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札叢:法律的斷章

獨角札叢:法律的斷章

《法律的斷章》分為五輯:第一輯為“閒庭法治”,這部分內容主要為作者在報刊上發表的法學隨筆,如《“我們”的法學從何處來》、《法學與醫學的和諧交響》、《港劇細節中的香港法治》等。第二輯為“緣法深思”,主要是作者基於自身的刑法學專業而對我國刑法制度和法律制度具體而微的思考,體現了一個刑法學者的專業素養和紮實的理論功底。如《修法後應公布完整的新法文本》、《刑法修正當心走進誤區》、《刑法修正的許可權之辨》等。第三輯為“佳作品茗”,作者除了品讀著作之外,還描繪了與所品著作的作者的交往經歷,讀來生動有趣。如《陳興良教授的學術軌跡》、《行走在理論與現實之間》、《放寬刑法的視界》等。第四輯為“問路法學”,這部分內容主要是作者身為法學院的一名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對法學教育的理解和感悟,其中有對“我國法學教育的未來”這樣的巨觀思考,也有對“刑法學教學方法之我見”“刑法學習的基本方法”等具體問題的探討。第五輯為“駐足情深”,這部分內容是作者對師長和母校的深情懷念,文章真誠質樸、感人至深,其中包括《母校的牽掛》、《他,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儲槐植先生給我一封親筆信》、《永遠的先生馬克昌》、《追憶馬克昌先生來福建的日子》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獨角札叢:法律的斷章
  • 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頁數:314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 作者:吳情樹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620345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法律的斷章》出自於新月派詩人卞之琳一首非常著名的詩《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法律本是一門枯燥的學問,但法律與詩歌的結合,讓《法律的斷章》有了美感和詩意。《法律的斷章》的大部分文章為作者近幾年在《南方周末》、《法制日報》、《檢察日報》、《人民法院報》等報刊上發表的文章的合集,其中收錄的部分文章系作者首次發表。
《法律的斷章》為“獨角札叢”系列推出的又一新作,北京大學法學院陳興良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教授分別為《法律的斷章》作序。陳興良教授在序言中寫道:“好的學者不僅應當具有詩人的氣質,而且應當具有文人的情懷。論文更多的是需要哲思,而隨筆則更多的是需要文心。從吳情樹的隨筆來看,還是可以感覺到他在知人論世當中,具有某種悲天憫人的筆觸。”劉仁文教授對《法律的斷章》評論道:“在我翻閱情樹的這本集子,裡面不少文章令我驚喜,有的頗具學術高度和問題意識,有的閃亮著思想的火花和文字的美麗,還有的讓我看到他追求美好人格的人生境界。”
獨角札叢:法律的斷章

作者簡介

吳情樹,1976年生於福建省安溪縣,華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福建天衡聯合(泉州)律師事務所律師。先後就讀於西北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分別獲得法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刑法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先後在《法學》、《政治與法律》、《中國刑事法雜誌》、《刑事法評論》、《刑法論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其中多篇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在《南方周末》、《檢察日報》、《人民法院報》、《法制日報》、《人民檢察》等報刊上發表法學隨筆近五十篇,在正義網法律部落格上開設有部落格“清源論法”。

圖書目錄

第一輯閒庭法治
“我們”的法學從何處來
法學與醫學的和諧交響
保持對法律的敬畏感
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
法治建設中的兩個“反對”
法律教條主義是實現法治的大礙
法治政府建設指標中的核心指數
法律應該給愛留出一片天空
警惕變通:規則是如何變形的
從影像中的刑事審判看刑事司法
從《律政俏佳人》看刑事法庭的布局
法官自由裁量權行使的三重製約
為“無盾立法”裝上鋒利的“牙齒”
搶救危急患者不需要簽字的法理
請善意對待侵權責任法
“韓德強打人事件”的法律透視
那溫潤的濠江剪影
從一離婚案庭審觀澳門法治
港劇細節中的香港法治
第二輯緣法深思
紀念罪刑法定原則傳人中國100年
修法後應公布完整的新法文本
刑法修正當心走進誤區
刑法修正的許可權之辨
實質解釋還是形式解釋
刑法契約化中的刑事法治
雅科布斯的刑法思想
“敵人刑法”能走多遠
許霆案:民主解釋法律的預演
司法解釋過度化的隱憂
法條競合適用原則的準確表述
刑法第6條中“本法”有多種含義
正反統一:構建犯罪論體系的主導思維
義務犯:詮釋犯罪的一個獨特視角
死刑雜談
量刑程式中有必要引進處斷刑的概念
特赦,我們準備好了嗎
“拐賣人口罪”應當恢復
綁架罪的停止形態與“情節較輕”之關係
非法經營罪司法適用數額標準應統一
利用影響力交易罪中,行賄行為能否人罪
刑事被害人的代理人中,“被害人”
應作何種解釋
第三輯佳作品茗
陳興良教授的學術軌跡
一部開創正當行為系統化研究的著作
犯罪構成與正當行為的一體化研究
回歸中國,重視中國
以關聯的視角看刑事正義
行走在理論與現實之間
放寬刑法的視界
斷案要汲取古代司法的智慧
環境侵權的救濟之路在何方
第四輯問路法學
我國法學教育的未來走向
刑法學教學方法之我見
刑法學習的基本方法
認真對待司法考試
司法考試改革應向何處去
如何講授外國刑法學
法學教育的點滴思考
第五輯駐足情深
母校的牽掛
他,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
儲槐植先生給我一封親筆信
永遠的先生馬克昌
追憶馬克昌先生來福建的日子
憶來華大任教的經歷
在法學院2012級在職法律碩士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後記

