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西·比希·雪萊(珀西·雪萊)

珀西·比希·雪萊

珀西·雪萊一般指本詞條

珀西·比希·雪萊(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作家,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雪萊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1813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萊是英國文學史上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 ,與喬治·戈登·拜倫並稱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雙子星座”。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家世,感情,墓志銘,主要作品,詩,小說,詩劇,論文散文,出版圖書,創作特點,創作主題,藝術特徵,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792年8月4日,生於英國蘇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菲爾德·普萊斯一個世襲從男爵的家庭中。
1800年,作諷刺詩《一隻貓咪》,此為雪萊詩全集中所載雪萊最早的一首詩作。1802年,入薩昂學校(Sion House Academy),該校在勃蘭特福德(Brentford)附近。
1804年,被送到伊頓貴族學校,並在此度過了六年的中學生活。雪萊在該校近六年,處境極壞。他在薩昂學校時即受同學輩欺侮,至伊頓更甚。只有一個比他年幼的同學豪立戴(W.S.Halliday)同他友善。雪萊學業優良,視作業和考試如同兒戲,尤其拉丁詩藝出眾超群。雪萊在伊頓除讀英國作家、社會思想家威廉·葛德文著作外,讀盧克萊修(Lucretius),普里尼(Pliny),美國法蘭克林及法國盧梭等百科全書派、孔多塞、英國潘恩等人書,也大量閱讀自然科學書籍。
1810年4月,出版與其妹合著之小說《扎斯特洛齊》(Zastrozzi);9月出版《維克多和卡齊爾詩集》;10月,入牛津大學University College(大學學院);11月出版《瑪格雷特·尼柯爾遜遺篇》;12月出版《聖·伊爾文,或羅西克洛辛》,這些作品均有反封建思想。
1811年3月25日,因刊行《論無神論的必然性》一文而遭牛津大學開除,次日離校;8月28日,與哈麗特·威斯布魯克結婚;11月,住凱斯維克時(Keswick),得悉威廉·葛德文仍健在;同年,與黑奇納女士(Miss Hitchner)通信,信件往還甚多,大部分談哲學、政治問題,談為理想而犧牲個人的生命等。
1812年1月,雪萊同威廉·葛德文通信;2月12日—4月4日,赴愛爾蘭進行政治活動,在都柏林刊布《告愛爾蘭人民書》《關於建立慈善家協會的倡議》《人權宣言》等檔案,並在都柏林集會上公開發表演講,談天主教徒解放等問題;6月—8月住林茂斯(Lynmouth),作《效艾棱巴羅勳爵的信》,並刊行,並寫作《麥布女王》長詩;10月,在倫敦見威廉·葛德文。
1813年2月,完成《麥布女王》長詩及散文注釋(同年複印成,未公開發行);同月,離特雷瑪多克(Tremadoc),第二次訪問愛爾蘭(至克伊拉內Kiltarney,柯克Cork等地);7月—10月,在貝爾克夏亞的勃拉克內爾(Bracknell,Berkshire);10月—12月,在愛丁堡;12月,在溫莎(Windsor)定居,以後往後還於勃拉克內爾和倫敦之間。
1814年,刊行《駁自然種論》一書;7月與哈麗特·威斯布魯克離異,而與威廉·葛德文之女瑪麗·伍爾斯東克拉夫特·葛德文同居;7月28日—9月中,雪萊偕瑪麗·伍爾斯東克拉夫特·葛德文赴法國、瑞士、菜茵河一帶旅行。
1815年1月,祖父去世,得相當遺產,後助人散盡;8月,定居溫莎附近的比曉普蓋特(Bishopgate);同年秋,作長詩《阿拉斯特》,否定個人中心思想,作《一個共和主義者聞拿破崙垮台有感》,作《致華茲渥斯》,表示惋惜華茲渥斯背叛革命理想。這些詩,連同《阿拉斯特》長詩一起,均於1816年出版。
1816年3月,《阿拉斯特》等詩刊行;5月—9月間旅行瑞士日內瓦一帶,始與拜倫訂交;12月10日,前妻哈麗特·威斯布魯克投河自殺,遂與瑪麗·伍爾斯東克拉夫特·葛德文舉行婚禮(婚後稱瑪麗·雪萊);自年底起,與自由主義派利·亨特(Leigh Hunt)等人交往。
1817年2月5日,與濟慈(John Keats)相識;3月,居馬洛(Great Marlow);同年,法庭判處剝奪雪萊撫養前妻哈麗特·威斯布魯克所生子女之權;同年,《致大法官》一詩,以示抗議;同年,寫作長詩《伊斯蘭的反叛》;同年,發表《關於在整個王國實行選舉制度改革的建議》小冊子;同年,發表《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書》小冊子。
1818年,《伊斯蘭的反叛》一詩出版;4月,抵義大利,從此未返英倫,訪比薩(pi-sa)、萊航(Leghorn)等處;8月,在威尼斯遇拜倫,彼亦早已被英國惡勢力逐出英倫,漂泊至義大利;9月,至艾斯特(Este),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第一幕;11月,訪羅馬和龐貝,定居那不勒斯。
1819年,寫完《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全詩劇四幕,並成詩劇《倩契》;同年,作政論《從哲學的觀點看議會改革》未完稿,約二萬言;同年,曼徹斯特民眾集會遭到騎兵屠殺,對此慘案,雪萊忿極,作政治長詩《暴政的假面遊行》及其他詩篇;同年秋,作《西風頌》。
1820年,《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及其他》詩集出版;同年,寫《阿特拉斯的女巫》一詩,此詩為雪萊詩中措詞難解之作,意境微茫,充滿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同年,往還友人中有希臘愛國者瑪夫羅柯達多親王等人;同年,西班牙人民起義,迫使國王斐迪南實施1812年憲法,釋放愛國人士,雪萊作《自由頌》,該詩中透露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
1821年2月,濟慈死,作長詩《阿童尼》(阿多尼)吊之,瑪麗·雪萊為此詩寫雪萊自挽;同年,作《為詩辯護》,答友人皮柯克的詩論;秋,作最後巨著抒情詩劇《希臘》,頌揚希臘人民在土耳其暴君統治下爭自由的鬥爭,卷首題辭獻瑪夫羅柯達多親王。
珀西·比希·雪萊(珀西·雪萊)
雪萊葬禮
1822年,《希臘》出版;5月1日,移居斯貝齊亞海灣之濱,近勒里奇(Lerici)鎮的一住處;6月,始作長詩《生命的凱旋》,未完;6月20日,赴萊亨迎接自英來意的利·亨特;7月8日,在回家途中,斯貝齊亞海上突然起風暴,雪萊等數人覆舟淹死,雪萊時年不滿三十周歲,拜倫、亨特等友人參加雪萊火葬禮。

