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祥(1931年10月1日-2018年12月14日),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國家一級編導。曾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文聯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舞蹈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著有《舞蹈編導基礎教程》、《情傾芭蕾》等,《紅色娘子軍》、《沂蒙頌》、《林黛玉》等舞劇的編導之一。
2018年12月14日,李承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8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承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 出生日期:1931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2018年12月14日
- 職業:編導
- 代表作品:《舞蹈編導基礎教程》
人物生平,簡述,年表,人物逝世,代表作品,編導工作,仕途成就,舞蹈理論,
人物生平
簡述
1931年10月1日,李承祥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9年在北京華北大學學習,開始從事舞蹈工作。
曾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中央歌舞團、北京舞蹈學校擔任演員、編導和教員,曾任中央芭蕾舞團團長等職。他具有豐富的舞蹈藝術想像力和出色的組織才能,善於攝取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情節或事件,用獨到的表現角度和手法進行藝術創作。
年表
1954年畢業於文化部舞蹈教員訓練班,在北京舞蹈學校任中國民間舞教員。
1955年考入由蘇聯專家查普林任教的北京舞蹈學校第一屆編導訓練班學習,在查普林編導的芭蕾舞劇《無益謹慎》中扮演磨房主米哨。
l963年在蔣祖慧編導的芭蕾舞劇《巴黎聖母院》中飾演神父。
1966年與蔣祖慧、王錫賢合作編導芭蕾舞劇《紡織女工》。
1982年與王世琦合作編導芭蕾舞劇《林黛玉》。
1983年應邀在安徽省首屆舞蹈編導講習班上主講舞蹈編導基礎理論。
l984年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邀請,赴美國紐約參加“國際舞蹈討論會”,並在會上作中國芭蕾舞發展的專題發言。
1984年10月被文化部任命為中央芭蕾舞團團長。
1985年5月赴紐約,為中央芭蕾舞團訪美舉行記者招待會,並會見美國舞蹈界人士。
1986年率中央芭蕾舞團赴英國演出芭蕾舞劇《魚美人》。
1987年率中央芭蕾舞團赴香港、澳門演出。同年率團赴日本與東京舞星芭蕾舞團聯合演出芭蕾舞劇《一衣帶水》、《林黛玉》。赴新加坡與吳素琴芭蕾舞團合作演出《林黛玉》。
1988年與蔣祖慧、蔣維豪合作編導芭蕾舞劇《楊貴妃》。
1990年赴馬尼拉,為菲律賓芭蕾舞團編導反映菲律賓生活的芭蕾舞劇《永別了!瑪麗姬格拉拉》。
1990年率中央芭蕾舞團赴荷蘭、比利時、德國、瑞士、奧地利訪問演出《黛玉之死》等芭蕾舞劇。
1992年應廣東省舞蹈學校邀請,在舞蹈編導訓練班上主講編導藝術理論。
1992年率中央芭蕾舞團赴台灣訪問演出,並與台灣舞蹈界人士進行藝術交流活動。
1995年為廣州芭蕾舞團編導芭蕾舞劇《洛神》。
1997年應香港舞蹈團邀請,與王世琦合作為該團排練上演舞劇《魚美人》。
1987年獲一級編導職稱,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文化部文華獎評審,文化部全國舞蹈比賽評審、中國舞蹈家協會荷花獎評審、中國舞蹈家協會編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理論專著有《舞蹈編導基礎教程》、《情傾芭蕾》。
人物逝世
2018年12月14日上午7時49分,原中央芭蕾舞團團長、國家一級編導、《紅色娘子軍》、《沂蒙頌》、《林黛玉》等舞劇的編導之一李承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友誼醫院逝世,享年87歲。李承祥同志的“追思會”定於2018年12月17日15時30分在中央芭蕾舞團舉行。
代表作品
編導工作
