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芭蕾

中央芭蕾舞團中國國家芭蕾舞團。1959年12月31日誕生於舞蹈家的搖籃——北京舞蹈學院,時稱“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芭蕾
  • 外文名:modern ballet
  • 時間:1959年12月31日
  • 誕生於:北京舞蹈學院
  • 時稱:“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

中央芭蕾舞團是中國國家芭蕾舞團。1959年12月31日誕生於舞蹈家的搖籃——北京舞蹈學院,時稱“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建校於1954年的北京舞蹈學校及其實驗芭蕾舞團在初創的十年里,系統接受了由蘇聯芭蕾舞專家傳授的俄羅斯學派,並於1958年至1960年在彼·安·古雪夫指導下排練、演出古典芭蕾名劇《天鵝湖》、《海盜》、《吉賽爾》,為我國第一代芭蕾舞演員及其他藝術人才獲得鍛鍊和培養創造了良機,同時積累了一批古典芭蕾劇目,為中央芭蕾舞團日後的健康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經過短短的45年,劇團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中積累,已經成為一個擁有豐富的演出劇目、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國家級芭蕾舞團。劇團擁有一支70名芭蕾舞演員、10名專業舞蹈教師、排練者的專業隊伍,許多演員在國際芭蕾大賽中獲得金獎、銀獎、銅獎。2011年獲得鳳凰衛視“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的大獎。
編輯本段機構概況
芭蕾舞《希爾薇婭》劇照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簡稱:中芭,即中央芭蕾舞團)成立於1959年,是中國唯一的國家芭蕾舞團。以前蘇聯芭蕾藝術大師彼.安.古雪夫為首的專家為劇團打下了堅實的古典芭蕾基礎。劇團至今已擁有《天鵝湖》、《吉賽爾》、《堂吉訶德》、《海盜》、《希爾薇婭》等古典芭蕾名劇。近二十年來,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劇團又排演了《小夜曲》、《練習曲》、《最後的四首歌》、《春之祭》等眾多的當代芭蕾和現代作品。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成功地運用芭蕾這一西方藝術形式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生活,《紅色娘子軍》已成為享譽世界的經典之作,《黃河》、《梁祝》、《大紅燈籠高高掛》都已成為膾炙人口的保留劇目。這一大批優秀作品已為創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芭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芭蕾舞《天鵝湖》劇照
戴愛蓮李承祥蔣祖慧白淑湘等一大批著名的編導和舞蹈表演藝術家為中國國家芭蕾舞團的創建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劇團今天的演員朝氣蓬勃,藝術上走向成熟,在馮英王才軍等教師的辛勤培育下,朱妍張劍王啟敏孟寧寧李俊餘波等在歷屆重要的國際芭蕾舞比賽中獲金獎、銀獎和銅獎;以孫傑為代表的這一批優秀演員引起了國際芭蕾界的廣泛注目。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國際交流頻繁,至今已出訪了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劇團堅持每年邀請國外著名芭蕾大師及編導來團授課、排戲,擴大了中國的芭蕾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使劇團努力接近於國際芭蕾藝術的最高水平。 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除完成了本團各舞劇的演奏以外,還經常與外國來訪的芭蕾舞團合作。樂團舉辦的各種音樂會也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劇團舞台美術部門參與了本團和外團眾多舞劇的舞美設計和製作。中國國家芭蕾舞團所屬的天橋劇場建於1959年,於2001年翻建竣工,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專為芭蕾舞、歌劇演出的劇場之一。