序言

序一
陳興良
吳情樹的學術隨筆集《法律的斷章》即將由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付梓出版,3月初作者來電囑我為其作序,我答應下來,未及動筆。3月10日到3月16日我到台灣政治大學參加了一個刑法研討會,從金門返回廈門,在廈門大學法學院辦一場講座。正好與在距離廈門不遠的泉州的華僑大學法學院任教的吳情樹見了面。雖然我與吳情樹見面不多,但我經常通過法律部落格獲知吳情樹的學術動態,也算是間接地了解吳情樹的個人情況。這次見面,又增加了一些感性認識。對作者的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吃了一個好雞蛋,一定要拜見那隻生蛋的老母雞。對於寫序來說,對作者的更多了解是更為必要的。
吳情樹的大作取名為“法律的斷章”,“斷章”一詞似乎容易引起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是斷章取義,而斷章取義被認為是一個貶義詞。其實,“斷章”是中性詞,其貶義出自“取義”。斷章是指一篇文章的一個段落、一首詩詞的一個聯句。著名詩人卞之琳寫過一首廣為流傳的詩,其題目就是《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在吳情樹的這本書中,斷章是指短文隨筆,以此區別於長篇論文。在當前我國學術界,逐漸興起一種文體:學術隨筆。本書大體上就是這種所謂的學術隨筆。錢锺書先生在《窗》一文中曾經幽默地說:“偏見可以說是思想的放假。”仿照這句話的句式,我們也可以說:“隨筆可以說是論文的放假。”在論文寫作之餘,信筆隨思地寫些隨筆,也可以說是一种放松之道。當然,學術隨筆也不是那么好寫的,除了文思之外還要有好的文筆。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有一顆文人之心。好的學者應該是詩人,具有詩人的氣質與稟賦,這是我在周少華所著的《刑法理性與規範技術——刑法功能的發生機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的序中所言。其實,好的學者不僅應當具有詩人的氣質,而且應當具有文人的情懷。論文更多的是需要哲思,而隨筆則更多的是需要文心。從吳情樹的隨筆來看,還是可以感覺到他在知人論世當中,具有某種悲天憫人的筆觸。
在《法律的斷章》一書中,有些篇章論及刑法以及更加開闊一些說是法治的內容,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因為是在報刊上發表的,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顧了普通讀者的知識面,因此讀起來並不覺得生澀。例如,在《從〈律政俏佳人〉看刑事法庭的布局》一文中,作者從一部美國電影的法庭布局出發,看出其中蘊含的無罪推定的思想,並由此對比中國的刑事法庭,讀出了其中蘊含的有罪推定的思想。這裡表現了作者的法律敏感性。對此,我也是頗有同感的。雖然我沒有看過《律政俏佳人》這部電影,但從美國其他電影也觀察到其刑事法庭的布置確實與我國存在根本差別。此外,《港劇細節中的香港法治》一文也從港劇中閱讀香港的法治精神,同樣具有啟迪意義。香港的法庭劇在我國內地十分流行,以至於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國公眾對於法庭審理的理想模型。我國某些影視作品在描寫我國法庭審理情形的時候,也不自覺地模仿了港劇的庭審形式。其實,法庭布置和庭審形式都是法治精神的特殊呈現,反映了一個特定司法區域的法治狀況。吳情樹的這些短文雖然是從影視作品談起,但對於理解法治精神是具有助益的。
在《法律的斷章》一書中,有些篇章還論及一些基本的法治理念,由此可以看出吳情樹對於法治的理解,這也是本書中具有思想性的一些內容,可謂開卷有益。例如,法律教條主義與法律虛無主義,就是本書多次涉及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刑法中,尤其是在實行罪刑法定主義的情況下,具有特殊的意義。法律教條主義與法律虛無主義都是我們所要反對的,對此並無異議。但是,何者是我們當前反對的重點,卻是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它涉及刑法的價值選擇。在《法律教條主義是實現法治的大礙》一文中,吳情樹將法律教條主義作為法治的大敵,由此而傾向於對刑法進行實質解釋,指出:“在解釋刑法條文的時候,不能局限於刑法規定的那些用語,而是要探究刑法規範的目的,尋找事物的本質,通過解釋的方式,將相同或者相類似的案件事實儘量囊括到刑法規範當中,最大限度地彌補刑法上的漏洞。”