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工礦區

獨立工礦區

獨立工礦區是一種特殊的資源型城市類型,是因礦產資源開發而興起,以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具有類似城鎮的集聚效應,遠離中心城區,經濟社會功能相對獨立的工礦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立工礦區
  • 外文名:Du Li Gong Kuang Qu
定義,條件,歷史,形成原因,社會責任,文化,語言,人口,戶籍,居民生活,文化認同,地方關係,礦區現狀,

定義

獨立工礦區,是指長期以礦產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以礦工及家屬為居民主體,遠離市、縣主城區,經濟社會功能相對獨立的生產生活區,包括部分市轄區、開發區和問題突出的鄉鎮、街道等。

條件

獨立工礦區應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1. 設有原省屬以上國有大中型礦山企業;
  2. 資源開發歷史較長,歷史貢獻較大;
  3. 遠離市、縣主城區,經濟社會功能相對獨立;
  4. 礦工及家屬占城鎮常住人口比例在30%及以上;
  5. 資源型產業增加值占當地工業增加值比重或資源型產業從業人員占當地工業從業人員比重在10%以上;
  6. 轉型發展面臨突出困難、居民生活困苦。
陝西省銅川市王石凹礦關井後分流的職工陝西省銅川市王石凹礦關井後分流的職工

歷史

建國後,國家各種礦產資源極其緊張,導致國防工業和與民生緊密相關的輕工業處於“無米之炊”的狀況。為此,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黨和政府著手對舊中國的礦產資源開發加工業進行改造,為我國礦產資源行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蘇締結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後,國家大量使用蘇聯貸款,引入蘇聯設備與開採技術,大規模開展地質勘察,在此期間,發現了一批新的礦產資源賦存區域,並由此新建與擴建各類礦井,為我國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遼寧省海州露天礦閉坑後改造為礦山公園遼寧省海州露天礦閉坑後改造為礦山公園

形成原因

眾所周知,礦產資源因其形成條件,多賦存在我國人煙稀少、地廣人稀的地區,甚至深藏於廣袤的無人區中。據統計,內蒙古地區礦區大多遠離城鎮的草原等地域,黑龍江省礦區則有
位於山坡林區。如新疆可可托海獨立工礦區,地處富蘊縣東北部的荒原,距縣城52公里,海拔1200多米,面積45平方公里,高峰時人口達5萬,而附近只有少量牧民夏季牧場,沒有鄉村。又如甘肅礦區,地處戈壁荒灘,距離嘉峪關市110公里,海拔1450多米,面積1225平方公里,高峰時人口達4萬人。以上兩個例子均為有幾十年開採歷史的老礦區,而近年來,由於城鎮附近的礦產資源限制或禁止開採,新建礦區依然處於遠離人煙的荒郊野外,如青海木里煤田,距離天峻縣城152公里,平均海拔3950到4150米,附近為藏族同胞牧區。
甘肅省白銀礦區受污染的土地甘肅省白銀礦區受污染的土地

社會責任

山西省大同礦區棚戶區改造前後對比圖山西省大同礦區棚戶區改造前後對比圖
為了開發礦產資源,需建設礦井及配套提煉、洗選、粗加工工廠,並因此聚集相當數量的產業工人和工人家屬,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生活區。由於遠離當地人口聚居的縣城、鄉鎮,或者當地本就是遊牧地區人口稀少、甚至礦區處於無人區,因此客觀要求礦區主體企業不但承擔生產任務,而且必須為職工家屬解決就醫、求學、就業等問題,並承擔本應由地方政府承擔的城市規劃及各項福利功能。在計畫經濟時期,獨立工礦區的主體企業,被賦予較高的行政級別和較大的自主權利,它們自行規劃、設計、建設生活設施,建有自己的供水、供電、供氣及物業系統,承辦教育機構、醫療機構和消防市政等管理機構,負責企業的離退休人員管理,有自己的礦區鐵路專用線路,自己的油料供應系統,自己的司法系統,並自行設立保衛系統管理職工及家屬的戶籍並負責礦區治安。這被統稱為“企業辦社會”。改革開放後,這些工礦企業在新的歷史時期下不堪重負,因此,從1995年開始,中央政府要求企業剝離辦社會屬性,工礦企業逐步將學校、醫院等公益性機構移交地方統籌管理,並將司法、治安、社保等管理功能移交相應的政府機構。但因為一些企業得到的補貼非常微薄、一些企業地處偏遠地區,因此目前仍有部分企業承擔著社會保障職能。

