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紅色遺址

南城紅色遺址

南城紅色遺址,位於南城縣的紅色遺址,如黃獅渡大捷紀念碑、半山亭革命紀念地、危家祠堂毛澤東舊居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城紅色遺址
  • 實質:紅色遺址
  • 所屬:南城
  • 舉例:黃獅渡大捷紀念碑
南城紅色遺址
1、黃獅渡大捷紀念碑:
位於南城縣(原屬金溪)沙洲鎮黃獅村,建於1964年7月。“黃獅渡大捷”是紅一方面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之金溪戰役中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南城人民為了紀念這一大捷,在黃獅建有紀念碑一座,上鐫有毛澤東同志的名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2、半山亭革命紀念地、危家祠堂毛澤東舊居:
位於建昌鎮麻姑山村。半山亭始建於宋代,古時供上下之人歇息避雨之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率領紅軍主力轉戰南城,取得了“南城戰役”和黃獅渡、長源廟等戰鬥的重大勝利。據史料記載,1932年8月22日,毛澤東率紅一軍團部分官兵從宜黃越過芙蓉山來到南城,途經麻姑山半山亭處,時值正午,曾歇息用餐於此。他觀察了周邊的地形,果斷地作出了不攻打縣城的決定。然後匆匆下山,在危家祠堂住了一晚。危家祠堂現在仍保存完好。毛澤東曾經歇息過的半山亭(又名垂玉亭)現已修葺一新。
3、渭水橋阻擊戰-南城戰役舊址:
渭水橋位於徐家鄉潭市橋偏東二公里。1932年紅軍在此阻擊國民黨馳援金溪許克祥部。是役《周恩來選集》中稱之為“南城戰役”。渭水橋阻擊戰,紅軍取得殲敵千餘名,繳獲步槍千餘支,機槍十餘挺的重大戰果。
4、長源廟阻擊戰舊址:
位於南城縣沙洲鎮境內。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間,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指揮的紅一方面軍在南城接連進行了渭水橋、黃獅渡、長源廟三次戰鬥。1933年1月,紅5軍團在黃獅渡左側的長源廟吸引和箝制3倍於己之敵,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在已勝利完成箝制任務,戰鬥即將結束之際,1月8日,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參謀長趙博生趙博生在指揮戰鬥時不幸右額中彈,壯烈犧牲。目前此戰鬥遺址已掛牌,成為南城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5、中共金南特區、金南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於沙洲鎮水口村。1932年11月至1933年1月間,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指揮的紅一方面軍在南城接連取得渭水橋、黃獅渡、長源廟三次戰鬥的勝利,為金南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1933年2月初,贛東北蘇區領導人邵式平率領紅軍再次攻占資溪,並隨之派人來到南城與金溪的邊境地區開闢根據地。不久,中共金南區委成立,隸屬中共資溪縣委領導。2月12月,邵式平到南城、金溪、資溪三縣邊境地區視察工作,並在歐溪橋召開蘇區工作會議,提出在金(溪)、南(城)、資(溪)三縣邊境地區建立金南特區。3月1日,中共金南特區成立,區委機關設在水口村。
6、閩贛省建東縣縣委、建東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位於龍湖鎮王坪村。1932年10月,紅一方面軍攻克黎川,隨之建立了建(寧)黎(川)泰(寧)根據地。為了打通中央蘇區與贛東北蘇區的聯繫,1933年初,建(寧)、黎(川)蘇區黨組織派賀來龍、賀洪標等人到南城硝石一帶發動民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鬥爭。4月,建立了中共硝石區委,由賀來龍、賀洪標、賴保秀先後任區委書記。10月下旬,硝石區委在龍湖王坪召開代表大會,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邵式平在會上宣布了省委關於建立中共建東縣委的決定。
7、南城縣革命烈士陵園:
1958年建成,巍巍莊重的烈士紀念碑聳立在公園中央,周圍松柏參天。