個人生活

家世

父母思想都陳腐庸俗,雪萊自幼與父母不親,後有四妹及一弟。雪萊六歲時被每日送往一教士處學拉丁文。

感情

雪萊在牛津大學學習期間,寫了一本小冊子《無神論的必然性》,在校內散發,被校方開除,父親也斷絕了他的經濟來源。妹妹的好朋友哈麗特·威斯布魯克,因父親是退隱酒館的老闆,這不體面的出身使她在女子學校讀書時備受欺辱,同學們罵她是“墮落的賤婦”。父親要她回校讀書,她寧肯自殺,也不願回去再受凌辱。雪萊跟她一見鐘情,私奔到愛丁堡,舉行了婚禮。雪萊的第一任妻子哈麗特·威斯布魯克與雪萊並沒有真正的愛情,在他們結婚後兩年,他才學會愛她的妻子。當他們的女兒出生後,哈麗特·威斯布魯克希望雪萊同他父親和好,以便獲得經濟上的支持,免得大人小孩挨飢受凍,但雪萊毫不退讓。於是夫妻間矛盾日漸增多,感情越來越疏遠。
珀西·比希·雪萊(珀西·雪萊)
雪萊夫人
出於對哈麗特·威斯布魯克的失望和追求尋找精神上的同路人的渴望,1814年6月,雪萊拜訪威廉·葛德文,威廉·葛德文17歲的女兒瑪麗·伍爾斯頓克拉夫特·葛德文十分傾慕雪萊,兩人在思想、氣質上都很接近,相見恨晚。雪萊清楚,要想與瑪麗·伍爾斯頓克拉夫特·葛德文結婚,必須解除他與哈麗特的婚姻關係,但瑪麗·伍爾斯頓克拉夫特·葛德文的父親威廉·葛德文拒絕雪萊進入其家門,哈麗特·威斯布魯克也拒絕與他離婚。在這種情況下,他與瑪麗·伍爾斯頓克拉夫特·葛德文私奔法國。哈麗特·威斯布魯克在生活中很不如意,非常孤獨,在倫敦海德公園投水自盡。瑪麗·伍爾斯頓克拉夫特·葛德文的姐姐范妮,暗暗地愛上了雪萊,只是羞於說明,在各種打擊、挫折之下自殺而死,雪萊寫了一首詩悼念她。雪萊與瑪麗·伍爾斯頓克拉夫特·葛德文結婚後,於1818年3月12日奔赴義大利,一直居住到逝世。由於夫妻恩愛、經濟寬裕,加上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古羅馬的文化藝術,激發了雪萊旺盛的創作熱情,1819年,雪萊創作了很多作品,被文學史家稱為不可思議的一年。
珀西·比希·雪萊(珀西·雪萊)
雪萊墓碑

