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是指一群活動於1830至1880年間,在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鎮的法國風景畫家,他們形成了一個非正式的流派,或者說是藝術家群體。他們是第一批直接對照自然寫生的畫家,而不是在畫室中創作風景畫。這種創作態度和他們的對於田園風光和人物的真實寫照影響了印象主義的畫風。巴比松畫派的領袖人物是西奧多·盧梭(Théodore Rousseau,1812-1867)和查理·法蘭斯瓦·杜比尼(Charles Franois Daubigny,1817-1878)。有些畫家雖然也與他們交往,但繪畫風格卻不相同,如卡米耶·柯羅(Camille Corot,1796-1875),他的風景少一些真實卻瀰漫著光影;弗朗西斯·米勒(Fran-ois Millet,1814-1875)對生活在這裡的農民的興趣遠大于田園本身。見PLEIN AI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比松畫派
  • 外文名:Barbizon School
  • 地點法國
  • 時期:19世紀
  • 意義1:法國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
  • 意義2:印象派的精神之源,印象派的先趨
介紹,歷史地位,畫派畫家,概述,泰奧多爾·盧梭,讓·弗朗索瓦·米勒,康斯坦·特羅揚,柯羅,杜比尼,綜合評價,印象派的精神之源,巴比松,承前與啟後,如今的巴比松村,中國的巴比松莊園,

介紹

厭倦都市活動,信奉“回歸自然”。其成員有 T.盧梭、N.-V.迪亞茲·德拉佩納、C.特羅容、C.- F.多比尼、C.-E.雅克等,其中盧梭為其領袖。C.柯羅與 J.-F.米萊與此畫派關係密切。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們反對學院派畫家在室內畫風景畫,主張走出畫室在自然光下對景寫生,然後以寫生稿為基礎,進行風景畫創作。他們的創作經驗,特別是對景寫生,以求獲得真實新鮮的感受和使畫面色調響亮起來的藝術主張和實踐,給歐美風景畫家,包括印象主義畫家以重要啟示。
在19世紀中葉,在巴黎近郊有一個極為普通、荒涼的小山村,它有著肥沃的土地,大片的森林,潺潺的流水和各種奇花異草。這個普通的山村就是巴比松村。小山村里生活著一批美術史上鼎鼎有名的大畫家,在這裡呼吸著農村中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和泥土的芬芳,用畫筆描繪這裡美麗的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形成了著名的巴比松畫派。這是一批在藝術上有創新精神的畫家。
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的出現是法國19世紀30年代後複雜又嚴酷的政治鬥爭在藝術上的一個剪影。大革命失敗,王朝復辟,接著又經歷了七月革命,政治風雲變幻,社會進步思潮低落,人們普遍希望能在精神上尋求一片能安頓心靈的綠洲。而以楓丹白露大森林以及巴比松為代表的農村景象正是他們尋找到的一片最純潔的土地,沒有受到政治空氣污染的一片淨土。
荷蘭風景畫的精緻、寫實的畫風,以及英國風景畫對景寫生,以及色彩鮮明、筆觸流暢的創作手法給了這些畫家極大的啟示。這批畫家擺脫了古典主義藝術的虛偽和做作,同時也屏棄了荷蘭風景畫中的摹仿畫風,提出“面對自然,對景寫生”的口號,走上了以農村真實景象為描繪題材的獨立道路,進入一種全新的境界。

歷史地位

古典主義傳統強烈的法國,風景畫的地位一向不高,即使在十九世紀風景畫逐漸受到重視,這樣的情形仍然明顯,許多畫家在其中加入歷史主題,使優美的風景僅成為畫面的陪襯;而一八一七年「歷史風景畫」成為羅馬獎的一部門被成立,顯示出人們對風景畫的愛好日漸升高,即使如此,風景畫仍因加上了「歷史性」這一條件才被學院正式承認。
巴比松畫派
這種不徹底的改革引起一群以忠實呈現眼前景物為信條的年輕畫家的反動,其中一部分人在一八三〇年後經常造訪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一八四〇年後更有多人定居於此,基於對自然的撤底觀察與熱情,從事自然風景畫的創作,被合稱為「巴比松畫派」,以帖奧多·盧梭(Theodore Rousseau,1812-1867)為代表畫家,另尚有朱爾·都裴(Jules Dupre,1811-1889)、查理杜比尼(Charles Daubigny,1817-1878)、康斯坦·特邏榮(Constant Troyon,1810-1865)、查理·雅克(Charles Jacques,1813-1894)等重要成員。他們雖都是風景畫家,卻各具特色,如盧梭與都裴描繪的風景常帶有一絲浪漫派的味道;相對於此,查理·杜比尼則希望更客觀地將風景如實描繪出來;而康斯坦·特邏榮、查理·雅克等人喜歡描繪水池邊、田野中的羊群與牛隻,與其說他們刻畫風景,不如說他們是以動物為主題、優美的田野風光為背景來呈現農村的生活與大自然的風貌。
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受到十七世紀荷蘭畫派及英國畫家康斯太勃爾(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啟發,作品中有種純淨與自然的風格,追求光線和氣氛的極致表現,並直接在戶外寫生,再將作品帶回畫室完成,這種忠於表現眼前自然環境的信念與在戶外寫生的作法,影響到後來的印象主義,成為印象派的先趨,而他們對於自然的熱愛與歌頌,更反映出發展中的城市居民對於大自然的嚮往。

