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胡同清真寺

王家胡同清真寺

王家胡同清真寺位於七朝古都開封,地處順河回族區,與開封東大寺南北相望。王家胡同清真寺的教民大多來自本坊上維中前街、維中后街、王家胡同、燒雞胡同、樂觀街等街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家胡同清真寺
  • 建築位置:開封
  • 地處:與開封東大寺南北相望
  • 建設時間:民國26年(1937年)
歷史沿革,背景,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建築特點,建立學校,寺內阿訇,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背景

20世紀30年代,該坊教民原先大都在開封東大寺禮拜,但是很不方便,於是眾議在王家胡同內就近建寺。

初建

自民國26年(1937年)始,一些虔誠的穆斯林老社頭陳有才、陳士芬、狄進才、丁德義、鄭憲章、杜應武、張榮、許長泰、李耀廷等人開始發起建寺。老社頭狄進才、鄭憲章、狄良臣等人主動承擔起四處籌集捐款的事務。穆斯林們開始捐錢建寺。參加修建王家胡同清真寺的老社頭有:狄彥臣、狄良臣、孫志榮、閆景順、鄭憲章、穆守信、白吉祥、劉金明、周有順、陳清元、李進德、白雲峰、周發祥、曹振生、李珍、劉振興等。
初建的王家胡同清真寺,計有禮拜殿5間(帶卷棚),是老式起脊房。北講堂6間,水房兩間,首任阿訇是李文學老阿訇。清真寺創建之時正值日寇侵華,當時開封已經淪陷,穆斯林一面支持抗戰,一面保衛清真寺。

修繕重建

1942年(民國31年),通過老社頭鄭憲章孫志榮、閆景順、狄良臣等人的積極努力和多方奔走,成功擴建了王家胡同清真寺,在最初落成的大殿上加蓋木樓,重修帶樓水房15間,講堂6間,使一個具有將近30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的清真寺矗立於開封城東部。擴建之後的王家胡同清真寺,規模愈顯擴大,設備更加齊全。當時,擴建後的清真寺聘請了開封本地的常榮華阿訇為本寺教長。
“文革”期間,時任王家胡同清真寺教長的沙青超阿訇被打成“右派”,清真寺大殿被闢建為合線廠,水房屋被拆除,就地蓋起民房10間。從此清真寺被占用。從1978年起,中央開始逐步落實宗教政策,糾正冤假錯案,發還原屬於清真寺的房產,並恢復宗教活動。開封王家胡同清真寺在開封市內是最早提出恢復清真寺,歸還寺產的,同時也是最為曲折,經歷最為坎坷的清真寺之一。
清真寺回響地震救災活動清真寺回響地震救災活動
1979年,穆斯林們看到了中央落實宗教政策的檔案,於是開始提出恢復清真寺,收回清真寺的房產。直至1983年,得到開封市順河回族區的同意,清真寺正式開始過正常的宗教生活。是時,寺內建築已破爛不堪,清真寺南廂房被當時的回中居委會占用。當時清真寺可以將寺內南廂房用於宗教事務,居委會也可以用於社區事務。但這種情形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清真寺遺留問題就得到了妥善解決。在此期間,清真寺一直沒有聘請正式阿訇,由本地的王永祥阿訇、賽敏賢阿訇(賽敏賢阿訇系當時河南阿專年紀最小的學生)領拜。
王家胡同清真寺得到了恢復,寺內的房產也完全歸還了清真寺,原先在清真寺內居住的七八戶居民,也由清真寺出面與相關單位協商,順利地完成了搬遷工作。1988年,清真寺四處集資14萬元,開始動工重建清真寺。1989年落成,占地800多平方米,新建成的禮拜殿系阿拉伯式建築,圓頂猗立,堂皇壯觀。大殿內寬敞明淨,給人以寧靜清心之感,可同時容納300人禮拜。南北講堂為二層樓房,可使用的房屋為34間,計600平方米,有學生教室4個,圖書閱覽室兩間。

