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智解成語1-2

王立群智解成語1-2

《王立群智解成語②》為“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先生在成功推出《王立群智解成語①》後,根據市場反響又接連推出的新作,結合時政和當前社會熱點,用大量漢語成語去勾陳歷史,以古喻今,既介紹了成語背後的故事,又闡發新意、新解,更精彩,更可讀。本書從婚姻的幸福密碼、真正的勇士、朋友之交、流言猛於虎、怎樣才能不被社會淘汰、醫患之殤、一個沒有師道尊嚴的民族沒有未來等十五個方面來闡述成語背後的深刻涵義。《王立群智解成語②》一書,不僅具有知識性可讀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的史料性和收藏價值,很適合那些懂成語和不懂成語、尤其家長和中小學生閱讀。相信不管你是誰,讀了這本書以後,都會從中得到人生的啟迪,心靈的淨化,人性的升華。

基本介紹

  • 書名:王立群智解成語1-2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大象出版社
  • 作者:王立群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49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面對成語,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你認識它中間的每一個字,卻不知道它在說什麼(王立群)。成語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內蘊的傳統文化對現實極具借鑑意義,但當下卻存在“成語濫用”和解讀不夠等弊端,王立群先生以淵博的學識和精彩的解讀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漢語成語的範本,《王立群智解成語》系列沒有學術著作的枯燥無味,拒人千里的猙獰面目,也不是攢書者湊合的東鱗西爪,淺嘗輒止的應景之作,他是當前最受歡迎的一線學者積一生的飽學以最通俗的文化講評,通過一則則成語娓娓道來人生的哲學,相夫教子的技巧,為人處世的學問等,它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做到了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完美結合。

作者簡介

王立群,字鶴亭,1945年3月14日,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化學者、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王立群先生2006年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王立群讀《史記》”系列人物並出版相關圖書,被觀眾譽為“百家講壇最學術主講人”,是連續7年來在《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的知名學者。

圖書目錄

王立群智解成語①
一、成語是如何煉成的
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之一。成語是漢語中最能表現民族語言特色的部分。成語中蘊含著無比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成語是歷史的縮影,成語是民族文化濃縮的結晶,成語是祖先豐富智慧的光芒,成語是前人生活經驗的累積。可以這么說,不了解成語,不熟悉成語,不會準確地運用成語,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漢語強大的表現力,就永遠體驗不到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就只能一直徘徊在漢語的大門之外。既然成語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我們不禁要問,成語到底是怎樣的語言片段呢?成語是怎么“成”的呢?
“成語”一詞的形成
“成語”的“成”
成語的生成來源
二、舌尖上的成語
民以食為天,吃喝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延續的基礎。愛吃是人的天性。那些特別愛吃的人,現在被稱為“吃貨”。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吃也特別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從各方面滿足著自己的味蕾。打開電視看一看,幾乎每一家電視台都有一檔關於吃的欄目。中國歷史悠久,在吃文化方面,保存了不少文獻。我們從成語的角度,來講幾個古代的“吃故事”。
食指大動、染指於鼎——因為吃
各自為政——還是因為吃
不食周粟——人活著不光只為吃
墦間乞余——舌尖上的悲哀
三、夢裡乾坤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人都有思想,所以人人都會做夢。藝術家因為夢激發出創作靈感,方術之士通過夢來預測未來的吉凶,普通人因為夢人生平添了幾許色彩。夢無論怎么奇特,總是與現實世界有聯繫的,是現實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曲折反映。在歷史的沉積中,夢亦無處不在。現代漢語中,有一些成語,就源自古人的夢,與夢有密切的關係。
病入膏肓:夢即現實
莊周夢蝶:糾纏不清的夢與現實
南柯一夢、黃粱一夢:現實沒有夢中尋
痴人說夢:多聞闕疑
四、時間都去哪兒了
2014年的央視春晚,有一首樸實的歌曲,以平凡的語句、舒緩的旋律,訴說了歲月流轉中的普通故事。“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裡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了滿頭白髮。”“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歌曲在不經意的旋律流淌中,一下子觸動了所有觀眾的心弦,成為這年春晚最火的歌曲。這首樸實感人的歌曲名字叫《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詞不驚人、曲不激烈的歌曲,為什麼竟然如此震撼人心呢?
時間究竟是什麼
確定的時間與不確定的心理
一個起點兩種態度