南城紅色遺址背景詳介: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
1932年12月,國民黨在結束了對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圍剿”後,調集了近40的萬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向紅一方面軍和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軍為奪取反“圍剿”勝利,於次年1月發動了建(寧)黎(川)泰(寧)戰役。此後,敵人在撫河流域集結重兵。為粉碎敵人兩面夾擊紅一方面軍的計畫,紅軍又發動了金溪戰役,取得了黃獅渡和滸灣戰鬥的勝利。1933年1月末,蔣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以陳誠的中路軍為主攻部隊,尋找紅軍主力作戰。這時,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下的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瑞金,並累電紅一方面軍總部攻占敵重兵駐防的南豐、南城,並拒絕周恩來、朱德陳述不能打南豐、南城的正確意見。2月9日,紅一方面軍按中央指令從黎川向南豐推進。12日,向南豐城發起總攻,在紅軍強攻南豐不利的情況下,周恩來、朱德當機立斷,改強攻為佯攻,將主力撤出戰鬥,秘密西移至東韶、洛口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殲敵。26日,敵52、59師分兩路從樂安向廣昌進發,兩路中間隔著摩羅嶂大山。紅軍以紅1、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以紅5軍團、紅12、22軍和獨立5師為右翼隊,在黃陂進行了大兵團伏擊戰,殲敵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俘敵師長李明(後重傷斃命)、陳時驥。此後,紅軍主力轉移到宜黃南部集結。敵軍由左、中、右三路改為前後兩梯隊。3月20日,敵後縱隊的11師進至宜黃草台岡,9師尚在東陂,兩師之間隔著雷公嵊大山。紅軍主力又在草台岡大兵團伏擊敵11師,全殲該師。兩役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第四次反“圍剿”中殲滅的國民黨軍均系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好,戰鬥力較強。蔣介石和陳誠非常傷心,也非常惱怒。戰後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唯此次損失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則於手諭後尾寫道:“誠雖不敏,獨生為羞!”

第四次反“圍剿”前期戰役戰鬥
渭水橋阻擊戰--南城戰役
渭水橋位於徐家鄉潭市橋偏東二公里。1932年紅軍在此阻擊國民黨馳援金溪許克祥部。是役《周恩來選集》中稱之為“南城戰役”。
1932年10月底,紅一方面軍於東征途中突然由閩回師,11月2日再度占領黎川,17日克資溪,19日攻克敵之軍事要地金溪。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重占金溪、資溪,急令駐滸灣孫連仲之27師(五團兵力)和駐南城許克祥之24師,從西、南兩路夾攻金溪;並令駐南豐李雲傑之23師赴南城增援。紅軍取迎戰姿勢,令紅一軍團之三、四兩軍及第22軍阻擊西面之敵孫連仲部;令紅三、五軍團阻擊南面之敵許克祥部。
紅三、五軍團21日由金溪開至南城圳上一帶,迅速占領了馬鞍山,誓發山高地,鉗制住金南公路沿線之敵。隨即,敵滸師趕至,發現前面有紅軍阻擊,倉徨搶占了游家、單家、鄭家一帶低丘陵與紅軍對峙。激戰很快開始,紅軍以數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和憑藉有利的地形,居高臨下向敵軍猛烈攻擊,於22日將許師擊潰。此時,敵李雲傑23師的一個旅趕來增援,紅軍一部迅速向敵後迂迴包抄;增援敵軍發現後路被截斷,驚慌失措,失去指揮,紛紛抱頭向南城方向逃竄。同時,西路正與紅軍激戰的孫連仲部獲知南面許師失敗,遂星夜逃回撫州。
渭水橋阻擊戰,紅軍取得殲敵千餘名,繳獲步槍千餘支,機槍十餘挺的重大戰果。

黃獅渡、金溪戰役:
