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王和順,廣西省邕寧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曾參加
劉永福領導的抗法戰爭。中法停戰後,退役回鄉,後目睹清廷腐敗,投身會黨,蓄意反清,秘密組織革命隊伍,爭泄被捕,後越獄。
光緒二十五年(1899),聚眾發動武裝起義,迅速控制南寧屬廣大地區。數敗清軍,後與附近會黨武裝配合,轉戰於武鳴、隆安、扶綏、上思、馬山、都安、上林、賓陽、邕寧等地,使官軍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調集了7省幾十萬兵力,瘋狂反撲,實行剿撫兼施,各個擊破。由於寡不敵眾,王和順在堅持了六年多的鬥爭之後,被迫出走越南。
1905年在西貢加入
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被孫中山委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都督,指揮防城起義,轉戰欽、廉半月。
宣統三年(1911),廣州起義爆發,潛入廣東東江組織民軍萬人,稱惠軍統領,克復惠州,進駐廣州。為廣東民軍之首。
1912年初正準備北伐,被廣東代都督
陳炯明繳械,逃往香港。
1913年被
袁世凱聘為總統府軍事顧問。後對袁專權腐敗不滿,棄職南歸。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後,積極參加討袁活動。
1916年同徐勤組織廣東護國軍討袁,任副總司令,從東江起共攻打廣州,驅逐
龍濟光。
舊桂系督粵期間,避居香港。
1922年陳炯明叛變,銜命入廣西聯絡滇軍
楊希閔、桂軍
劉震寰,發動滇桂軍將領入粵討伐陳炯明,擁護孫中山從上海回廣州重開大元帥府。
1923年辭去軍職,隱居廣州,不問政事。
1934年於廣州病逝。
革命生涯
1900年,武鳴大旱,農田顆粒無收,人民流離失所。當時,清朝武鳴官府對人民非但不給予憐恤救濟,反而倍加盤剝。
這一年,王和順領導的三點會武裝力量,由邕寧四、五塘到武鳴隴圩(今邕寧區隴圩)。處在飢餓和死亡戰線上的武鳴壯、漢族人民,在王和順會黨的組織領導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鬥爭序幕便在武鳴揭開了。王和順到武鳴後,吸取三塘(今武鳴靈馬三民村)蘇貞松及武舉周治國(今武鳴寺圩周村人)“用妖術煽惑鄉村百姓拜會”,招致失敗的教訓,提出“官逼民反,殺官留民,劫富濟貧”的口號,把鬥爭矛頭直接指向貪官污吏、土豪劣紳。
當年,武鳴南鄉王特燕(原名王月秀,現武鳴雙橋鎮南村壇磨屯人),東鄉韋桂枝,北鄉楊特三、李三讓、韋冠廷等各聚眾幾十人成立農民起義軍,紛紛回響王和順的反清號召。1901年6月,武鳴農民起義軍李三讓部在雷揚團(今馬山縣揚圩、武鳴雷圩)殺死團長韋繼明,土霸李秀高父子。同年8月初,雷圩一帶由韋特睞、韋特國、韋桂枝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把李英村惡棍特琴和他的父親槍殺,並把特琴的頭顱插上香燭來祭蚩尤,和軍官對抗。1902年2月,南鄉農民起義軍攻入上江團(今武鳴上江鄉)的那慕村,燒死團長覃芝香。8月初,農民起義軍首領王特燕和宣化縣(今邕寧區)李祥等攻入林圩(今武鳴太平林圩),虜去團紳方樓高、蘇增信等人。武鳴各處鎮壓了一批罪大惡極的反動頭子,大長了農民的志氣後,王和順就在這個時候聯合各部義軍,先後在武鳴縣建立了一批農民義軍根據地。當時,武鳴現伊嶺、長安、甘圩、上江、林圩、等都屬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
王和順到武鳴近兩年中,領導農民起義軍奮起抗清,以及建立了根據地。為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王和順還採取了許多有效措施,號召廣大農民起來反抗清政府。
王和順一方面組織武鳴農民參加“拜會”(參加三點會),免除其丁賦,教育農民忠於會黨,並給農民軍輸送了一批年青力壯的兵源;一方面給有錢有勢的土紳、富翁“拜台”,根據其私有財產的多寡,各繳300—500串錢作“拜台“費。對此,均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
據武鳴伊嶺村老年村民講述:當年,王各順在武鳴農民起義軍根據地除採取以上措施外,另外還很注重發展那些思想覺悟高的紳士作為骨幹。當時,這些紳士骨幹被稱為“賴馬”(意為唯會長馬首是瞻),以管理會務。伊嶺農民起義軍根據地中,已卯科舉人蘇承志、庠生蘇克寬、蘇建學等都有是當地比較出名的“賴馬”,他們都有緊跟王和順。蘇承志才思敏捷,能言善辯,在“拜會“的誓詞里,他寫到:“三塘五井七丘田,三尺漢帛在面前,寶劍千般皆具備,紅燈五組顯千年。”誓詞揭示了義軍武裝力量的強大,並進一步描繪了現實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大團結的光輝燦爛的前景。蘇承志還告誡伊嶺鄉親父老:“大風吹拜重林樹,況爾孤松一二枝。”勸告鄉親們要識時務,不要猶豫不決而不參加“拜台“。蘇克寬學識淵博,王和順還請他到外鄉去教農民識字,講革命道理,以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使會黨威信日隆。