團史概述
1959年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
如果說1581年法國《皇后喜劇芭蕾》的上演,一直被視為芭蕾舞劇之初始——雛形的話,芭蕾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幾乎晚了3個多世紀。不過,起步雖晚,卻是飛躍前進。 20世紀初,曾有外國的芭蕾舞團來中國演出,但規模有限。此後,陸續有俄僑來中國開辦業餘私立芭蕾舞學校,以上海、天津、哈爾濱等地較有影響——對中國的芭蕾啟蒙教育有積極作用。 毋庸置疑,芭蕾舞劇在中國的真正興起和發展,也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與中國政府對一切具有世界意義的優秀文化藝術都採取積極吸納、支持的基本方針具有密切的關係。 最初,對中國芭蕾具有影響力的是俄羅斯學派。從1954年2月第一位蘇聯專家奧·阿·伊莉娜(O-A-YEALINA)應邀來京開辦第一期“教師訓練班”起,到58年中國上演第一部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中國芭蕾實現了初創期的神速“3級跳”。在此期間,諳熟芭蕾藝術的戴愛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教師訓練班”的學員(大都接受過一定的芭蕾訓練),以半年的時間,奇蹟般的完成了蘇聯舞蹈學校1——6年級的教學大綱,通過嚴格的考試全部合格。他(她)們成為同年創建的北京舞蹈學校,芭蕾專科的教學骨幹。此後,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成長為真正的芭蕾教育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實現“3級跳”的重要舉措是邊訓練,邊實踐演出。這一時期常有著名蘇聯芭蕾藝術家來華演出,精湛的表演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中國人逐漸熟悉、喜愛起這門藝術。 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導下中國首次完整的上演了一部芭蕾舞劇——《無益的謹慎》(LAFILLEMAL GARDEE),它是18世紀末讓-多貝瓦爾的作品,具有現實主義的風格,適宜於當時中國芭蕾舞演員的實際水平,通過演出使隊伍得到了提高。 1958年10月在古謝夫的指導下,北京舞蹈學校集中全力,成功的上演了世界著名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奧傑塔扮演者白淑湘)(SWAN LAKE)全劇,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通過嚴格排練,高速度地造就了一支具有多方面人才的芭蕾舞劇隊伍。如今,《天鵝湖》已在中國“落戶”——成為對觀眾最有號召力的芭蕾劇目。 1959年首屆芭科畢業班與學校領導合影
1959年底,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劇團成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專業芭蕾舞團。次年,上海成立了與北京建制相同的舞蹈學校,也承擔起培養專業芭蕾人才的任務,從此北、南遙相呼應,努力開拓芭蕾事業的新局面。 繼《天鵝湖》之後,1959、1960年,在古謝夫的指導下,又陸續成功地上演了《海俠》(LECORSAIRE)、《吉賽爾》(GISELLE)年輕的中國芭蕾隊伍承擔這兩部風格不同的著名芭蕾舞劇已顯得比較從容。 這一時期中國派出了蔣祖慧(1934——)、王錫賢(1933——)等先後到莫斯科國立戲劇學院舞劇編導系進修,成績都很優異。回國後,蔣祖慧推出了她的畢業作——《西班牙女兒》(根據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著名作家洛貝-德維加的著名詩劇《羊泉村》改編,1961年天津歌舞劇院首演;王錫賢在北京指導上演了他的畢業作《淚泉》(THEFOUNTAINOFBAKHCHISARAY)(根據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著名長詩改編,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劇團首演。 1959年5月周恩來總理觀看《海俠》演出
