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33年底,
紅四方面軍為反對軍閥
劉湘的“六路圍攻”,將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由
民勝鎮鸚歌嘴遷於沙溪鎮王坪村。總醫院擔任收治前後方傷病員的任務,最多時高達數千人餘人。由於當時條件艱苦,環境惡劣,成千上萬的紅軍傷病員因傷勢過重,且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在醫院不幸光榮犧牲。
1934年7月,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
張琴秋主持修建了“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始建)
1934年,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始建,原名王坪紅軍烈士墓,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是全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這裡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其中無名烈士17225位,犧牲在通江有姓名的外省籍貫紅軍烈士218人。
1985年:擴建為王坪烈士陵園;
1989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烈士紀念性建築物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納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更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2011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對陵園進行改建和擴建,將原來的35畝陵園核心區擴展到350畝,把分散在
通江縣50處的17225名烈士散葬遺骨遷移至烈士陵園,整個陵園安葬英烈達到25048名;
2012年5月9日: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正式開園。
2017年,《2017年四川省紅色旅遊“飲水思源”行動方案》將陵園納入國家AAAAA級景區創建。
2019年10月,時任省委書記
彭清華在巴中調研時明確烈士陵園為川陝革命根據地核心區、紅軍烈士紀念地、黨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紅色旅遊目的地的定位。
2020年1月,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整體提升工程全面開工建設。
2020年10月,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正式對外開放。
陵園擴建
修繕工程從2011年10月開始,由原來的35畝陵園核心區擴展到350畝,將分散在全縣50餘處的17225名烈士散葬墓遷移至烈士陵園,並新建了中軸大道、散葬墓群、紀念館等。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修繕一新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由陵園、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舊址群、王坪新村三部分組成。擴建後陵園面積達到350畝。通江全境50處、11428座、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共埋葬25048名紅軍烈士,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自2012年5月9日修繕竣工開園以來,已有超過300萬人次前來緬懷先烈,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陵園開園
開園前夕
2012年04月26日,
巴中市2012年第5次黨政聯席會議召開,會議專題聽取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修繕竣工開園0籌備情況匯報;
2012年05月01日,演練組趕赴
王坪村,先後對車輛調度、交通秩序、安全保衛、沿線環境、景點線路安排及引導、解說等工作進行臨戰模擬演練;
2012年05月04日,
巴中市委書記李剛深入王坪,檢查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修繕竣工開園儀式籌備工作;
2012年05月06日,為確保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修繕竣工開園儀式能夠安全有序圓滿舉行,50多輛滿載著全縣各行各業代表的大巴車準點從縣城出發,駛往川陝革命地紅軍烈士陵園。
正式開園
2012年05月09日,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正式開園,兩萬五千餘名紅軍烈士在此“重逢”。
2020年10月16日,經近10個月的施工建設,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整體提升工程全面完成,正式開放。
緬懷先烈
上千人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公祭紅軍烈士
2014年9月29日,
烈士紀念日前夕,
通江縣黨政機關幹部、學校師生、部隊官兵、社會各界民眾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1200餘人聚集在位於沙溪鎮王坪村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舉行公祭烈士活動,傾訴哀思、表達信念,告慰烈士在天之靈。
“子孫後代都不能忘恩” 祖孫三代義務守護烈士墓八十餘載
在紅軍烈士陵園碑林里,有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雖然腿腳不便,卻仍要爬上高高的台階,掃墓、除草、擦拭墓碑。這位老人名叫王建剛,今年69歲(2021年),是王坪村村民,他們一家祖孫三代義務守護著這片陵園已經80多年。
今日頭條宣布發起“尋找革命烈士後人”項目
2018年6月27日,今日頭條宣布發起“尋找革命烈士後人”項目,依託自身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優勢,通過“頭條尋人”公益項目,尋訪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革命烈士後人。
