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幻想現實主義畫派

維也納幻想現實主義畫派

奧地利畫派,有時簡稱維也納幻想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維也納美術學校的A.P.居特斯洛門下學習並開始創作的R.豪斯納﹑W.胡特爾﹑A.勒姆登﹑E.富克斯,形成了一種新的表現樣式--幻想現實主義。

基本介紹

畫派簡介
他們繼承超現實主義傳統,但始終選擇具象的道路,通過華麗的色彩和精密的描繪技法,創造出文學性極強的繪畫世界。總體上,他們顯示出對意識下領域的強烈憧憬,以沉鬱的幻想和啟示錄式的幻覺為特徵。這個畫派出現許多後繼者,60年代以後,在國際上受到重視。
“幻想的寫實派”是維也納1964年崛起一個繪畫流派,他們繼承超現實主義傳統,但卻選取擇了具像的道路,再作向內的發掘。這派的畫風細緻而有深度,通過華麗的色彩的精密的描繪技術,創造成出文學性極強的繪畫世界。總體上,他們顯示出意識下領域的強烈憧憬,以沉鬱的幻覺想的啟示錄式的幻覺為特徵。受到國際上藝術界人士的矚目。
1910年代活躍於維也納的兩位著名的畫家是克利姆特和席勒,他們作畫著重裝飾性的效果。但在第一次大戰結束後,他們兩位均先後逝世。第二次大戰後開始聞名的現代畫家亨德爾.瓦沙就是受了他們畫風的影響。瓦沙在其風景畫裡,運用席勒般的尖銳而又曲迥的線條統一畫面;以金銀箔作繪畫材料,則受克利姆特的影響。而以艾里克·布拉亞為中心的維也納幻想的寫實派畫家們的作品,則與克利姆特、席勒以至於亨德爾·瓦沙等所追求的繪畫風格全然不同。
維也納“幻想的寫實派”的代表畫家,有以下五位:艾里克·布拉亞,恩士德·菲克斯,魯多費·豪斯納,沃夫根·胡特爾,安頓·勒姆納。其中,年齡最大的豪斯納,豪斯納酷愛古典的藝術名作,對美術館裡收藏的古典作品,曾作過廣泛的觀察研究。正如“幻想的寫實派”的批評家威蘭特·蘇梅德所說:“維也納的美術史、美術館與阿月爾迪(近代建築樣式的創始者,15世紀藝術理論家),都是豪斯納創造的源泉。”事實上,其他四位的畫,也都可找到受古典大師或藝術樣式的啟迪之處,諸如菲克斯顯著的接受哥德式繪畫及矯飾派樣式的影響。胡特爾吸收了維也納比達瑪雅的文化源流。勒姆敦的風景畫,以德那烏派(16世紀初期德國繪畫的流派之一)的神秘感情為主要著眼點。布拉亞則樂於普柳格爾(1528一一1569年,生於荷蘭,是十六世紀後半期北歐最大的畫家)式的格調與諷刺性的表現。布拉亞早年在維也納的學校畢業,曾先後到過西班牙、北非、希臘,以色列等地旅行,渡過一段流浪生活。他現的畫大部分與這段流浪生活有著關聯。畫中人物多著中東衣飾,多使用卵黃、蜂蜜、無花果汁、膠水混成的水性顏料,塗上綠藍等暗底色,在顏料將乾的瞬間,才開始以油彩作畫。他的作品雖然敷了多層色彩,但都採用薄塗,在色面與斑點之間,獲得色彩的純度,因此在色調上產生的增殖效果,能給人一種難以忘卻的美感。在另一方面,它沒有明快的色彩與簡潔的造型。
在布拉亞在諷刺趣味中,表現他對現實的一種幻想,有時像夢境般呈現多彩的畫面,漸次深入的印象。布拉亞的色彩描法屬於視覺的;勒姆敦則重於幻覺,在勒姆敦的作品中,即不能在色調上去期待感覺的欣悅。勒姆敦所作的都是幻覺的風景畫,《戰爭》(描繪鯨魚的搏鬥場面)、《女人頭像》,《燃燒》等為其代表作。這些作品把自然的容顏,賦予人間性的感受而加以幻變。在風景和人物的組合中,帶有濃烈的幻想、浪漫的情調,以及神秘感。雷斯納的畫頗有超現實主義繪畫氣氛。胡特爾的畫,是一種變革的風景書畫,出現在畫面上的儘是怪異的植物,塗色很薄,造型線條幹淨利落,令人聯想到剪紙的趣味。菲克斯的作品,與四位畫家最顯著的不同之處,是充滿宗教色彩。他的繪畫主題,都屬宗教性,1963年他完成的一幅油畫《地獄門》,把畫面平分為二,上為受難者,下為地獄門的守衛者,中間還貼上一張神父的照片,色彩為一片冷峻的藍青,再點綴少許血紅,其複雜的暗喻,混合著殘忍與虔敬的氣氛。
“幻想的寫實派”,並非一種新藝術運動,只是他們為創作而結成一個繪畫組織。他們有共通的特色:深深地向古典藝術發掘,但在作畫表現的時候,卻不離現實,以另一種姿態反映周圍的世界。他們的幻想往往是象徵性、超現實的比喻。雖然他們都以具像的形式作為繪畫的表現方法,但他們的寫實,仍是一種由超現實主義延伸出來的新寫實手法。由此把個人的意象,安排在夢幻的境界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