1932年12月30日,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下達對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的作戰計畫。陸續調集了40多個師、計40萬人的兵力,決定分左、中、右3路發動進攻,以顧祝同為總司令,陳誠為前敵總指揮。陳誠指揮的蔣介石的嫡系12個師約16萬人為中路,執行主攻任務;蔡廷鍇指揮的第19路軍6個師又1個旅為左路軍,余漢謀指揮的廣東部隊為右路軍,分別擔任福建和贛南、粵北地區的“清剿”,並策應中路軍的行動;第23師為總預備隊;還有4個師又2個旅分布在南城、南豐、樂安、崇仁、永豐等地擔任守備。1933年1月1日,國民黨駐撫州的前敵總指揮陳誠,按照蔣介石關於先期“清剿”金溪附近的紅軍,鞏固臨川,繼以主力向贛南推進的計畫,令第2縱隊總指揮吳奇偉調第14師周至柔部、第27師孫連仲部(上次被殲後重建)、第90師吳奇偉部集結臨川待命。
針對敵軍的戰略部署,1932年12月31日,紅一方面軍總部發布《進攻黃獅渡、嵩市,占領金溪》的命令,命令紅一方面軍由黎川向北行動,尋機殲滅南城縣黃獅渡和資溪縣嵩市地區之敵,占領金溪,並吸引金溪西南兩面敵人決戰。指出這是破撫州地域之敵的圍攻線,破壞敵之部署,粉碎敵人大舉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關鍵。
1933年1月4日,紅一方面軍第3軍團和第22軍乘敵人調整之際,向南城以北之黃獅渡發起進攻。至5日,殲敵第5師周渾元第13旅大部,俘敵旅團長周士達以下1000餘人,敵殘部向南城潰逃。7日,國民黨第27師、第90師由滸灣向金溪進攻,第14師向黃獅渡進攻,並以一個師由南城向東北出擊,進行策應,企圖圍殲紅軍主力於金溪以西的滸灣地區。紅軍以第1、3軍團等部為右縱隊,第5軍團為左縱隊,分別迎擊敵人。至8日下午,將敵擊潰,殲敵2000餘人,繳獲武器彈藥無數。其中,孫連仲新組建的第27師又遭到了殲滅性的打擊。
紅軍傷亡也很大,寧都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第5軍團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趙博生在戰鬥中犧牲,時年36歲。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9月下旬,蔣介石以50萬兵力,採用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方針,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當時中共中央領導權掌握在一些不懂中國國情、卻得到共產國際信任的“左”傾教條主義者手中。他們採取“禦敵於國門之外”、“兩個拳頭打人”的策略,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於9月至11月,以東方軍進攻黎川,中央軍進攻南城、南豐等敵軍堅固據點,使紅軍遭到不應有的損失,被迫撤回。1934年1月下旬,蔣介石平息福建事變後,集中全力進攻中央蘇區,中共臨時中央和李德在防禦中實行保守主義的錯誤路線,針對敵人的六路進攻,實行“六路分兵”把守,把單純防禦的陣地戰當做法寶,結果被優勢敵軍各路擊破,節節敗退。到10月不得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大轉移。
第五次反“圍剿”前期戰役戰鬥
硝石戰役:
硝石位於黎川、南城之間,扼黎、南交通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33年10月8日,洵口遭遇戰後,“左”傾冒險主義者急於收復黎川,命令東方軍繼續攻打南城--黎川公路上的重鎮硝石。9日午後,與守硝石的敵24師接戰。硝石地形易守難攻,敵構有堅固工事,加之敵機配合轟炸,敵周渾元又率部從水口增援,企圖夾擊紅軍,紅軍連日數度猛攻不克,導致重大傷亡。彭德懷接連電陳反對繼續強攻硝石,得到復電後,紅軍才被動地撤出戰鬥。
1933年10月17日,國民黨軍繼續構築碉堡封鎖線,並以6個師又1個旅推進到潭頭市、資溪橋一帶,企圖首先完成黎川、硝石之間的碉堡封鎖線,吸引紅軍攻擊而將其殲滅。
在這種情況下,“左”傾冒險主義者仍命令紅軍插到敵軍堡壘地域間隙中去消滅敵人,並準備在資溪橋地區同敵軍決戰。10月22日,紅軍以紅5軍團為主力,以紅3、13、15師向資溪橋和潭頭市發起攻擊,並將紅3軍團部署在石峽、洵口地區。紅1軍團主力集結於湖坊地區,準備在國民黨軍被牽動時,對其實施猛烈突擊。戰鬥開始後,紅5軍團第3、13師的兩個團首先向天尊殿陣地猛攻,未能攻克。夜間復攻,也未攻下。23日,紅13師的兩個團繼續向天尊殿敵第5師師部猛烈攻擊,又未能取勝。24、25日,紅13師再次向羅盤嵊、天尊殿敵第5師攻克未遂。紅軍進攻歷時4天,既未能占領潭頭市和資溪橋,也未能牽動敵人,自身卻減員過半。26日,不得不放棄在資溪橋地區與敵決戰的計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