規模建制

王家胡同清真寺占地800多平方米,禮拜殿可同時容納300人禮拜。南北講堂為二層樓房,可使用的房屋為34間,計600平方米,有學生教室4個,圖書閱覽室兩間。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新建成的禮拜殿系阿拉伯式建築,圓頂猗立,堂皇壯觀。大殿內寬敞明淨,給人以寧靜清心之感。

建立學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由於日寇侵華以及抗戰的緣故,使得伊斯蘭教人才極度匱乏,各地穆斯林有識之士積極志力於培養優秀教職人員的艱巨事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辦學熱潮。民國31年(1942年),郭清心阿訇從甘肅、青海學成歸來,接受了王家胡同清真寺的聘請,開始擔任王家胡同清真寺教長,以代替其父當時已經名震豫東的郭景福老阿訇。郭清心阿訇與其堂兄郭清魁,以及著名阿訇孫國才、鄭國光一齊以清真寺為學校,建立起河南阿文專修學校(以下簡稱“河南阿專”)。
清真寺的郭清心阿訇首先聯絡長他4歲、為人寬厚、擅長講經的堂兄郭清魁一同籌建河南阿專。當時河南阿專聘請王靜齋阿訇擔任學校的名譽校長,王阿訇學識淵博,漢譯《古蘭》為世所重。學校校長是劉志三阿訇,系郭清心的岳父。學校董事會由幾十名政界、商界、教界的穆斯林社會賢達組成,董事長為狄彥臣,其實校長、董事均系掛名,不負實責。教師主要有郭清魁、郭清心、鄭國光、孫國才等人,鄭國光是郭清心的妹夫,孫國才後來也是王家胡同寺的阿訇,當時由於建設河南阿專的需要,郭清心阿訇辭去了阿訇職務,由孫國才阿訇繼任。
1946年5月,河南阿專正式開始招生,學校的辦學宗旨是“蘇生回教文化,造就中阿兼通師資”,生源主要來自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河南的學生主要來自太康、淮陽、睢縣、民權、封丘,以及開封本地。山東的學生主要來自於定陶、青島。學生們除來自於河南、山東兩地之外,還有來自於東南地區的,如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當時學生人數總計116人(統計可能尚有脫漏)。當時,清真寺門口懸掛“河南阿文專修學校”、“河南阿文專修學校董事會”二塊校牌。學生佩戴學生證、校徽。校徽呈倒三角形,墨綠色,上印中阿文“河南阿專”。當時開封為國統區,為避免學生遭丁役之患,校門口還懸掛有“國防部布告”,明文規定清真寺禁止駐兵、騷擾。學生們被編入第12保2甲22戶。
學生來自西面八方,兼有農民、小商販及在校學生,年齡在13-30歲之間,均是男生。學生們基本上是自費,公費生僅有安徽籍撒平廉、仝茂森兩名學生。學生們每人每年要交600斤小麥作為學費,但由於大多數學生很貧困,因此往往是不交或少交麥子。百餘名學生住在清真寺內水房屋樓上的宿舍里,每間二炕。冬天,學生就寢後簡直無插足之地;夏天,大多兩人一席,首枕土塊,露宿殿前月台。一伙食是一天兩餐:一頓麵條,一頓饅頭。伙房在大殿北側,吳中權、劉西芳兩人負責起火做飯。六個飯桌,每個飯桌放兩盆菜,沒有凳子,學生們大多站著或蹲著吃飯,師生同吃大鍋飯,不開小灶。
王家胡同寺除提供校址,還將八畝地的菜園子用來種植蔬菜,供學生食用,當時辦學條件極差,環境惡劣,百餘名學生的衣食住行,全仗社頭和熱心教門的鄉老們操辦,他們就是不掛名的學校員工。開封的海躍德負擔5個哈里發的供養,並和兩位開新華樓、匯芳泉澡堂的鄭姓哈志共同擔負起學校用煤。