李承祥一直有志於搞編導創作。他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任演員兼實習編導期間創作的《友誼舞》在波蘭國際舞蹈比賽中曾獲銀獎。60年代初,他任中央芭蕾舞團藝術室副主任、編導。當時,就有人主張“古典芭蕾舞劇就夠我們演一輩子了,我們用不著搞什麼新創作。”
但周總理鼓勵中央芭蕾舞團自己創作革命題材的中國芭蕾舞劇,這恰好也是李承祥的宿願。當時有人認為:芭蕾舞是歐洲人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產物,與東方藝術無法結合。李承祥卻認為正因為是外國的,到我國才需要發展,也正是發展的需要,才應在“結合”上下功夫。形成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風格,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1963年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召集各方面藝術家討論,決定採納李承祥的建議,選用電影《紅色娘子軍》來改編舞劇。李承祥被任命為《紅》劇創作組組長。
古典芭蕾和本民族的舞蹈怎么結合,這是世界各國都在探索的問題。李承祥決心要尋覓一條把西方古典芭蕾同中國民族舞結合起來的道路,他和其他編導、演員一起深入當年女紅軍生活戰鬥過的海南島體驗生活,雙參觀了南霸天的生活原型――當年惡霸地主張抹貢迫害勞動人民的刑具,訪問了當年的娘子軍戰士,還下邊隊當了兵,跟戰士一起出操、投彈、射擊、越野……從而在舞蹈設計上,創造性地吸取了古典舞中“鷂子翻身”、“點翻身”、“串翻身”等技巧性很強的動作,大大豐富了芭蕾的“語彙”。
在他編導的2場練兵舞第4、6場中,他融入了中國民族特色,力求舞蹈的動作、舞姿、韻律、人物形象都既要有中國特色,又要符合芭蕾的規範。
1965年秋,《紅》劇創作成功了,在用芭蕾舞表現中國人生活的道路上邁開了難得的可喜的一步,為中國芭蕾史留下光輝的一頁。周總理看了演出後十分欣慰地說:“很成功,超出我的想像。我原想讓你們搞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題材的,覺得那樣可能容易些,沒想到你們一下子搞了箇中國的”。總理當即決定,《紅》劇為招待西哈努克親王演出。不久,毛主席也觀看了《紅》劇,並與李承祥等劇組人員合影。
仕途成就
“文革”中,李承祥被打成“走資派”,歷經磨難,後來又被江青強迫退黨。直到粉碎“四人幫”,李承祥才得以平反,恢復黨籍。他又重新振奮精神,參加了舞劇《鋼鐵烈火》、《驕楊》、《魚美人》、《林黛玉》、《楊貴妃》、《雁南飛》的編導工作。在探索芭蕾舞與民族舞的結合上,他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任命為中央芭蕾舞團團長。
他應邀為加拿大、菲律賓芭蕾舞團排演的《林黛玉》,在當地都引起轟動。1990年,又應邀為菲律賓芭蕾舞團編導了舞劇《再見了!瑪利克克拉拉》。反映了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菲人民生活的苦難和覺醒,很受好評。菲前法務部部長稱讚說:“這部舞劇的每一段我都喜歡。”“這是第1部反映菲律賓現實生活的芭蕾舞劇,它真實地表現了西班牙統治時期的生活。編導都是中國人,簡直不可思議。”
該劇和《林黛玉》都已經被列為菲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1990年,中央芭蕾舞團在聯幫德國、荷蘭、瑞士、奧地利、比利時等西歐許多城市巡迴演出《林黛玉》,大受歡迎。德國報紙評論說:“《林黛玉》成功地把中國舞蹈素材與啞劇情節表演結合在一起。”1986年,《紅色娘子軍》選場、《魚美人》在英國、蘇聯演出,被外國評論家譽為芭1984年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美國分會邀請,李承祥代表中國參加“國際舞蹈討論會”,作了關於中國芭蕾舞發展的專題發言,向世界各國舞蹈家介紹了中國芭蕾舞的崛起,贏得了各國舞蹈家的讚賞。李承祥說:“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作為一個編導,我將永不停步,不斷探索,努力在芭蕾舞台上塑造更多的中國人的形象。”
舞蹈理論
離休後的李承樣擺脫了繁瑣的行政事務,得以致力於舞蹈理論的研究。他陸續撰寫了《舞劇魅力的理論思考》、《舞劇的審美特徵》、《走中國特色的芭蕾舞發展之路》等論文,對舞劇如何刻畫人物形象、舞劇的戲劇結構、舞劇的交響思維、舞劇的詩化追求、舞劇的本體意識和綜合體現等有關舞劇創作規律的問題進行了嚴謹的探索。在這些論著中也對他自己幾十年來創作的成敗得失進行了認真地剖析。這些文論以及他的創作實踐對推動中國當代舞劇創作進步起了積極的作用,也為中國芭蕾學派的建設提供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