫實不是惟一的手法,而是常用的手法,它和其他藝術手法如象徵、寓意、變形、誇張等一樣,本身不能決定藝術品價值的高低,決定一件藝術品價值的是它們反映生活的深度。寫實是現實主義油畫的藝術手法,但現實主義油畫比寫實有更深刻的內涵。現實主義油畫從寫實主義的“歷史深處”走來,但現實主義油畫不能等同於寫實主義。庫爾貝是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寫實主義卻始於巴比松畫派。關於“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油畫問題,有著很大的思維空間。

在中國

油畫進入中國僅有一百年的歷史。上世紀初,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碰撞中,徐悲鴻、李鐵夫、林風眠等藝術家將油畫從西方帶回中國,並與中國文化和現實生活結合,探索出一條油畫成為中國主要繪畫形式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油畫在民族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現實主義的鮮明特色。改革開放2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油畫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國油畫家能自覺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探索如何以油畫反映中國的現實生活,顯得難能可貴,而中國當代油畫也以其卓爾不群的特色越來越為世界所矚目。徐唯辛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紮實的油畫寫實功底,獨立的思考賦予作品以豐富的內涵,並造就了深刻細膩的現實主義表現風格,使其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韻味和學術價值。
從中學到下鄉當知青、中國美術學院的油畫研究生,再到如今的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副教授,在對油彩和松節油如痴如醉的愛和迷戀中,徐唯辛的油畫寫實技法日趨完善。與此同時,他也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展開了對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他認為,中國與西方已開發國家不同的是,我們沒有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有一些關鍵的階段,如民主與法制、工業和後工業文明等都需要補課。大部分地區仍處在一個後農業社會的中國,文化上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還相當遙遠。藝術家應該清楚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大背景下,不能因為落後而急躁,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作為一個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身份的當代藝術家,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期,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推進中國文化向現代轉型。
讓我們回顧徐唯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油畫界產生影響的作品,1987年首屆中國油畫展獲大獎的《饢房》,是一件表現邊疆風情的傑作,形式上的唯美伴隨思想內容上的單純,猶如農業社會中一首恬靜、優美的牧歌;深入西藏、歷時兩年多時間完成的油畫《聖地拉薩》,是對西藏文化和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深刻體驗和史詩般的展現,令人感到震撼,它是畫家天賦、實力和耐力的結晶,由此成為當代畫壇的力作。僅僅過了幾年,從美國考察、交流回來之後,徐唯辛開始了艱難的蛻變。1998年開始創作的《過道系列》和《酸雨》(獲第九屆中國油畫展銅獎),明顯有了更加靠近繪畫本體的趨勢,反映的又是當下中國人對於生存環境的焦慮,對工業文明的後果的反思,因而凸現出明顯的“當代性”;而此次露面的“文革”題材的作品,更是試圖在形式和內涵上對自己的突破,反映了畫家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敏感問題的思考,同時在油畫技巧上也更加揮灑自如。從徐唯辛的藝術發展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對現實主義油畫的傳承和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