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宜黃蘇區是中央蘇區的一部分。1933年,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黃陂、東陂指揮過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並取得了戰役的偉大勝利。1936年12月,毛澤東在《論中國革命戰爭戰略》一文中指出這是一次大勝仗,朱德也曾在《黃陂東陂兩次戰役偉大勝利的經過與教訓》一文中指出:“黃陂、東陂均為宜黃縣蘇維埃及獨立團所占領,封鎖住了訊息,決戰區域內均無反動勢力為難紅軍,給了紅軍這些有利條件。”據中央革命檔案館、中央博物館有關宜黃蘇區的軍事戰鬥資料顯示:在宜黃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到處都有紅軍的足印。工農地方武裝配合紅軍作戰而光榮犧牲有姓名可查考者就有1000多名;被國民黨無辜殺害的縣、區、鄉幹部和地方武裝有2000多人;蘇區幹部、地方武裝共有3000多人,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轉移到湖南尋找到紅軍主力時,僅剩下300人,被命名為“宜樂連”,作為江西的革命種子。《百年恩來》劇目組曾到此拍攝,《中國工農紅軍》東路拍攝組曾直奔東陂、黃陂,全面真實地將當時工農紅軍英勇戰鬥的史實搬上螢屏。為了讓昔日紅軍風采重現於世,讓紅軍精神代代相傳,該縣還對集中力量對紅色旅遊景點的導遊進行專職培訓,使之成為接受愛國主義洗禮的搖籃,每年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等重大節日吸引遊客紛之沓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宜黃紅色遺址
- 地理位置:江西省東陂鎮黃柏嶺村徐氏宗祠
- 歷史事件:四次反圍剿指揮所等
- 歷史時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2、黃陂戰役戰場遺址:
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地域包括黃陂、霍源、大龍坪、蛟湖、拿山、大圓、安槎、塘圩及二都鄉的佛嶺、太源、新村與樂安縣的登仙橋、小龍坪等地帶。2006年7月,大型文獻紀錄片《中國工農紅軍》拍攝劇組曾來到宜黃的鳳岡、黃陂、東陂一帶鄉村開機拍攝。
1933年2月27日,國民黨政府軍第四次“圍剿”中央蘇區,朱德、周恩來利用黃陂山多林密的有利地形,指揮紅軍採取大兵團伏擊戰法進行反“圍剿”。在蛟湖、橋頭、霍源、西源與敵軍52師、59師進行激戰,擊潰敵軍,抓獲敵軍師長李明、陳時驥,取得“黃陂大捷”的偉大勝利。是役,俘敵師長2人,斃敵旅長4人,俘敵萬餘人,繳獲槍1.5萬餘支,子彈80萬發,炮40餘門,無線電台1部。蔣介石在黃陂戰役失敗後十分傷心,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惟此次挫失,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於手諭後寫道:“誠雖不敏,獨生為羞”。“黃陂大捷”已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黃陂戰役紀念亭現已被撫州市委、市政府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東陂戰役戰場遺址:
位於東陂鄉西南部的東陂、草鞋崗、黃柏嶺、層源、江背、河溪、三溪和新豐鄉候坊村,是第四次反“圍剿”的主戰場之一。至今,在東陂鎮黃柏嶺村民房牆上,還存有草鞋崗戰役中的56條紅軍標語。這些標語用白色石灰打底,毛筆書寫,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6、紅三軍團指揮部舊址:位於黃陂鎮拿山村內。
7、紅五軍團指揮部舊址:位於東陂候坊村內。
8、中共宜黃縣委機關舊址:位於東陂上街。1932年7月,中共宜黃縣委機關設在河東黃氏祠內,縣蘇維埃政府設在“化壇”內。
該縣是紅色蘇區,1926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宜黃潭坊建立了本縣第一個基層黨支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伯承、陳毅、羅榮桓、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宜黃留下了輝煌的足跡。1933年2月,蔣介石調集5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紅軍進行第四次“圍剿”,該縣是反“圍剿”的主戰區,先後在黃陂的蛟湖、霍源和東陂的黃柏嶺、草鞋岡消滅了國民黨52師、59師和11師,活捉敵師長李明、陳時驥,史稱“黃陂大捷”“東陂大捷”,從而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第四次“圍剿”。各次戰役中英勇犧牲的人數共達5000餘人,其中英名記錄在冊的有3280人。為紀念革命英烈,宜黃縣委、縣政府於1964年10月建成了這座革命烈士紀念碑。