墓志銘

雪萊的墓志銘是引自莎士比亞暴風雨》中的詩句:他並沒有消失什麼,不過感受了一次海水的變幻,他成了富麗珍奇的瑰寶。

主要作品

類型
年份
名稱
年份
名稱
抒情詩
1809年
《愛爾蘭人之歌》
1819年
《頌歌》
1810年
《戰爭》
1819年
《蒼天頌》
1810年
《維克多與凱齊爾詩鈔》
1819年
《西風頌》
1811年
《瑪格麗特·尼克爾斯遺稿》
1819年
《告誡》
1812年
《魔鬼出行》
1819年
《印度小夜曲》
1814年
《寫在布雷克耐爾》
1819年
《愛底哲學》
1814年
《無題——1814年4月》
1819年
《1819年的英國》
1814年
《致哈莉特》
1819年
《飢餓的母親》
1814年
《致瑪麗·伍爾斯頓克拉夫特·葛德文》
1820年
《含羞草》
1815年
《無常》
1820年
《雲》
1815年
《死亡》
1820年
《致雲雀》
1815年
《夏日黃昏墓園》
1820年
《阿波羅之歌》
1815年
《致華茲渥斯》
1820年
《潘之歌》
1816年
《日落》
1820年
《兩個精靈:一則寓言》
1816年
《贊智力美》
1820年
《秋:輓歌》
1816年
《勃朗峰》
1820年
《十四行》
1816年
《一個共和主義者有感於波拿巴的傾覆》
1820年
《久遠的往昔》
1817年
《瑪麗安妮的夢》
1821年
《年歲的輓歌》
1817年
《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亞》
1821年
《時間》
1817年
《致大法官》
1821年
《無題》
1817年
《給威廉·雪萊》
1821年
《阿拉伯歌詞仿作》
1817年
《無題》
1821年
《歌》
1817年
《死亡》
1821年
《無常》
1817年
《撒旦掙脫了鎖鏈》
1821年
《聞拿破崙死有感》
1817年
《給獄中歸來的朋友》
1821年
《十四行:政治的偉》
1817年
《奧西曼迭斯》
1821年
《哀濟慈》
1818年
《致尼羅》
1821年
《十四行:致拜倫》
1818年
《逝》
1821年
《給———》(音樂)
1818年
《一朵枯萎的紫羅蘭》
1821年
《致愛德華·威廉斯》
1818年
《尤根尼亞山中抒情》
1821年
《憶》
1818年
《召苦難》
1821年
《哀歌》
1818年
《無題》
1822年
《女催眠師語病人》
1818年
《十四行:無題》
1822年
《致珍妮:回憶》
1818年
《致瑪麗·雪萊》
1822年
《寫在勒瑞奇海灣》
1819年
《給英格蘭人的歌》
1822年
《一盞破碎的明燈》
1819年
《新國歌》
1822年
《我們重逢和分別時不同》
長詩
1813年
《麥布女王》
1820年
《心之靈》
1815年
《阿拉斯特》(或《孤獨的精靈》)
1820年
《致瑪利亞·吉斯伯恩》
1817年
《萊昂和西絲娜》
(或《黃金城的革命:預見於十九世紀的一場幻景》)
1821年
《阿特拉斯的女巫》
1818年
《羅薩林和海倫》
1821年
《阿童尼(阿多尼)》
1818年
《伊斯蘭的反叛》
1822年
《生命的凱旋》
1818年
《朱利安和馬達洛》


1819年
《暴政的假面遊行》


1819年
《彼得·貝爾第三》


以上內容來源於

小說

年份
名稱
1810年
《扎斯特洛奇》
1811年
《術士聖歐文》
以上內容來源於

詩劇

年份
名稱
1819年
《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
1819年
《倩契》
1820年
《暴虐的俄狄浦斯》
1821年
《希臘》
1822年
《查理一世》
以上內容來源於