1963年,中央歌劇舞劇院成立,學校附屬的芭蕾舞劇團結束了其實驗階段,歸屬了國家級劇院。不久,蔣祖慧又執導了一部著名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NORTRE-DAMEDERARIS)(根據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中央歌劇舞劇院首演。……短短10年間,中國的編導、演員基本上已可獨立駕馭經典芭蕾舞劇的創作、排練、舞台演出了。 從1964年起,開始了中國芭蕾舞劇的創作實踐。事實上第一代芭蕾舞劇編導,大都是從學習民族舞蹈轉向芭蕾專業的,他(她)們的民族文化背景,無疑有助於芭蕾舞劇民族化的探索。 大型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THE RED DEPACHMENT OF WOMEN)的上演,雖不是嚴格意義的“首開記錄”,(在此之前,已有過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不同成效的芭蕾民族化探索)卻可以說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國芭蕾舞劇——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紅色娘子軍》1964年首演,編導:李承祥、王錫賢、蔣祖慧;作曲:吳祖強、杜鳴心等;首演者:中央歌劇舞劇院,女主角:白淑湘飾瓊花;吳靜珠飾連長;男主角:劉慶棠飾洪常青;李承祥飾南霸天;主要女配角:趙汝蘅飾瓊花戰友;萬琪武飾老四。 1964年10月9日《紅色娘子軍》首演報導
它是根據同名電影改編而成。講述中國第二次革命時期的故事:受盡折磨的瓊花,因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壓迫,逃離虎口,巧遇紅軍黨代表洪常青,經過他的引路,瓊花參加了娘子軍,歷經磨練和考驗,成長為卓越的革命戰士。洪常青犧牲後,她接過紅旗英勇向前。 這部舞劇以震憾人心的悲壯情節,恢宏絢麗的場面,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島的地域風情,從它誕生起,就贏得多方好評。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颯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將芭蕾的精華與中國的氣派融為一體,為世界芭蕾舞壇增添了一朵奇葩。 《紅色娘子軍》在中國芭蕾舞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是“洋為中用”更深層次的實踐,以其獨有的中國特色自立於世界芭蕾藝術之林。集體智慧彌補了經驗不足,使芭蕾中國化的探索,起點較高,起步很快。 與其它舞蹈、舞劇作品的命運不同,這部作品在“文革”中,被定為“樣板戲”——是當時為數極少獲準上演的舞劇。經受了時間與社會的檢驗,《紅色娘子軍》依然葆有其藝術生命力,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 文藝復甦期在芭蕾領域中的表現,首先是恢復西方芭蕾經典保留劇目的演出,使長期只見1“紅”1“白”的廣大觀眾,在久違多彩的芭蕾藝術之後,掀起了一陣《天鵝湖》的狂熱。 1963年鄧小平觀看《淚泉》並與演員合影
新時期的中國芭蕾,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首先是以更開放的眼光,面向世界廣泛吸收、借鑑,而不只局限於單一的俄羅斯學派的影響。從80年代初,陸續有來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國的著名芭蕾藝術家以友好交流的形式傳授技藝。先後有芭蕾宿將安東-道林、著名芭蕾編導本-斯蒂文森(B-STEVENSON)等在中央芭蕾舞團指導排練了他們自己的作品:純古典風格的男、女《四人舞》(TE- PASDEQuixote)、《前奏曲》以及著名芭蕾藝術大師巴蘭欽(BALANCHINE)的《小夜曲》(SERENDE)……等,其中大部分已成為該團經常上演的保留舞目。 此外,十多年間,中國陸續上演了多部不同風格的西方經典劇目,如:1980年,由巴黎歌劇院芭蕾大師莉塞特-桑瓦爾親自指導,中央芭蕾舞團演出了法國浪漫主義的著名芭蕾舞劇《希爾維亞》(SYLVIA);1984年,由英國著名芭蕾藝術家貝琳達-賴特和尤里沙-捷爾考夫婦重新排練演出了安東-道林版的《吉塞爾》;1989年江澤民觀看《天鵝湖》演出