畫派畫家

概述

在最早一批的畫家中,有被譽為“風景畫中的貝多芬”的杜勃萊,有專畫橡樹“精神氣質”的盧梭,有在“畫船”上描寫河上的天光水色的杜比尼,有專畫鄉村土地上的牛羊群的特羅揚,以及表現大自然詩意的柯羅和表現農村風情樸素美的米勒

泰奧多爾·盧梭

盧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是十九世紀法國巴比松風景畫派畫家,他的作品比較奇特。他因為處境困厄,故精神上充塞著煩惱與苦悶。他的父親原是一個巴黎的工匠,因為經營不善而破產了,使盧梭老早就嘗遍了貧窮的滋味。他的年輕的妻子發了瘋,不得不與他離婚。他的藝術被人誤解,二十餘年中,批評家對他只有冷嘲熱諷的輿論。直到1848年革命為止,他的作品每年被沙龍的審查委員會拒絕。
他秉有詩人的氣質,他可不是表現晨光暮色時的幽密的夢境,而是抉發大自然要蘊藏的生氣,文藝復興期的多那太羅早曾發過這種宏願,他為要追求體質的與精神的生命印象,曾陷於極度的苦惱。然而盧梭所欲闡發的,並非是人類的生命,而是自然界的生命。他的感覺,他的想像,使他能夠容易地抓握最微賤的生物的性靈。他自言聽到樹木的聲音,他們的動作,他們的不同的形式,教他懂得森林中的喁語,他猜測到花的姿態所涵的意義與熱情。
當一個人到達了這個地步,無論是詩人或畫家,他的眼睛是透視的了,他們能在外形之內透視到內心,大自然是一個超自然的世界,但於他一切都是熟習的。懷著猜忌與警戒,心頭只是孤獨與寂寞,他的日子,完全消磨於野外,面對著大自然。有一次他在田間工作時遇到一個朋友,他便說:“在次多么愉快!我願這樣地永遠生活於靜寂之中。”是啊,他和人世的接觸愈少,便是和自然的接觸愈多;他不願與人群交往時,便去與自然對語。這裡所謂自然不只是山水,不只是天空的雲彩,而是自然界中一切的生物與無生物。
要捉摸無可捉摸,要表白無可表白,這是畫家盧梭的野心。這野心往往使他陷於絕望,多少作品在將要完工的時候被毀掉了!如萊奧納多·達·文西一樣,他不斷地發明特殊的方法,製造特殊的顏色與油,以致他有許多作品,經過了不純粹的化學作用而變得黝暗,面目不辨。
他的代表作中,有《楓丹白露之夕》,作者所要表白的,是在這叢林之下與平原之上流轉著的無聲無形的生氣,樹幹的巍峨表示它獨立不阿的性格,一望無際的原野表示天地之壯闊,牛羊廣布,指示出富庶的畜牧;即是一花一草之微,亦在啟示它們欣欣向榮的生命。然而作者懂得綜合的力量最為堅強,故他並不如何刻求瑣屑的表現;而且在一切小枝節匯集之後,最重要的還得一道燦爛的光明,把一幅圖畫變成一闋交響樂。於是他反覆地修改,敷色;若是在各種探究之後依然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他便轉側於痛苦的絕望中了,在痛苦中或者竟把這未完之作毀掉了;或者在狂亂之後,清明的意識使他突然感應到偉大的和諧.。
盧梭並不刻求表現自然的真相,而是經過他的心所觀照過的自然面貌。他以自己的個性,人物,視覺來代替準確的現實。他頌讚宇宙潛在的生命力,他的畫無異是抒情詩,無異是一種心靈境界的表現。他自己說過,他創出幻想以自欺,他以自己的發明作為精神的食糧。
一百多年前,一批畫家,遠離喧譁的巴黎,走進一片原始森林,找到森林邊的一個村莊――巴比松,他們在那裡住了下來,開始直接面對大自然作畫。