學校辦學的經費主要有兩個籌措渠道:一是靠本地清真寺和穆斯林的錢物支持,二是靠外出募捐。學校募捐主要由郭清心負責,募捐地點主要在華東沿海城市和東北地區。兩次大的募捐活動分別是郭清心和王靜齋老阿訇到東北瀋陽、劉志三阿訇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積極籌措的。
河南阿專設定的課程主要有:初級阿拉伯文、《古蘭經》誦讀、“亥提”(《古蘭經》選集)、“歲里夫”(詞法)、“拜亞尼”(修辭學)、“偉嘎業”(教法學)、“客倆目”(認主學)、漢語和英語。學校根據學生的程度不同,分別將學生編入低、中、高級班,低年級學課程的一、二、三部分,高年級學四、五部分,中年級介於兩者之間。學校按照西北經堂教育模式授課,每天晨禮畢上第一堂課,約兩個多小時;晌禮後進行第二次講授,約1個多小時,謂之“接經”。白天其他時間,學生各自背誦溫習。宵禮後,學生向老師轉敘白天的上課內容,謂之“回經”。郭清魁教低、中年級,郭清心教高年級,孫國才教阿語,鄭國光教教法。他們之間其實並沒有嚴格的分工,可互相替代。漢語、英語為自選修課。山東定陶郭海涵老師任漢語老師,英語教師是聘請當時國立河南大學的郭海騰老師擔任。漢語、英語一般為高年級學生所學。學校缺桌少凳,學生往往捧著經本,盤坐在禮拜殿上大課。學生多、老師少,除上課外,亦採取高年級教低年級,進步者幫後進者的方法。學校每兩個月考試一次,成績優秀者,張榜公布,發給獎品。對“回經”不好、考試成績差或違犯教規校規者,除了批評教育之外,有時還要體罰,如打手心、頂板凳等。每天的五時拜,每周五的主麻聚禮,非重病、外出等特殊情況,不得缺席。“萊麥丹月”必須封齋。禮拜封齋是穆斯林必修功課,對學生來說,更須身體力行,不能馬虎。教師們均不拿薪水,全是義務。途經開封王家胡同清真寺的阿訇、學者,也常被邀請,前來客串授課講經,如著名的龐士謙阿訇,就曾應邀來校授課。
王家胡同清真寺武術人才輩出,老社頭狄彥臣、狄良臣兄弟倆曾在清真寺東面設立武場,以強身健體,廣交朋友為目的。而在清真寺西面燒雞胡同內有丁全福、丁全義兄弟設立的武場,丁氏兄弟也經常來王家胡同清真寺禮拜,當時民國政府曾授予丁全福“武術大力士”的稱號,當時就是名震中原的人物。一次,狄彥臣和狄良臣兄弟曾與丁氏兄弟比武,並一舉獲勝,讓丁氏兄弟輸得心服口服,狄氏兄弟的武術遂揚名豫東。河南阿專的很多學生在課餘時間跟老社頭狄彥臣、狄良臣習拳練武,因而阿專出來的學生,大多會打幾趟拳,踢幾趟腿,舞槍弄棒。
從1946年6月開學到1948年9月,阿專在開封辦了兩年又三個月。時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解放軍逐步由北向南推進,中原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於是,河南的各類學校為逃避戰火而紛紛南遷,河南阿專也不例外。最初,河南阿專先轉移至浙江嘉興,後因郭清心阿訇擔任太康東寺教長、郭清魁阿訇擔任太康北寺教長的緣故,河南阿專曾一度轉移至河南太康,但河南阿專最終還是移至浙江嘉興。在浙江嘉興,廣大回民同胞多是河南人,對阿專印象較深,並且浙江嘉興毗鄰上海,經濟條件較好,有住房,能安置學生。郭清心、郭清魁帶領80多名學生,先後分三批抵達嘉興,其餘的學生或提前畢業,或因家庭羈絆,不能隨校南下。
