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禹
- 別名:王思翔
- 出生日期:1922
- 逝世日期:2011
人物生平,生平簡介,主要著作,
百科名片
張禹,筆名王思翔,(1922—2011),溫州平陽宜山九板橋(現屬蒼南縣),後遷居鰲江塘川。現代知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編輯家,職稱編審。擔任過安徽省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
人物生平
生平簡介
1934年,王思翔在鰲江國小畢業後,進縣城宣文書院專攻古文。
1935年,以優異成績考取溫州市省立中學公費生。
1939年初,與同學數人到皖南投奔新四軍未成,考入“第三戰區戰時幹部訓練團”(後該團改編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分校”)。畢業後,被分配到贛州一家書店工作。不久轉入新聞出版界,先後在《江西青年報》和《文化服務》雜誌任編輯,發表雜文和時事評論,宣傳抗日、民主與進步。
1941年夏,王思翔因轉送秘密印刷品揭露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的陰謀,被專員蔣經國以“共黨嫌疑”罪名拘捕入獄。半年後經友人保釋出獄,借奔母喪為由,謝絕蔣經國為他安排的軍政機關職位,回鄉隱居,繼續在各種報刊上發表進步文章。
1942年至1945年上半年,他用犀利的筆調在《東南日報》、《前線日報》、《平報》等報刊上發表了數百篇針砭時弊的雜文,被人認為是戰時東南地區在讀者中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之一。寫於1944年的文學評論《關於〈憤怒的葡萄〉》,洋洋灑灑四五萬字,全方位評價了美國著名作家約翰·斯坦培克的這部長篇小說,深受名作家許傑教授的推重。
1945年秋,他的報告《春暖花開之前》在《東南日報》上刊出,使平陽縣長張韶舞的殘暴腐敗罪行大白於天下,引起極大公憤,皆曰貪官可殺。張調遣全縣軍警追捕他,並密令“抓獲就地槍決”。他幸得親友掩護逃離虎口,繞道上海,於翌年3月抵台灣。
他在台灣通過老關係出任《和平日報》主筆。他主持的副刊,發表了大陸進步作家的大量作品,第一次向台灣讀者提供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優秀成果和“五四”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又和謝雪紅等創辦《新知識》雜誌,從大陸持不同政見的各種報刊中選載評論全國重大問題的文章。稍後,又與著名作家楊逵創辦《文化交流》,繼續介紹“五四”佳作,同時致力於蒐集整理和研究台灣文化史料,團結台灣文化界人士,開展宣傳祖國進步思想活動,爭取民主自由。2001年春,北京出版的《新文學史料》雜誌發表一組文章,對半個世紀前的台灣《和平日報》副刊和《新知識》、《文化交流》雜誌,作了很高的歷史評價。
1947年,台灣爆發了震撼世界的“二·二八”起義。《和平日報》在他和楊逵的主持下繼續出報,支持以謝雪紅為首的革命民眾,為正義鬥爭而鼓與呼。直到國民黨軍隊進駐台中市時,他才離開報社搭乘帆船逃離台灣飄泊回鄉,身無分文,只攜帶一些蒐集來的起義資料。他在故鄉閉門奮筆用了三四個月時間,寫出七八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台灣二月革命記》(初稿題為《台變目擊記》),於1949年在上海出版。出版後引起美國、日本等國學者的關注,多次被一些著作所引用;還秘密流入台灣,成為研究台灣近代史的珍貴資料。
1947年秋,他應聘為《浙甌日報》主筆,直至1949年5月溫州解放。他在李公朴、聞一多遇刺後毅然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為溫州地區“民盟”領導人之一。他通過中共地下組織與浙南遊擊縱隊聯繫,為秘密出版的《民主報》撰寫新聞評論,還編寫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署名“趙明”)小冊子交地下黨組織油印散發。同時創辦以文學性為主的《聯合周報》,發表莫洛(馬驊)、唐湜等進步文學作品。
解放初期,他在浙南遊擊縱隊機關報《浙南日報》和《進步報》、《當代日報》(杭州)任編輯。1949年冬,到上海擔任“台盟”總部幹事。
1950年春,他在業餘與友人創辦“泥土(出版)社”。一直到1954年,他是“泥土社”事實上的主編,經他編髮的書稿累計有幾百種之多。他在《文匯報》、《大公報》副刊以及《文藝報》、《文藝月報》等雜誌上發表了多篇文學評論,1953年結集出版《文藝的任務及其他》。
1954年冬,他從上海被調往安徽省文聯工作。由於“泥土社”曾編輯出版過包括胡風在內的“七月派”作家群大量作品,1955年“反胡風運動”中被視為“胡風集團出版社”,他被定為“胡風反革命集團骨幹分子”。1957年,又被錯劃“右派”。此後,沉冤達20多年之久,直至1979年才得以改正、平反。
1987年離休後,他出任國家八五規劃重點圖書《詩學大辭典·中國卷》副主編,具體負責編輯工作,歷時6年。1994年,他出版了《台灣舊事》(與周夢江合著)。
2000年底,倦鳥歸飛,葉落歸根,他從安徽省合肥市回到故鄉,定居於鰲江鎮。2003年出版了《從心隨筆》,後來又參與點校《蒼南文獻叢書·愈愚齋詩文集》,編注《溫州文獻叢書·王理孚集》。
2011年1月30日上午,蒼南籍著名作家、報人王思翔先生因心臟病突發,不幸在平陽縣鰲江鎮寓所辭世,享壽89歲。
主要著作
1979年,王思翔得到平反後,他任安徽省文聯《清明》雜誌編輯,為編輯部撰寫了新年獻詞——《寫在一九八O春天》,大力提倡思想解放,反響很大。他已是一位花甲老人,全身心投入工作,與編輯部同仁通力合作,在刊物上陸續推出《天雲山傳奇》(魯彥周)、《張玉良傳》(石楠)等中長篇小說,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他也很關心家鄉文化事業,幫助故鄉老友發表作品,曾任平陽、蒼南兩縣縣誌和文聯顧問。
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在繁忙的編輯工作之餘,還寫了三四十萬字,包括一批回憶錄和隨筆、散文、舊體詩詞,以及若干篇文學評論,不少篇章被轉載於資料性刊物或選入一些選本。現在他把發表過的隨筆、散文《我與胡風》、《憶楊逵》、《憶“泥土社”》等20萬字結集為《燈下漫筆》;文學評論《略論魯彥周作品中的幾個婦女形象》、《論白先勇和他的〈台北人〉》、《厄運里開出的幻美之花——談唐湜詩歌創作》等20萬字結集為《老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