但在《實質解釋還是形式解釋》一文中,吳情樹又把法律虛無主義當做反對的重點,由此而傾向於對刑法進行形式解釋,指出:“與其讓司法可能會陷入法律虛無主義的危險,還不如堅持法律教條主義,嚴格恪守規則,這對於培育司法人員和國民的法治規則意識更有好處,這就要求強調形式解釋論,大力弘揚規則功利主義,提倡形式犯罪論和形式刑法觀。”以上論述之間似乎是存在矛盾的,不過,由於前文發表於《檢察日報》2008年11月12日,而後文發表於《檢察日報》2011年6月9日,因此,我更願意將這種觀點的前後不同,視為是思想的某種轉變。站在我的立場上,當然是十分歡迎吳情樹的這種思想轉變的。其實,每個人都存在這種學術觀點的轉變。只不過當把這些前後發表的短文編輯在一起的時候,這種觀點的轉變就會以一種更為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
在《法律的斷章》一書中,有些篇章論及某些人物,大多是學者,其中既有外國人也有中國人。本書兩篇文章論及德國著名刑法學家雅科布斯,對雅科布斯的刑法思想作了系統介紹,尤其是對雅科布斯敵人刑法的學術觀點作了評論。雅科布斯是一名思想特色極為鮮明的德國學者,其敵人刑法的思想在我國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然是反對者眾而贊同者寡。吳情樹以《“敵人刑法”能走多遠》為題目,也可以看出他對雅科布斯的敵人刑法理論是持一種懷疑態度的。儘管如此,吳情樹還是品味到雅科布斯教授敵人刑法理論中的合理核心:“為詮釋犯罪與刑罰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另外一種指導理念。比如為我國保留和適用死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也為我國死刑存在的正當性提供了某種解釋根據。”這一評論還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故意殺人罪的死刑適用中,司法解釋一再強調要區分因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等民間矛盾引發的故意殺人犯罪與發生在社會上的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其他故意殺人犯罪之間的界限,甚至提高到兩種不同性質的故意殺人罪的程度,這對於限制死刑適用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而這裡的死刑主要適用於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故意殺人犯罪,確實可以發現雅科布斯的敵人刑法的身影。
本書還提到了兩位中國學者:一位是吳情樹的恩師馬克昌教授,另一位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儲槐植教授。對於馬克昌教授,吳情樹滿懷情感。收入本書的大多是千字短文,唯獨懷念馬克昌教授的《永遠的先生馬克昌》一文長達萬言,是本書中篇幅最大的一篇文章。該文以飽蘸思念之情的筆觸,細緻地刻畫了吳情樹心目中與記憶中的馬克昌教授的生動形象,令人唏噓。吳情樹寫儲槐植教授的文章也令人感動,儲槐植教授在讀了吳情樹發表在報刊上的一篇文章以後,給素不相識的吳情樹寫來一封信,這當然是一封親筆信。可以想像,吳情樹接到這封信時的激動心情。吳情樹與儲槐植教授之間的筆墨往來,可以看做是一種學者之間的情感交往,而不僅僅是學術觀點的交流。雖然吳情樹與儲槐植教授之間年齡相差甚遠,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這也可以看做是我國年老一輩刑法學者與年青一代刑法學人之間思想傳遞的一段佳話,值得作為我們這一代刑法學人的集體記憶而珍藏。
更有意思的是,在《法律的斷章》一書中還論及我。《陳興良教授的學術軌跡》一文,是對我的學術思想的描述之作。因為說到我,所以可以援引“鞋合不合適,腳最知道”的邏輯,我本人是最有發言權的。對於我的學術軌跡,我自己在各種場合都作過一些描述,當然近些年來我所出版的著作可以看做是我的學術道路上的腳印。吳情樹對我的學術軌跡的描述也是較為切合我的實際狀況的,例如對我的多次學術轉向的概括也是我所認同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該文的結語中,吳情樹指出:“在未來的日子,陳興良教授的學術研究又會轉向何方呢?值得大家關注和期待。”這些話好像是一根鼓勵的鞭子,促使我在學術的道路上前行。我可做不到“馬不揚鞭自奮蹄”。
《法律的斷章》是吳情樹的“閒言碎語”,儘管可讀,但我還是更期待吳情樹的高頭講章早日問世。此是期許,彼時期盼。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