論文散文

《柯利修姆遺址》
《形上學沉思錄》
《論愛》
《刺客—一個傳奇的片斷》
《伯里克利時代—兼評佛羅倫斯畫廊的雕塑》
《論來世》
《論死刑》
《論古風俗,涉及愛的主題》
《論文學的復興》
《論〈會飲篇〉》
《道德沉思錄》
《駁自然神論—對話錄》
《評赫格的〈愛歷克斯·海瑪道夫親王回憶錄〉》
《論基督教》
《無神論的必然》
《告愛爾蘭人民書》
《關於建立慈善家協會的倡議》
《人權宣言》
《論生活》
《為夏洛特公主去世告世界書》
《關於把改革付諸全國投票的建議》
《一種改革的哲學觀》
《為詩辯護》

以上內容來源於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名稱:珀西·比希·雪萊
作者類型:國外作品
作者時間:2013年8月
《雪萊經典詩選:漢英對照》從雪萊的詩集中精選若干名篇,充分地展現了雪萊作品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詩歌技巧。

創作特點

創作主題

1.鼓勵人們為自由和平等而鬥爭
1817年,雪萊發表了反封建起義的幻想性抒情敘事長詩《伊斯蘭的反叛》。詩中兩個主人公萊昂與西絲娜是一對情侶,他們在一個名叫“黃金的邦國”造反,趕走了暴君。後暴君反攻得手,萊昂和西絲娜被烈火燒死,而暴君也被烈火中的巨大的煙球捲走。詩中,雪萊生動地塑造了萊昂這個革命者的形象,儘管萊昂和妻子被困於烈火中,他們仍疾呼:“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平等!”“我們的死亡會促進人類的前程!”雪萊深刻抨擊了歐洲的“神聖同盟”對內實行專制暴政、對外鎮壓民族革命的罪行,讓人們看清了黑暗勢力的醜惡,激發了人民為自由和平等而戰的鬥志,同時也表現了革命者的大無畏的鬥爭精神,他們堅信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熱愛人民,堅信未來必勝的信念。實際上,《伊斯蘭的反叛》是雪萊藉以號召英國人民起來反抗暴君的召喚,是一首浪漫主義的革命讚歌,也是一首歌頌信仰、仁愛、希望的哲理詩篇。
2.堅信專制暴政必然會滅亡
1817年,雪萊寫下了一首十四行抒情詩《奧西曼迭斯》。詩中描述了一個來自古老國家的旅行者對他講述了他在旅途中看見的一尊曾不可一世、以武力著名而又殘酷的古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破敗雕像。雕像上面刻有這樣一些字:“眾王之王—奧西曼迭斯就是我,看看我的業績吧,縱然是一世之雄,也必然會頹然而絕望!”詩中提到的他的雕像完整時約有15米高,後傾倒成為一片廢墟。雪萊沒有像前人一樣對這位君主高唱頌歌,他懷著明智的冷峻,將讀者帶到了法老殘缺雕像前,讓人感嘆:儘管專制帝王曾經輝煌在世、權力無邊,但在大自然面前他們是非常渺小的;儘管他們表面看起來十分兇惡,甚至還十分強大和囂張,但那只是過眼煙雲,很快就會衰敗、死亡、腐爛;儘管他們刻碑立傳,試圖流芳百世,但那終究抵禦不了時光的磨礪。
雪萊借埃及國王嘲諷了封建專制,表達了他對專制帝王的厭惡和蔑視,並諷刺了當時的英國和世界上其他所有的專制暴虐統治。雪萊通過對破敗、荒涼的雕塑的描寫暗示所有像奧西曼迭斯一樣雄心勃勃不可一世的統治者們,終將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3.呼喚充滿著“愛”的自由王國
雪萊的詩充滿了對真、善、美的世界的憧憬,對專制暴政的憤恨和對人間苦難的深切同情,體現了一位敏感、尖銳地捕捉、體驗、領悟一切美好的東西的雪萊的高貴天性。他熱忱地呼籲人類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愛、享受造化的賜予,享受大自然一切饋贈的權利。
1819年,雪萊寫下了表現人民反暴政勝利後瞻望空想社會主義前景的代表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是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巨人,他從天上盜取火種送往人類,觸怒了主神宙斯,被拴縛在高加索山上每天忍受神鷹啄食內臟之苦。詩劇的第一幕描寫了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忍受著長期痛苦的折磨,但堅毅不屈,拒絕向暴君投降。第二幕描寫了與普羅米修斯離別已久的戀人——海洋的女兒亞西亞為救情郎不辭勞苦、四處奔走的經歷。美麗純潔的亞西亞深信正義必將戰勝邪惡,並預感總有一天會和普羅米修斯重逢。第三幕描寫的是宙斯的兒子,象徵著變革必然性的冥王,把宙斯從天上王座打入地獄深淵,力量之神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羅米修斯。詩劇的最後一幕描寫的是整個宇宙歡呼新生和春天再來的頌歌。舊時代被埋葬,時間和人類思維的精靈慶賀並歡唱著人類未來的光輝成就。詩歌藝術和科學將為人們所享有,“愛”將代替“恐懼”,大地將成為樂園,溫和、美德、智慧和忍耐將重建大地。詩劇中主人公普羅米修斯的形象折射出了雪萊對封建暴政和宗教迷信的反叛精神。通過這個神話,作者形象地揭露了專制統治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抨擊了英國專制統治的罪惡。冥王打敗了宙斯暗示了推翻舊制度的必然性,同時,普羅米修斯經受了三千年痛苦之後仍能樂觀、寬容、溫和地對待一切也體現了雪萊的道德標準:普遍的、永恆的愛是化解仇恨、拯救世界的良藥。