讓·弗朗索瓦·米勒

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 出生在諾曼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畫室里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這位鄉下來的年輕人實在厭惡巴黎,說這個城市簡直就是雜亂荒蕪的大沙漠,只有羅浮宮才是藝術的“綠洲”。當他走進羅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這裡的一切使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
巴比松畫派
米勒在巴黎貧困潦倒,亡妻的打擊和窮困壓得他透不過氣來。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有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說:“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這使他傷透了心。從此他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在巴比松村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麥穗》和《晚鐘》等名作。

康斯坦·特羅揚

康斯坦·特羅揚(1810~1865)所描繪的聖克魯與塞佛爾的風景畫還顯得比較膚淺。在1841年的沙龍中,特羅揚第一次展出了一幅主題性油畫《托比與天使》。到40年代後,他與杜勃萊一起去朗德,最後,在盧梭的鼓勵下住進了巴比松村,他的風景創作開始發生了變化,漸漸對巴比松的一草一木產生感情,並學會採用巴比松畫家所愛好的深棕色調。
巴比松畫派
直至去荷蘭旅行,與荷蘭畫家交往(約在1847年),特別是結識了荷蘭畫家波特爾之後,他愈來愈動情於牛羊群的描繪。不過,在巴比松畫派中,特羅揚的作品還缺少如巴比松的杜彼尼,杜勃萊、迪亞茲等人那種綜合地理解自然美的眼力。
他所畫的都是具體的、真實的農村生活一角,如這一幅《暴風雨將臨》。畫面上渲染了暴風雨前夕的一種景色,它是寫實的,可惜缺乏某種生活的綜合含義。在一種不流動的空氣中,觀者雖覺得已產生悶氣感,但不感到緊張。烏雲密布在遠方,大地還是那樣平靜,尤其是近景上的一池溪水,平靜得象鏡子一樣,遠處有一對穿紅、白兩色衣服的戀人,在池中顯出清晰的倒影。近景右側那個騎牛的牧童,正低著頭與身邊的小狗對話。畫家如實記錄了暴風雨將臨前眼前的一切。只是在天穹與大地兩處,存在著強烈的對比,此種對比的色彩,使全畫顯得十分均衡,略微預示著此種均衡的行將結束。
特羅揚的風景畫上的自然景色的語言比較含蓄:《去耕作的牛群》,渲染了晨曦與朝霞的對比;在《趕集》(1859年作,現藏蘇聯艾爾米塔日博物館)中,陽光透過濃霧,讓自然處在朦朧之中;而《暴風雨將臨》,則運用明亮的金黃色、綠色和銀灰色,讓近景的寧靜和遠處的肅殺景象對立起來。這也許是特羅揚所樂意尋求的風景個性。

柯羅

柯羅Corot,Camille(1796~1875)法國畫家。1796年7月16日生於巴黎,1875年2月22日卒於同地。一生堅持旅行寫生。幾乎走遍了法國,還到過荷蘭、瑞士、英國和義大利。曾被選為沙龍評選委員會委員。
巴比松畫派
擅長風景畫和人物肖像。作品大多採用灰色調子,畫面上朦朧的光線透過蓬鬆的樹叢,照射在寧靜的池塘水面和遠處的房屋上面,中景部分則點綴幾個牧人或少女,極富浪漫主義特色。被認為是法國19世紀中期最出色的風景畫家。
他雖和巴比松畫派關係密切,但其繪畫風格並不屬於這個流派。他的創作手法對後來的印象主義有一定影響。在存世的近3000幅作品中,代表作是《羅馬競技場》、《沙特爾大教堂》、《孟特芳丹的回憶》、《杜埃的鐘樓》等。上述作品均藏羅浮宮博物館

杜比尼

查里·法蘭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cois Daubigny 1817-1878) 出生於法國一個藝術世家,從小跟隨父親學畫,巴比松畫派代表人物。以描繪法國自然風光和田園鄉村生活為主,善長於對自然光影的描繪。杜比尼擺脫了帶有古典傾向和自然主義色彩的如實描繪,大塊面的用筆和厚塗使之成為較早的印象派先行者,喜歡描繪風景中融入河流的場景,他對水的研究使他成為巴比松畫派中最善畫水的畫家。
杜比尼的作品杜比尼的作品