1985年,在世界級芭蕾藝術家魯道夫-紐利耶夫(R-NUREYEV)和芭蕾大師尤金-波里亞柯夫等親自指導下演出了《唐-吉珂德》(DONQUIXOTE);還有《柔密歐與朱麗耶》(ROMEO AND JULIET)(1989,羅曼-沃克執導)及《睡美人》(SLEEPING BEAUTY)(1994,麥克米倫 MAC MILLAN版,莫里可-帕克執導)……均很成功。特別是紐利耶夫以自己無以倫比的精湛技藝和對戲劇人物的深刻理解,結合中央芭蕾舞團的實際,進行了嚴格訓練,大大促進了演員水平的提高——在中國芭蕾舞史上留下了珍貴的一頁。在上述諸多國際交流活動中,戴愛蓮起到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在新形勢下,中國芭蕾舞劇的探索也邁出了新的步伐。以中國文學、戲劇名著改編的芭蕾舞劇,成果顯著。在結構及表現方式上,作了一些突破性的探索,不啻是大膽而有益的嘗試。 此類作品中,根據魯迅著名小說《祝福》改編的同名舞劇和根據曹雪芹的傳世之作《紅樓夢》改編的《林黛玉》,頗具影響。 《祝福》(TheNewYear’sSacrifice)1980年首演,編導:蔣祖慧;作曲:劉廷禹;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團。女主角:郁蕾娣飾祥林嫂;武兆寧飾賀老六。 小說原著以深刻的筆觸揭示了舊時代的勞動婦女在封建桎梏統治下的悲慘命運:純樸、本分的年輕寡婦祥林嫂,在富家當女傭謀生,被賣到深山——給賀老六當妻子。她以死抗爭,卻被善良的賀老六所感動,與其成婚並得一子。但好景不長——夫亡子喪……由於封建意識,眾人視改嫁過兩次的祥林嫂為不祥的象徵,茫茫天宇間竟無處可以容下這個不幸的女性,在一個風雪之夜,她懷著對生活的憤懣與控訴離開人世。 它的2幕——“抗婚”,編導悉心運用了“新娘子蒙蓋頭”的中國婚俗,精心地設計了“三揭蓋頭”的情節:當賀老六的親朋——純樸的山裡人,跳著歡樂的民間舞,吹吹打打地為新娘一層一層地揭開蓋頭時,萬萬沒有想到眼前的新娘被捆綁著手,口中塞著棉布團。她淚流滿面地一頭撞到桌案上——但求一死!賀老六懷著同情還她以自由,祥林嫂被他的善良所感動,決定留下……。《祝福》2幕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精彩的雙人舞段和盪氣迴腸的情節處理,成為了獨立上演的舞劇篇章。 《林黛玉》1982年首演,編導李承祥、王世琦;作曲:石夫;首演者:中央芭蕾舞劇團,女主角:王萍萍飾林黛玉;馮英飾薛寶釵;男主角:游國慶飾賈寶玉。 這部19世紀末清代文學家的宏篇巨著,以描寫顯赫封建望族的興榮衰敗,敲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喪鐘。書中上百個人物,性格炯異——各具音容笑貌。 芭蕾舞劇《林黛玉》割捨了原著的精雕細作和複雜情節,擷取其中最動人的愛情故事——林黛玉、賈寶玉和薛寶釵之間的感情糾葛及最終的悲劇結局,其中4幕的“黛玉之死”頗具匠心。它描寫生命垂危的黛玉依然刻骨銘心地愛著寶玉,手持定情的信物——絲帕,冥冥中產生幻覺……忽而感到寶玉近在咫尺,二人互訴衷腸;忽而感到四周漆黑可怕,寶玉無影無蹤;忽而看到寶玉與寶釵成親——她在其間飄忽不定……遠處傳來寶玉與寶釵婚禮的鼓樂聲,黛玉回到了殘酷的現實——憤然焚燒“絲帕”,在極度悲痛中離開人世。編導大膽地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以民族化的芭蕾語彙充分揭示黛玉的心路歷程,很有感染力。《林黛玉》4幕——“黛玉之死”也成為了獨立上演的舞劇篇章。 半個多世紀以來芭蕾藝術在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如今,正雄心勃勃地步入“芭蕾大國”的行列。
編輯本段建團方針
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劇照
中央芭蕾舞團確立的建團方針,是在介紹西方古典芭蕾、現代以及各流派芭蕾經典的同時,努力探索西方芭蕾與中國民族文化的結合,創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芭蕾作品,如《紅色娘子軍》、《沂蒙頌》、《草原兒女》、《祝福》、《林黛玉》、《黃河》、《梁祝》、《胡桃夾子》、《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創排了如《葛蓓莉婭》、《緣》、《夜之虹》、《時代舞者》、《春之祭》、新版《天鵝湖》等一批在國際舞台上有較大影響力的現代作品。以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編導的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已成為中國芭蕾人探索、尋求西方芭蕾藝術形式同中國文化融合的成功範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