4.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堅定信念
1819年8月,曼徹斯特八萬工人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反動當局竟出動軍隊野蠻鎮壓,製造了彼得盧大屠殺事件,雪萊滿懷悲憤,寫下了長詩《暴政的假面遊行》,對資產階級政府的血腥暴行提出嚴正抗議。拿破崙帝國的解體大大促進了西班牙人民反對異族壓迫和封建專制的革命運動,1819年10月就在武裝起義的前夕,雪萊給西班牙人民獻上了《頌歌》,為西班牙革命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同年秋日的一個午後,雪萊在義大利佛羅倫斯近郊的樹林裡漫步,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到了傍晚,暴風雨夾帶著冰雹雷電傾盆而下,蕩滌著大地,震撼著人間。大自然威武雄壯的交響樂,觸發了雪萊的靈感,寫下了抒情短詩《西風頌》。《西風頌》一共有五個詩節,分為三個部分。前三個詩節為一個部分,後面兩個詩節各自為一個部分。在前三個詩節里,雪萊運用大量的景物描寫,表現了西風的猛烈。西風在他的詩歌里幻化成一個英勇無畏的戰士,向社會的一切陰暗面發起挑戰,破舊立新,為社會的變革帶來契機。第四詩節,反覆運用虛擬句式“假如我”訴說出焦躁、痛苦的心緒,感情愁郁悲愴。第五詩節,則運用明快的筆調,充滿著對理想的憧憬和嚮往,感情的流動與變化,正體現出雪萊的複雜不平靜的心緒來。西風是不平等社會制度的破壞者,同時也是新社會制度的建立者。黎明之前的最後一刻必然是最黑暗的。在雪萊看來,要迎接一個嶄新的社會,必須要破除舊社會原有的落後制度並改變人們固有的思想。西風就是掃除舊社會醜惡現象的變革力量,西風過後人們必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新社會。全詩表現了一種對變革的急切渴求,以及對未來的強烈期待。對《西風頌》的理解與解釋因人而異。有人將它視作一首政治抒情詩,表達了雪萊豪邁、奔赴的革命熱情。西風象徵著一股強烈的革命風暴,風捲殘雲,摧枯拉朽,掃除一切舊勢力,同時又播下新生的種子,將自由和幸福傳遍人間。 也有讀者將《西風頌》看作是一首描寫大自然的抒情詩,表達了雪萊泛神論的思想,即西風代表自然,而自然則是神靈的體現。詩的最後,雪萊向全世界大聲宣告: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塑造的西風這一堅強而有力的意象形象地表達了雪萊對自由美好未來的憧憬,以及人類新生活必將到來的堅定信念。
1820年,雪萊撰寫的一首抒情詩《致雲雀》。該詩用較大的篇幅描寫了一種小鳥—雲雀。雖然詩歌沒有對雲雀的具體動作進行詳盡的描寫,但在字裡行間表達了一種愉快活潑的情愫。在詩歌最開始的部分,雪萊就用了一句“你好啊,快樂的精靈!”來奠定這首詩歌的基調。一種歡快活潑的情景躍然呈現於讀者的眼前。雪萊的《致雲雀》為人們刻畫了一個浪漫主義時代的美好的理想形象:那沖霄而上的大自然的精靈,在天空上向人間唱著優美的歌曲。雲雀在詩中其實並不單單表示一隻小鳥,更多的是象徵著一種對自由與美好的渴望和追求。這種渴望和追求是全人類共有情感。或者說,雲雀其實就是雪萊送給自己的自畫像,兩者有許多相似的特點。他們都追求一種至純的寧靜,都希望逃離骯髒的地面,都嚮往著全新的世界。不同的是,雪萊沒有雲雀的翅膀,不能像雲雀一樣沒有束縛地遵從自己的內心,無所顧忌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雪萊留給後人的詩歌並不算多,其中《西風頌》與《致雲雀》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作品幾乎都與以下兩個主題息息相關:第一個就是對於當時社會種種醜惡現象的批判;第二個是對未來美好事物的嚮往。他在《阿童尼(阿多尼)》前言被刪節的段落中曾這樣說:“寫詩並加以發表,不過是我的手段,目的則在於傳達我和他人之間的同情,而這種同情正是我對於同類的強烈無邊的愛激勵我去爭取的一段感情。”