通過現有資料梳理,整理出未找到家人的、有明確籍貫的外省革命烈士201人,其中有單體墓碑的營團級以上職務的紅軍烈士100人,葬在集體墓的紅軍戰士101人,並將對其家鄉進行精準地理彈窗,尋找先烈後人。
四川省隆重舉行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彭清華吳社洲尹力柯尊平鄧小剛姜平等出席
2020年9月30日,四川省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在巴中市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隆重舉行。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彭清華,西部戰區政委
吳社洲,省委副書記、省長
尹力,省政協主席
柯尊平,省委副書記
鄧小剛,西部戰區副政委兼戰區空軍政委
姜平等,與各界民眾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深切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激勵全省上下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巴中市隆重舉行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
2023年9月30日,是第十個國家
烈士紀念日。上午,巴中市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在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隆重舉行。市委書記何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李映,市政協主席
侯中文等市領導與各界民眾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深切緬懷先烈豐功偉績,傳承革命精神,激勵全市上下為巴中現代化建設新篇章貢獻更多力量。
主要景點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為仿川東北民居建築風格,建於2011年8月,占地面積40000餘平方米,是重要的紅軍文化傳播基地和廉政教育平台。館內用8個展廳按照“輝煌征程、戰地血花、忠魂千秋、豐碑永存、將星璀璨”5個單元進行陳列,表達了《英烈忠魂》主題;按照“紅色序章—紅色戰地—紅軍豐碑—紅色追憶—紅色永續”紅軍文化脈線,展示“川陝蘇區首府、悲壯紅色通江”宣傳主題,再現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將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的歷史貢獻。
川陝蘇區紀念館(原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館)2019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陵園整體提升要求,於2021年進行了提升。紀念館展陳主題為“紅旗漫捲大巴山”。重點以
川陝蘇區的創建、發展和革命鬥爭為主線,綜合運用圖片、文字、視頻、實物、模型、繪畫、場景、互動體驗、AR等多種表現形式,生動再現了川陝蘇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展陳由序廳和“革命火種 點亮巴山”“赤化川陝 建立蘇區”“鏖戰巴山 破敵圍攻”“參軍支前 無私奉獻”“紅色基因 代代相傳”及尾篇《初心永恆》7個部分組成。
“鐵血丹心”廣場
在陵園入口處,是面積1萬平方米的“鐵血丹心”廣場,廣場上屹立著一座由
成都軍區援建的名為“鐵血丹心”的石刻雕塑。雕塑表現了紅軍當年投身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壯舉和人民民眾積極投身革命事業的滿腔熱情。
千秋大道
千秋大道是陵園貫穿迎賓廣場、陵園集墓區、無名烈士紀念園的中軸線的一部分,寓意紅軍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全長425米,共9個紀念平台, 341步青石板梯步,與紅四方面軍總醫院1934年1月遷入王坪村的時間契合。梯步最寬處35米,最窄處12米,寓意紅軍1935年12月撤離川陝蘇區北上,當年12月入川相對應。
烈士陵園牌坊
沿著千秋大道拾級而上,盡頭聳立著氣勢雄偉壯觀的烈士陵園牌坊。牌坊高12.5米,寬25米,6柱5門,由純真草白玉雕琢而成,重達800餘噸。進入牌坊大門,就是占地面積35畝的陵園核心區,園內原建有英勇烈士紀念碑1座、紅軍烈士集墓1座、師團職烈士墓40座。
英勇烈士紀念碑
紀念碑是由時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
張琴秋親自設計並題寫碑文,墓碑正中豎刻“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左右兩側為對聯,上聯:為工農而犧牲,下聯:是革命的先驅,橫批:萬世光榮,墓碑正上方鐫刻有鐮刀斧頭的組合圖案,其方向朝下,寓意“默哀低垂,全黨同悲” 。墓碑左右兩側是兩門用石頭雕鑿的石炮,寓意紅軍將士永遠進擊,永不休止的鋼鐵意志。
烈士集墓
在川陝蘇區,由於戰事激烈,成百上千的傷病員被送往總醫院救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因缺醫少藥嚴重,不少傷病員醫治無效光榮犧牲。最開始犧牲的戰士還能一人一棺,樹立墓碑,後來棺木不夠用,老百姓就主動捐出自己家的樓板做成木匣子安葬烈士,後來木匣子不夠用了就用竹蓆裹埋,最後連竹蓆都不夠用了就只能挖大坑集中掩埋,紅軍烈士集墓中安葬有7800多名紅軍英烈。
無名烈士紀念園
整個園區占地150畝、呈扇形分布,依山就勢建成。2012年2月3日,將散葬在通江縣23個鄉鎮50處烈士墓區中的17225名烈士遷葬於此。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紀念牆
旅遊指南
“紅色記憶”紅軍文化體驗二日游
所獲榮譽
2021年8月,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管理局被命名為“第20屆全國青年文明號“。
2021年10月,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講解團隊榮獲“全國婦聯巾幗志願示範宣講隊”稱號。
2023年10月19日,入選“四川省職工思想教育基地”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