五、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春節期間,中央電視台以“家風是什麼”為題,在全國許多地方連續進行了採訪報導。這個活動傳播了正能量,也引起人們對家風內涵的進一步思考。與此同時,媒體報導了好幾起校園投毒案,以及層出不窮的各類“坑爹”事件,促使我們對教育這個問題追問、反思。不少人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古代,試圖從祖先的智慧中汲取經驗教訓。漢語成語中有哪些育子成語呢?我們從中有何借鑑呢?
“孺子牛”的尷尬
什麼是愛
愛你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言傳身教
六、尋找包青天
在“十官九貪”的封建社會,清官是鳳毛麟角、寥若晨星的,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於是,百姓們虛構出了眾多的青天大老爺,他們“鐵面無私辨忠奸”,他們是“定盤的星”,寄託著百姓心中的信仰與期待。任何虛構都是有現實基礎的,中國古代的清官以其高風亮節彰顯著官場正氣。“反腐”與“倡廉”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在對貪官進行揭露的同時,學習清官的高風亮節亦是必要之舉。那么,中國有哪些清正廉潔的成語?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出哪些反腐文化呢?
不貪為寶
“兩袖清風”與“兩袖銅臭”
“一意孤行”的堅守
借我一雙慧眼
七、“老虎”與“蒼蠅”
2013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提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民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這一行動開啟了新時期的反腐工程。一年多來,一批省部級高官紛紛落馬,顯示了政府猛打老虎的決心與信心,使得貪官望而生畏,百姓拍手叫好。那么,中國成語中有哪些與“老虎”“蒼蠅”有關的成語?“老虎”“蒼蠅”為何該打?
烏紗的誘惑
有利可圖
貪官之“貪”
八、誠信的力量
誠實守信是人類最古老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但在今天,這一向來被奉為圭臬的傳統道德像一座遍體鱗傷、備受侵蝕的大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司空見慣,我們正面臨著一場信任危機。
“三季”的承諾
立木為信
食言而肥
九、感恩的心
知恩圖報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也是一個人基本的人格修養。父母的養育之恩、師友的提攜之情,這自不必言,智障兒童身邊的圓夢人,老人摔倒後素不相識的人伸出的一雙手,下雨天陌路人的一把雨傘,挫折時一句鼓勵的話語,無一不是心中最感動的瞬間,傳遞出的是銘記一生的溫暖。中國成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知恩圖報”自然是成語家庭的重要一員,那么,中國成語中有哪些經典的感恩成語呢?它們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精彩故事呢?
結草銜環
一飯千金
知恩圖報
十、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先是有人統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羅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雅虎讀書,2012年10月9日)。接著,有新數據指出,北歐國家人均年閱讀量達到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閱讀量僅為6本。後來,又有人研究說,按照嚴謹的國際閱讀率比較研究顯示,韓國國民人均閱讀量約為每年11本,法國約為8.4本,日本為8.4—8.5本,美國約為8.7本。2012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與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中國人的閱讀現狀》,《東方今報》2013年10月17日)。儘管這些數據很不確切,但根據這些數據,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人的人均閱讀量是非常低的。中國人真的不讀書嗎?
中國人是有閱讀的習慣的
讀書究竟為了什麼
沒空,忙著呢

十一、安得廣夏千萬間
十二、老有所依
十三、都是追星惹的禍
十四、包裝界的怪象
十五、霧裡看花

王立群智解成語②
一、婚姻的幸福密碼
二、真正的勇士
三、朋友之交
四、流言猛於虎
五、怎樣才能不被社會淘汰
六、醫患之殤
七、一個沒有師道尊嚴的民族沒有未來
八、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
九、死不起的中國人
十、說話是門藝術
十一、“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十二、你方秀罷我登場
十三、睡覺那些事兒
十四、中國式飯局
十五、欲望雙面膠