綜合評價

印象派的精神之源

引言:毋庸置疑,印象派的興起是西方藝術史的一場偉大變革。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沒有量變的積累就沒有質變的爆發。所以印象派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通過不斷的從其他畫派汲取營養,不斷的繼承、揚棄、發展、最終逐步形成自身藝術風格的過程。既然印象派不是無父無母的孫悟空,它也有自己的啟明星,自己的師承,那么誰才是印象派最直接的精神之源?他是誰?
唯一可以堪此承前啟後重任的,就是活躍於法國19世紀中葉的畫派——巴比松畫派。假如把印象派比作藝術發展道路上的一次質變,那么巴比松畫派就是醞釀這次革命的量變。假如把印象派比作一場橫掃陳跡的暴風驟雨,那么巴比松畫派就是未雨綢繆。

巴比松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約5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這個地方引以為傲的是,曾經誕生了一個巴比松畫派,因為這裡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畫家經常在此寫生,所以他們又稱“楓丹白露畫派”。這個畫派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主張描繪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國田園風光,其中的佼佼者就有巴比松七星,意指(不是只有七位)重要的畫家:米勒、柯羅、盧梭、查克、迪亞茲、特羅雍、杜普雷與杜比尼。其中的佼佼者就有詩人風景畫家柯羅、科學風景畫家盧梭以及農民畫家米勒。
是什麼讓這些畫家離開巴黎,到一個小村莊聚會呢?這要把時間調回170年前的法蘭西,隨著大革命失敗,陰雲籠罩在巴黎的上空,一些新思想的畫家離開了都市,在小村巴比松拿起畫筆,通過自然景色的描繪,寄託自己的民族感情。這些居住在楓丹白露森林附近,巴比松小村的畫家們,共同追求,友誼深厚;卻又各有所長——盧梭的最愛是橡樹的"精神氣質"; 還有特別愛畫牛羊的特羅雍;而杜彼尼是一個描繪河上風光的高手; 柯羅的人物畫和風景畫同樣齊名;偉大的農民畫家米勒最善於歌頌純樸與善良……這些畫家,他們的寫實手法,他們對光線的敏感把握,他們對繪畫的新穎認識,他們對大自然,熱情地讚美與歌頌,構成了這一畫派的共同思想。還因為這些巴比松畫家們厭倦都市活動,信奉“回到自然”, 在作品中熱情洋溢地傾訴了對自然風景的詩意感受;所以國外也有評論家認為,這個畫派屬於浪漫主義繪畫的範疇。

承前與啟後

如果說印象派為西方近、現代繪畫打開了一座大門;那么巴比松畫派就是為西方風景畫打開了第一座大門。
巴比松畫派
可以說沒有巴比松,就沒有真正的風景畫
此前的繪畫中雖然也出現了天、地、山、河,但是這些自然風光並不是畫面的主角,他們不是風景,僅僅是烘托氣氛的背景和布景。雖然早在17世紀,洛蘭普桑就創作了很多風景畫,但是這些古典畫家,很少直接從大自然的感受中去吸取靈感,基本上沒有直面大自然的作品。
所以19世紀30—40年代,巴黎風景畫家之所以投入楓丹白露森林,其中一個動機就是反對長期以來的“歷史風景”。另外巴比松畫派,還從17世紀荷蘭繪畫和19世紀英國繪畫獲得啟發,提出了面對自然寫生的主張。實事求是地說“風景”不再只是“背景”、“布景”;大自然終於成為畫面的主角;風景畫終於成為一種獨立的繪畫題材,這都是巴比松畫家們的功績。如果沒有他們在風景畫方面,做出了無法替代的巨大貢獻,真不知後來的莫奈怎樣去描繪阿爾讓特伊的小河;畢沙羅怎樣去描繪厄哈格尼的黃昏;甚至梵谷的麥田與小橋。可見巴比松畫派的確起到了承前啟後作用。
巴比松畫派不僅用寫實手法來表現自然的外貌,而且致力於探索自然界的內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達出畫家對自然的真誠感受。這樣,巴比松畫派便以真實的自然風景畫創作否定了學院派虛假的歷史風景畫程式。它的創作成果使法國風景畫從新古典主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從而揭開了19世紀法國聲勢巨大的現實主義美術運動的序幕,也為日後印象派的產生直接開闢了道路——那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從認識世界入手,觀察世界,相信世界,描繪世界,讚美世界。
莫奈、雷諾瓦他們將巴比松畫派的現實主義風格發揚光大,尋求光線和色彩帶來的效果,同時將現實生活中的新變化帶入了繪畫主題中。他們對包括巴比松前輩在內的各種繪畫風格的繼承、揚棄、創新與探索之路直接將西方繪畫帶進了印象主義的新紀元。可以說,巴比松與印象派之間有著直系的血緣關係。請看:
莫奈1859-1860年初次訪問巴黎,坦言巴比松畫家杜比尼和特羅雍對他影響深刻。
雷諾瓦出售的第一幅作品《羅曼·拉科》可以明顯的看到柯羅的痕跡。
印象派畫家西斯萊直接就踏上了巴比松前輩的足跡,畫了很多楓丹白露森林的風光。
印象派的集大成者—畢沙羅,早年就曾經師從過柯羅,另外畢沙羅還被人成為是“印象派中的米勒”。
連後印象主義的梵谷也曾經深受巴比松畫風的影響。
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不僅在繪畫的追求上、精神上指明了未來印象派的發展方向,而且對印象派畫家的提供了直接的幫助和指導。年輕的雷諾瓦在楓丹白露作畫時遇到了巴比松七星之一的迪亞茲。慈父般的迪亞茲不僅資助雷諾瓦的生活還忠告他:“你為什麼要把畫面畫得這樣黑?”,鼓勵他在繪畫中去追求光與色。從此雷諾瓦開始放棄傳統的暗調子,逐漸走向明媚和五彩繽紛的光與色的境界,成為最受歡迎的印象派大師。假如沒有當年迪亞茲的指點,我們哪能欣賞到雷諾瓦的明妍動人的《浴女》。