此碑塔基長44米,寬24米,山下入口處建有長10.5米、高5米的鋼筋混凝土牌坊。進門鋪有寬4.2米的四層百級水泥石階通道,兩旁植有整齊的柏樹,盡頭處便是紀念碑。塔座正北碑文記敘了宜黃人民自1926年--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革命鬥爭史實,號召全縣人民繼承和發揚先烈的革命傳統。全文約720字,隸書陰刻。南面碑文為中國共產黨宜黃縣委員會所題“繼承革命先烈光榮傳統,發揚更大光榮!”東面為宜黃縣人民委員會所題“繼承先烈遺志,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到底!”西面為宜黃縣人民武裝部所題“堅決保衛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
1932年12月,國民黨在結束了對鄂豫皖、湘鄂西的第四次“圍剿”後,調集了近40的萬兵力,分左、中、右三路,採用“分進合擊”的戰術,向紅一方面軍和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四次“圍剿”。紅軍為奪取反“圍剿”勝利,於次年1月發動了建(寧)黎(川)泰(寧)戰役。此後,敵人在撫河流域集結重兵。為粉碎敵人兩面夾擊紅一方面軍的計畫,紅軍又發動了金溪戰役,取得了黃獅渡和滸灣戰鬥的勝利。1933年1月末,蔣介石到南昌重新部署對中央蘇區的“圍剿”,以陳誠的中路軍為主攻部隊,尋找紅軍主力作戰。這時,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下的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到瑞金,並累電紅一方面軍總部攻占敵重兵駐防的南豐、南城,並拒絕周恩來、朱德陳述不能打南豐、南城的正確意見。2月9日,紅一方面軍按中央指令從黎川向南豐推進。12日,向南豐城發起總攻,在紅軍強攻南豐不利的情況下,周恩來、朱德當機立斷,改強攻為佯攻,將主力撤出戰鬥,秘密西移至東韶、洛口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殲敵。26日,敵52、59師分兩路從樂安向廣昌進發,兩路中間隔著摩羅嶂大山。紅軍以紅1、3軍團和紅21軍為左翼隊,以紅5軍團、紅12、22軍和獨立5師為右翼隊,在黃陂進行了大兵團伏擊戰,殲敵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俘敵師長李明(後重傷斃命)、陳時驥。此後,紅軍主力轉移到宜黃南部集結。敵軍由左、中、右三路改為前後兩梯隊。3月20日,敵後縱隊的11師進至宜黃草台岡,9師尚在東陂,兩師之間隔著雷公嵊大山。紅軍主力又在草台岡大兵團伏擊敵11師,全殲該師。兩役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餘,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第四次反“圍剿”中殲滅的國民黨軍均系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裝備好,戰鬥力較強。蔣介石和陳誠非常傷心,也非常惱怒。戰後蔣介石在給陳誠的手諭中寫道:“唯此次損失慘淒異常,實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陳誠則於手諭後尾寫道:“誠雖不敏,獨生為羞!”
樂宜戰役: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前期的一次戰役。1932年8月8日,中革軍委下達樂安、宜黃戰役軍事訓令。15日,紅一方面軍總部令紅1軍團攻打樂安縣城,紅3軍團進至宜黃南部截擊援敵,紅5軍團為攻城預備隊。16日拂曉,紅1軍團分兩路包圍樂安縣城。6時總攻擊開始,守敵第27師高樹勛部緊閉城門待援,組織密集火力,封鎖通向城內的5條大道。中午,前線指揮部在丁家腦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重新部署兵力。17日拂曉,紅軍發起總攻,於上午9時從北門攻占樂安縣城,全殲敵27師1個旅。19時,紅1、3軍團會攻宜黃縣城,困守該城的敵27師約4個團被殲大部,殘部往撫州逃竄,紅軍追至龍骨渡地區將其大部殲滅。
黃陂戰役:1933年2月9日,紅軍強攻敵有重兵固守的南豐城不克,主動從南豐撤圍,以紅11軍佯裝主力回到黎川附近活動,迷惑敵人跟進,紅軍主力則秘密轉移到寧都東韶一帶隱蔽集結,待機殲敵。
紅軍鑒於敵第1縱隊與第2、3縱隊相距較遠,態勢孤立,且敵第52、59師由樂安向黃陂開進所必經的登仙橋以東地區山高林密,便於大兵團伏擊。遂決定在樂安谷崗、登仙橋以東,宜黃河口、黃陂以西地區,選擇有利地形,伏擊敵第52、59師。
2月22日,敵52、59師由樂安分兩路向黃陂前進,由於兩師之間有摩羅嶂大山相隔,聯絡協同較為困難,加之當時細雨濃霧,為紅軍在黃陂山地伏擊敵軍創造了有利條件。27日下午,戰鬥打響。紅1、3軍團和紅21軍在樂安登仙橋地區與敵第52師激戰至28日上午11時,全殲該師。紅5軍團和紅12、22軍在霍源一帶與敵第59師激戰一天,殲該師大部。
21日,紅一方面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東陂戰役。以一部兵力牽制敵第9師,並向新豐市方向警戒,阻止敵前縱隊回援;以主力圍殲敵第11師。拂曉,紅軍各部隊總攻開始,至13時,敵11師被殲,敵9師一部和敵59師殘部企圖增援11師,在雷公嵊以南也遭到紅軍沉重打擊。敵11師被殲後,中路軍其他縱隊也紛紛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