王和順在武鳴時,為了宣傳革命道理和發動民眾反清,逢圩日時常冒險在大庭廣眾發表反清演講,深受廣大農民的擁護。由於王和順所帶領的
農民起義軍軍紀律較嚴明,在其建立的根據地內,還出現了農民各安其生業的安定局面。王和順在武鳴時,其《訪冊》提出了較明確切中時弊的綱領,發動義軍團結在自已的周圍,建立比較鞏固的根據地,加上打仗勇敢、靈活指揮、主動出擊,故先後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1903年,王和順在武鳴的勢力不斷壯大後,清官總兵楊發貴、偕同右江鎮潘瀛洲率兵到武鳴圍剿王和順、王五肥等義軍首領。
同年3月,王和順、周三駐紮在武鳴鄧柳五冬、六冬一帶。清兵來圍剿時,王和順採取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方法,打死清兵100多人,傷幾十人,清兵軍官李行金也被打死。1904年3月初,王和順義軍王特燕部,駐紮在武鳴雙橋平洪村、楊李村帶地方。廣西提督丁槐聞訊,便率領官軍前來圍剿,他們原以為採取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便可一舉消滅這一帶的義軍。豈料,清兵被義軍打得狼狽不堪。1904年3月8日、9日,王和順駐紮在武鳴甘圩帶。廣西提督丁槐聞訊,又帶幾營兵來勢洶洶,前來圍剿王和順和義軍。王和順在甘圩一帶布下了伏兵,官兵剛進入甘圩地界,即受到義軍的痛擊,當場打死管帶黃朝英及其帶領的部份清軍。這一仗,王和順帶領義軍和清兵打了兩天兩面三刀夜,雙方均有傷亡,而清兵死傷猶重。後來,王和順採取攻郢救趙的辦法,派兵攻打武鳴縣城,此仗方得以解圍。隨後,王和順又率義軍,轉戰到扶綏、上思一帶,堅持反清鬥爭。
1905年,王和順又由邕寧到武鳴,與武鳴義軍首領黃五嫂及周特先餘部匯合,攻打高井寨。高井寨位於武鳴小明山脈中段,地當定羅土司與武鳴之間要衝,四面峻岭環繞,中間低平,只有一條羊腸小道,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險。寨司上,常駐有官軍以阻擊義軍。為了拔掉這顆釘子,王和順和黃五嫂等人,化裝成過路客商,出其不意,突入營寨,殺死寨司程憲章,清廷武鳴思恩府大為震驚。
王和順自率領會黨起義反清以來,先後轉戰武鳴南北各地,殺貪官,建立根據地,把幾支分散的起義軍團結在自已的周圍,在反“圍剿”中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
1904年以後,廣西會黨起義暫趨於低潮,王和順也在那年離開了武鳴。同年9月23日,清武鳴思恩府郡傅紀蓀用計派劣紳夏運開和團總李展提、黃品士等給他們做人質,誑騙義軍首領周三等進城封官晉爵。周三等信以為真,大模大樣地入府城,部眾在外。剎那間,內外官兵伏兵四起,起義軍束手就待殲。周三、王特燕、陸彩幫、韋冠廷等被斬首示眾三天。傅紀蓀還宣布:凡斬獲“匪徒”一名,交上首級的獎艮26元。於是,官軍大開殺戒,許多民眾無無辜被殺。這就是當時武鳴所謂的“周三之亂”、“特燕、彩幫之亂”。
當年,清政府對武鳴農民義軍進行血腥鎮壓後,王和順仍不屈不撓,在外仍很關心武鳴義軍的情況。清政府對王和順恨之入骨,罵其為“匪首”,懸獎艮一萬元以購其人頭,但終不可得。1905年,廣西會黨起義暫趨於低潮,清政府調集滇、黔、湘、粵、桂五省幾十萬大軍,對義軍進行瘋狂剿、撫兼施。當時,由於廣西會黨武裝才幾千人,加上歷史和階級的局限,各縣義軍陸續被鎮壓了下去。
1905年那年,王和順由於寡不敵眾,不得不退到了越南,避居西貢。同年冬天,孫中山先生由日本到越南西貢進行革命活動。在那裡,王和順加入孫中山先生組織的中國同盟會,又跟隨孫中山先生投身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成為孫中山先生軍事上不可多得的左右手。1911年黃花崗起義爆發後,再次回國,堅持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王和順赴廣東組建民軍,先後攻克惠州、廣州。1915年王和順組織護國軍聲討袁世凱復辟帝制。1922年,在梧州興兵討伐陳炯明。陳炯明倉皇逃往香港,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大元帥府。王和順功成身退,在廣州隱居,1934年王和順在廣州病逝,終年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