如今的巴比松村

今天的巴比松村,村舍已變成畫廊,展覽著當今流行的各種風格流派的繪畫。很多房子的外面都刻有某位著名畫家曾住在這裡的石碑,其中保留最完整的當數米勒的故居了。米勒故居坐落在一個簡樸的小院子裡,“農民畫家”的本色自然流露出來,他的作品大多描繪寧靜的田園生活,《拾穗》、《播種者》還有《晚鐘》,這些傑作都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

中國的巴比松莊園

巴比松莊園巴比松莊園位於桐廬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旁,占地1200餘畝,擁有各類豪華客房,共500多套,是“杭州—千島湖—黃山”國家級黃金旅遊線上一個獨具法國風情的大型度假莊園。它交通方便,位於杭千高速桐廬出口1公里處、距桐廬縣城2公里,在杭千高速和桐廬縣城區的接入口旁。
卡內小舍卡內小舍
巴比松莊園為了讓那些具有創造力但未成名的藝術家們有更好的創作環境,並在莊園內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因此在莊園內規劃了 "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是為藝術家尋覓一種更合理的存在方式。在一個山水相依的幽美環境裡,藝術家、作品、心理、環境等各因素都能得以互相調適,這個過程對藝術家和創作都是有益的。巴比松藝術原創基地為藝術工作者創造一個國際化的、前瞻性的藝術創作與生活環境,向藝術家提供免費的創作空間,藝術家能夠在此專心進行藝術創作、從事藝術活動以及開展廣泛的藝術交流活動。
巴比松巴比松
6月紫暈,漸漸地隨著夏天的艷陽愈愈熱,薰衣草花也很快地轉變成迷人的深紫色。東方普羅旺斯巴比松,百畝代表甜美愛情的薰衣草,茂盛的薰衣草田,如此純粹的紫色在田園裡綻開,在夏日的風中打開浪漫的符號,像那種最沉靜的思念,最甜蜜的惆悵,仿佛藏身於深愛者的心中卻永遠無法執子之手的那種溫暖而憂傷的感覺。
初夏季節進入巴比松莊園,無論是誰必定都會被那撲面而來的熟透的薰衣草香所吸引,漫山遍野的薰衣草,如同陽光下普羅旺斯跳躍的靈魂,讓人不禁沉醉於這純粹的法國式浪漫美景。徜徉在那一片紫色的花海中,城市的喧囂頓時消散,一種感動油然而生——那是被自然鄉村的優雅所感動的恬淡心情,也是對於摒除憂慮後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夕陽西下,微風拂過,巴比松米勒莊園的薰衣草花海隨風搖曳,如同一片閃著微微金光的紫色波浪;這一刻,整個莊園猶如披上了紫底金線的華麗外衣,在青山綠水之間向世人展示透露著幽幽清香的典雅氣質。
巴比松巴比松
5-8月,是巴比松米勒莊園的花海節,除了炫目浪漫的薰衣草,還有朝氣蓬勃、追隨陽光的向日葵花丘,清純亮麗的大波斯菊,粉藍、粉紅的粉萼鼠尾草,七彩花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