序言

言有盡而意無窮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華,在上海科技館發表演講。在談到中美關係時,歐巴馬引用了一句中國成話:“溫故而知新。”其實,這不是美國領導人訪華時第一次引用中國的成語了。前總統里根曾經引用“天涯若比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賓至如歸”,布希曾用過“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柯林頓曾用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小布希曾用過“民為邦本”,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國外領導人訪華,引用中國成語最多的可能要數韓國總統朴槿惠了。2013年6月,她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多次引用了中國的成語:“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些名言警句,生成於中國古代,凝練為漢語成語,成為現代漢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國外的政要為什麼對漢語成語如此熱衷呢?
第一,漢語成語是漢語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部分。
漢語成語與中華民族的歷史背景、自然環境、經濟生活、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心理狀態都是密切關聯的,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有些成語,烙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印跡,如“紙上談兵”“圍魏救趙”“三顧茅廬”等等,幾乎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是一段中華民族的歷史縮影;有些成語,展示了中華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如“逐鹿中原”“逼上梁山”“邯鄲學步”“洛陽紙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等等,這些成語中的地點,是中華民族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有些成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產狀況、生活條件,如“雨後春筍”“日上三竿”“濫竽充數”“簞食瓢飲”等等,這些成語中蘊含的某些信息,反映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些成語,滲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如“文房四寶”“高山流水”“舉棋不定”“入木三分”“畫龍點睛”等等,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因為成語最能體現漢語語言的民族特色,國外的政要訪華演講時才會盡其所能地引用成語。試想一下,演講者面對的是中國的聽眾,運用最具中華民族特色的成語,自然而然地能夠營造一種親和力,無形之中縮小了彼此的隔閡,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漢語成語具有強大的表現力。
從形式上看,漢語成語有三個字的,有五至十二個字的,最多的甚至有十六個字的,但這類成語總體數量極少,四字成語是最多的。雖然只是如此簡短的幾個漢字,但是,其意義絕非幾個字的字面意思那么簡單,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蘊含著無比豐富的內容。成語中有故事,“開天闢地”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生成過程的認識。“一鼓作氣”是兩國戰爭中的戰略智慧。“鴻門宴”是酒宴上的劍拔弩張、逶迤周旋,決定了未來的時局與發展。成語中有哲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而不同”,包含著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和諧共處、發展雙贏的金規玉律,仍然適用於今天。“揠苗助長”告誡我們要尊重事物自身的規律,不能急於求成。“刻舟求劍”則啟示我們看問題必須用發展的眼光。成語中有人生經驗,“亡羊補牢”,人不可能不犯錯,有了過失,必須及時補救。“百聞不如一見”,唯有實踐才出真知。“一日三省”,這是成功者的箴言。成語中有形象,“掩耳盜鈴”的滑稽,“葉公好龍”的虛偽,“鄭人買履”的愚蠢,“指鹿為馬”的專橫狡詐,“圖窮匕見”的驚心動魄,無不歷歷在目。成語中有知識,成語中有文化,成語無所不包。所以說,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成語,必能畫龍點睛,充分發揮語言的表現力,不僅能夠增加演講的說服力,而且使內容更為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發人深省,令人深思。
第三,準確地使用成語是一個人具有良好文化修養的標誌。
漢語成語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最富表現力的,也是漢語中較難學習掌握的部分。面對成語,最難的地方不在於你不認識,而是認識每一個字,卻不知它在說什麼。不了解成語,不熟悉成語,不會準確地運用成語,就永遠體驗不到漢語語言的獨特魅力,就只能徘徊在漢語的大門之外,不能登堂入室,也就不可能真正滲透到漢語文化的核心,不可能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反之,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的言談中,還是在文學、學術的作品裡,如果能準確巧妙地運用成語,不但能夠彰顯自己的文化修養,凸顯自己的幽默風趣,而且還能夠展示自己“高大上”的文化品位。這也是為什麼國外的政要在華演講時想法設法使用成語的重要原因之一。
成語是一扇視窗。通過這扇視窗,我們能夠重溫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興衰存亡、艱苦卓絕的歷史足跡。成語是一條道路,通過這條道路,我們能夠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綿延不絕,豐富多彩。成語是一部巨著,閱讀這部巨著,我們能夠體驗、學習、繼承、發展祖先的人生經驗、聰明智慧。成語是一面大海,徜徉在成語的海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王 立 群
2014年3月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