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祚(1386年前後在世),昌國縣(今舟山定海區)紫微鄉狹門村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征南將軍湯和經略海上,奏請太祖實行海禁,徙昌國境內46島居民入內地。國祚見鄉民被迫背井離鄉,決心上書展復翁州(唐舟山建縣時名翁山,又稱翁州或滃洲)。親友恐其招禍,加以勸阻,他解釋說:“翁州的興廢關係到海疆安定,海疆棄守,海上的盜賊就要騷擾沿海各地,內地的盜賊也容易流竄海上;若明利害,必能展復。”遂赴金陵(今南京),通過某王子(據傳該王子曾來普陀禮佛,海上遇風,得國祚搭救過)面見太祖,力陳翁州不可廢,創議辦土團與官兵同守,獲準不遷舟山島居民。回鄉傳太祖旨,已徙者紛紛遷回原籍。巡檢因未見部文,說國祚造謠,將其捆送金陵,太祖勉慰送歸。復準不徙縣城附近兩里四村居民,使8000多人得以不徙。民眾感佩,尊稱國祚為“復翁先生”,送“復翁堂”匾額懸王宅廳堂。遺址今存。
王國祚號培山先生,滄州市人,明朝萬曆甲戌科進士,生於明朝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乙未十二月初三未時,卒於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丙寅二月廿二日卯時。
王國祚曾任巡按山西監察御史、廣東道監察御史,曾受命巡視河東、解州、鹽池等地,督理鹽法。因其才學和政績,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曾經分別於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十二月初一和萬曆十一年(公元1584年)十月十六兩度下詔書表彰並冊封王國祚及其父王勉學、其母周氏、其妻施氏。萬曆十一年十月十六日詔書稱讚王國祚“性資忠慎、才識練明、振藻廷掄、蜚聲郡理。乃以治效簡擢內台。而能飭其準繩,貞其憲度,執法之司允克稱為”。
王國祚生前編著《三錄彙編》包括《理淮錄》1卷、《按鹺錄》1卷、《居滄錄》2卷。現有明代刻印本八冊存於北京國家圖書館。
王國祚及後人在滄州有一定的影響力。以“王御史”命名村名,正體現了這一點。
孟村回族自治縣孟村鎮王御史村。據《孟村回族自治縣志》(科學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載,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氏自山西遷此立莊,因此地舊有“滿旗地”之說,遂定村名志滿旗。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南滿旗為滄縣王御史的“官莊”,遂改村名為王御史莊。(原縣誌中確為“志滿旗”和“南滿旗”,疑有筆誤)另據王氏家譜記載,王國祚之弟王國胤及其後人曾在此世代居住,多代後乏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