藝術特徵

一、瑰麗廣博的想像
雪萊愛幻想、富有浪漫主義氣質。因此,雪萊的詩作總是洋溢著瑰麗廣博的想像。他在其文論著作《為詩辯護》中說道:“在通常的意義下,詩可以界說為‘想像’的表現”。基於這一詩歌創作原理,雪萊在他的詩作中,通常運用了一系列大膽瑰麗的想像,描繪了一幅幅生動優美的社會生活畫卷,給詩歌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正是一種高超廣博的想像力,豐富了詩歌的內容,使其風格迥異,意境開闊。在這些富有想像的抒情詩作中《西風頌》:該詩節奏明快,音律和諧,氣勢豪放,想像瑰麗,令讀者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充分體現了雪萊富於想像的創作手法。《西風頌》共五節。在第一、二節中,雪萊運用豐富的想像,生動地抒寫了狂暴的西風那雄渾磅礴的氣勢,表現了西風摧枯拉朽,所向披靡,摧毀舊世界,開拓新世界的強大威力。第三節,雪萊承前呼應,以高超的想像,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西風驅卷長空的浮雲,威震地中海,斬劈大西洋的壯闊畫面與威猛氣勢。第四、五節,詩人更是浮想翩翩,將自己引入詩的意境,與西風融為一體,把他的思緒撥散人間。這充分表明了雪萊為革命獻身的堅定決心和無畏精神。雪萊借用想像,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客觀事物中,清晰明了地表達了自己的革命理想。這種奇思異想、托物寫意的文學表現手法,為詩作增添了不少光輝。
二、優美豐富的意象
雪萊的詩歌中充滿了這種意象,例如“水”“音樂”“紫羅蘭”“雲”“月”“風”“雲雀”“燈”等,這些意象都被賦予了雪萊的某種主觀情感,使詩歌具有一種“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的妙鏡。雪萊在《給———》(音樂)一詩中寫道:“音樂,雖然消失了柔聲,卻依然在記憶里顫動——芬芳,雖然早謝了紫羅蘭,卻留在它所刺激的感官。玫瑰葉子,雖然花兒死去,還能在愛人的床頭堆積;同樣的,等你去了,你的思想和愛情,會依然睡在世上。”這是雪萊對愛情永恆的歌唱和讚美。

人物評價

英國詩人喬治·戈登·拜倫:雪萊是世界上最不自私的人,別人和他相比就幾乎全都成了野獸。
現代詩人徐志摩:我實在夠不上讀他,因為太濃厚偉大了。他的小詩,很輕靈,很微妙,很真摯,很美麗,讀的時候,心靈真是顫動起來,猶如看一塊純潔的水晶,真是內外通靈。
現代文學家郭沫若:雪萊是我最敬愛的詩人中之一個。他是自然的寵子,泛神宗的信者,革命思想的健兒。他的詩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絕妙的好詩。
英國詩人、評論家馬修·阿諾德:美麗而不切實際的安琪兒,枉然在空中拍著他閃爍的銀色的翅膀。
丹麥文學評論家和文學史家格奧爾格·勃蘭兌斯:在他個性特色最鮮明的作品中,其精美程度勝過了莎士比亞;沒有一個詩人能和他相比,沒有一個詩人能超越他。他在1821年和1822年寫下的那些短詩,也許可以大膽地說,是英語文學最美的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