河南阿專在嘉興維持一年又兩個月,除了嘉興清真寺阿訇、社頭、鄉老們大力支持之外,上海穆斯林也伸出援手、鼎力相助,劉召力、沙惠恩、馬人斌等多次為阿專募捐出力。在浙江嘉興,學生們的狀況進一步惡化,在上海散發的募捐書中稱:河南阿專的學生正在“嗷嗷待哺”,日子之艱難可見一斑。到後期,社會環境已不許外出募捐,學校經濟來源枯竭,迫不得已,學校給學生們發放了路費,分批遣返學生。不少學生對學校、對老師情深意長,依依不捨,不願離去。之前回去的學生有的回家住幾天,又折回嘉興,希望學校形勢好轉,再進行學習。1949年12月,河南阿文專修學校經過風風雨雨三個多春秋,最終在浙江嘉興解散。
河南阿專的創辦,在河南、山東、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有一定影響,當時就“名盛一時”。廣大穆斯林十分支持,各地保送的學生應接不暇。三年多的學習,給學生們打下了良好的宗教根基。河南阿專以後擔任清真寺阿訇、教長的有孫寶琳、錢培德、韓道真、王西超、李金嶺、李保雲、丁存志、白廉、賽敏賢、劉關連、孫良仁、穆士林、方國安、白永亮、張振興、郭寶真、楊希舜、郭海民、姚文忠、李金凱、沙義良、郭寶信、王寶舟、戴清平、馬西銀等等。河南阿專還向北京中國伊斯蘭協會經學院輸送了兩名學生,他們是沙義良和郭寶信。
隨著河南阿專的南遷,以及1954年河南省省會遷至鄭州的影響,開封王家胡同清真寺也由原先的興盛,轉而為低迷發展。當時眾多世代在清真寺周圍居住的教民,開始遷往西安和鄭州,這時在清真寺內常行教門的人屈指可數。河南阿專南遷之後,任王家胡同清真寺教長的是張文祥阿訇。
清真寺一直秉承“積極辦學,培養教門人才”的宗旨,在清真寺重建落成之後,“恢復阿文學校、再次辦學培養人才”的構想被提上議事日程。恢復阿校的籌組工作於1995年展開,清真寺內組成了籌建小組,首次參預籌建的成員有:白三哈志、白瑞祥、劉樹同、馬玉明、杜松民、杜老黑、郭寶信、蓋俊生、劉志明、周士祿、賽敏賢、賽英賢、鄭國光、楊樹林、尚友、蓋志強、劉志亮等。1996年,清真寺要恢復阿文學校的請求得到了順河回族區的批准,並於當年開始招生。王家胡同清真寺遠赴西安、西寧招聘老師、招收學生。最終得到西寧東關大寺的支持,最終選中了年輕有為的韓國信阿訇作為王家胡同清真寺(恢復)阿文學校的老師,韓老師誦讀《古蘭》是出了名的,得到了著名的黃萬鈞阿訇和潘家修阿訇的一致好評。當時四川綿陽的穆勇勝阿訇作為王家胡同清真寺的教長也擔任阿校的教師,焦作圪壋店阿文學校派來蘇祥增老師作為阿語老師,本地的郭寶信阿訇、郭寶光,劉世同、馬玉明、金輝等擔任恢復阿校的老師。
恢復阿校最初打算先辦一期,學制三年,主要給學生們開設《古蘭經》誦讀與講解、聖訓、教法、阿拉伯史地、伊斯蘭教史、回族史、現代阿拉伯語、漢語,以及英語、武術等課程。學生主要是由焦作圪壋店阿校送來的,近30人,並且有男生也有女生。學生們早上晨禮過後基本上不休息,馬上投入到早操、早讀之中,早讀兩節課一直上到早上7:40,吃早飯的時間只有20分鐘,緊接著就是上午緊張的四節課,一直上到中午11:40,中午吃過午飯學生們又開始晌禮,下午從2:10開始上課,一連四節課,最後一節是在晡禮和昏禮之間。晚上宵禮之後學生們還要加上一個小時的晚自習,熄燈是在晚上10:30。可見學習之忙碌。
1998年,恢復阿校正在辦學興旺之時,由於多種原因主要教課老師突然離去,造成學生無法正常學習,清真寺也構想了諸多補救辦法,但都為時已晚。最終,王家胡同清真寺(恢復)阿文學校在持續辦學近兩年之後停辦。

寺內阿訇

王家胡同清真寺建立之初阿訇系李文學,現任阿訇海軍偉(2009年)。

地理交通

王家胡同清真寺位於七朝古都開封,地處順河回族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