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辦事處所在地州城,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置溫富州。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州治於此而得名。民國時期,一直是縣府所在地。1950年1月1日,玉溪縣人民政府正式建立,州城設棋陽鎮,後與龍呤區合併為第一區。1952年設州城鎮,屬縣轄鎮。1954年州城鎮劃歸第一區管轄。1958年恢復州城鎮。同年7月撤鎮,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81年7月,恢復州城鎮。1984年2月,改稱州城辦事處。1988年1月,州城辦事處與城關區合併,稱州城鎮。1998年12月28日,撤銷州城鎮。1999年1月分別建立玉興路、玉帶路、鳳凰路3個街道辦事處。因辦事處地處玉興路街道而得名。轄棋陽路、人民路、新興路、東風路4個居委會,36個居民小組。
行政區劃
2003年5月城市社區建設後辦事處所轄居委會改建為棋陽、荷花池、新興、右所4個社區居委會,並新建1個小區型社區—北苑社區居委會,現辦事處轄5個社區居委會,84個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辦事處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海拔在1626.6~1839.4米之間,東西寬6.01公里,南北長1.76公里,總面積10.57平方公里。主要山河水壩有徐家山、李家山、五腦山;玉溪大河、東風大河;大紅坡水庫、幸福壩。境內屬中亞熱帶半濕潤冷冬高原季風氣候,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年平均氣溫15.8℃,年日照時數2256.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03.19毫米,無霜期296天,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是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風景名勝
聶耳公園 位於玉溪市中心,是為紀念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而興建的融文化、娛樂、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占地13公頃,1985年6月動工,1987年7月17日——聶耳逝世52周年紀念日落成並正式開放。園內分紀念區、休息區、公園管理區與花圃區。公園以蔥鬱的樹、絢麗的花、碧綠的草、明淨的水與現代園林建設為一體的藝術風貌,成為省級風景區。公園建築新穎別致,雕塑小品寓意深刻;知音湖畔,飛揚起優美動人的音樂旋律;“天使樂園”飄溢出歡樂幸福的歌聲;“紫藝苑”(芳草地)蔦歌燕舞;“春曉樓”明鏡照影,艷麗的嬌姿映照著春曉的旭輝;“風雨橋”、“石船塢”妙趣橫生,返樸歸真;“琴台泉”、“鶴月軒”巧奪天工,詩思如醉;“連理亭”、“踩波台”、“小葉舟”、“薈芳園”——處處曲徑通幽,凝成清雅深邃的含富意境;聶耳銅像、音樂魂浮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紀念館”造形簡潔、明快、內涵質樸。
荷花公園 位於玉溪市中心,距聶耳故居數十米,舊時為“護城河”,聶耳青少年時曾在這裡游泳。為了紀念聶耳,原縣級玉溪市人民政府在此修建了荷花池。1985年1月竣工。荷花公園總面積1790.6平方米,呈狹長形。荷花池長217米,寬44.92米,池水常清,周圍建築物倒映池中;池北岸上,四季花開鋪彩銹,柳絲垂釣拂香風;池西北面,建有觀魚樓,建築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池中部架有雙線拱橋一座,橋兩邊池中各建一座六角攢尖水上涼亭和若干個園形噴泉;入夜,五光十色的噴泉柱直衝雲天,又像幾朵秀麗的大蓮花怒放,光閃閃,水漣漣。荷花公園東面,有8180平方米的綠地及櫻花園,上面建有古式六角亭、自然石、魚塘、水池及彎曲小道等。每天從早到晚,前來晨練、休閒娛樂、唱花燈、跳健身舞的老年人絡繹不絕。
聶耳文化廣場 位於中心城區玉湖路以北、河濱路以東。2005年4月30日主體工程竣工。總占地面積1717.5畝,主要包括玉湖和文化休閒區、商業及聶耳音樂廣場區、運動功能區、生態休閒區。白天玉湖碧波蕩漾,岸邊生態景觀錯落有致。夜晚一池碧水變得流光溢彩,月光、湖光、燈光交相輝映,月影、樹影、人影相應成趣。聶耳音樂廣場的舞台設計理念取義於太陽、小提琴,由水體環繞,東西兩側設五線譜橋,分別以《義勇軍進行曲》和《走進新時代》的部分樂譜為鋪裝底圖,通過這些元素共同營造聶耳精神和音樂與日同輝。玉湖畔有一座聶耳山,它用挖掘玉湖的沙土填成,這一精巧的設計使得整個廣場山水相連,登上聶耳山,氣勢磅礴的聶耳廣場盡收眼底。
民風民俗
玉興路街道民族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0%,其餘回、彝、白、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占10%。漢族主要繼承和沿襲漢族的風俗習慣,傳統節日主要是“春節”、 “米線節”、“清明”、“端午”、“七月半接祖”、“中秋”,漢族村民主要信仰佛教。
傳統節日
米線節(迎土主):玉溪市漢族民間的傳統節日,始於清代,沿襲至今。原為新春迎神賽會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分村、分街道輪流迎祀土主,迎神當天即為該村節日,因節日期間必吃米線,必唱花燈,所以稱“米線節”。本處轄區在正月十六至二月初五期間過米線節,主要在沙頭村、馮家沖、小右所、右所、魏家山、中所、碓窩田7個村子。為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2006年我處舉辦了第一屆米線文化節,通過舉辦文化節進一步展示我處改革開放的豐功偉績,展示社區新變化,進一步豐富居民的文化活動,促進社區經濟發展。
傳統文化
玉溪花燈:玉溪花燈是玉溪的主要地方劇種,是明代軍民屯田,江南軍民移居玉溪後形成的。玉溪花燈以新燈馳名全滇,由一批花燈藝人對老燈徹底改造,推陳出新,創作出一大批新花燈劇目,把老燈由鄉間的團場歌舞推向舞台戲劇化,正式成為一個劇種,進而在全省推廣普及,以至玉溪花燈成為雲南花燈的代表。在 20世紀初年,玉溪經濟迅速發展,市民階層唱花燈日盛。玉溪花燈藝人從滇戲等其他劇種中吸取養分,改造花燈,花燈發生了三大變化:一是創作了一大批新燈劇本;二是花燈進省城昆明,形成專業性質賣票演出;三是出現一批知名的花燈藝人。這三大變化,標誌著新燈取代老燈的全面完成。
地圖信息
地址: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政府玉興街道辦事處(迎春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