文化

獨立工礦區遠離當地居民,生活完全圍繞企業生產,人口多數為外來人口,因此形成了迥異於當地居民的文化。
閉坑的山東省濟寧市落陵煤礦閉坑的山東省濟寧市落陵煤礦

語言

獨立工礦區人口多數為外地人,因此方言以礦區人數最多的來源地方言為主,而與本地方言不
同。因此一個人一開口說話,大家就能分辨他是本地人還是礦區人。

人口

獨立工礦區人口較少,高峰期曾有許多大礦區人口可達10萬人以上,現在礦產資源開採業低迷,人口流失嚴重,一般在5萬人以下。獨立工礦區的人口主要由產業工人及其家屬構成,另有部分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在安徽、江西、湖南等人口眾多的省份,礦區建設較為全面、發達,產業工人及家屬占工礦區常住人口的20—50%,而在甘肅、青海、新疆等人口稀少的省區,產業工人及家屬可占工礦區常住人口的50—90%左右。

戶籍

獨立工礦區產業工人戶籍可落在當地縣城或市里,均為城鎮戶籍,不同於本地人的農村戶籍。
礦區建設與環境:早年由於沒有合理規劃,因此礦區建築較為雜亂無章,又由於採礦活動對環境破壞較大,生產過程中污染又較為嚴重,因此礦區環境可概括為“髒、亂、差”。早年職工住房多為自建平房甚至“乾打壘”式窯洞,居民區內污水橫流,垃圾隨處堆放,房屋密封性能差,夏天漏雨,冬天漏風。工業區則污染嚴重,機器的轟鳴聲從早到晚響個不停,建築物、綠化樹上落著厚厚的一層灰。而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採礦業高速發展時期,工礦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環境治理和改善,延請規劃設計單位對礦區進行科學規劃,並拆除部分舊建築物,新建公園、廣場等文娛設施,因此,礦區環境較之前的幾十年有了巨大改善。

居民生活

礦區居民生活與企業生產密切相關。產業工人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短,工作環境惡劣,工作為重體力或中等體力勞動,下班往往吃完飯倒頭就睡,無法顧及家庭。遇到採區地質異常等情況,則往往需要加班,經常是剛下班吃完飯的工人又被通知去加班,休息時間被嚴重壓縮。短暫的休息時間,也十分單調,只有靠打麻將、看電影、打檯球、喝酒、賭博等方式消磨時間。礦區一般喝酒風氣相當濃厚,是許多人首選甚至唯一的消遣方式。不規律的工作時間,往往需要占用一名勞力來照顧家裡,再加上許多礦區地處偏僻,沒有工作機會,因此造成許多單職工家庭,男人在企業工作,妻子無工作。因此,許多人家庭總收入不高,而一旦男人出現工傷或工亡,整個家庭也隨著崩潰。倒班制的工作,使得許多家屬的作息時間也跟著班次調整;高危的工作環境,又往往使家屬提心弔膽。封閉式的生活,使得許多人眼界狹窄,生活中的一切都圍繞礦區旋轉,而對城市生活一無所知。

文化認同

當地居民並不承認礦區職工是本地人。而對於故鄉來說,他們又離家多年,戶籍已經遷出,認識的人也很少,方言都已不再標準,因此故鄉人也並不太認同他們是故鄉人。所以礦區職工,尤其是其後代,處於尷尬的文化認同狀態中。

地方關係

獨立工礦區在當地辦企業,受當地政府管理,因此承擔了相當多的發展經濟、造福地方的責任,其中主要以基礎建設為主,如為當地建設公路、廣場、飲水井等,開放企業自建學校、醫院,擔負扶貧任務,每年招收一定數量的當地人進入企業工作等等。如甘肅省靖遠礦區,企業自建淨化水廠多年來承擔著為當地城鎮居民提供自來水的重任。
遼寧省海州礦區遼寧省海州礦區
另一方面,每噹噹地政府有建設項目,往往要求企業承擔部分資金,因此加重了企業的負擔。而當地政府往往認為礦區是獨立的,建設項目及民生保障從不覆蓋礦區。而計畫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行政級別,也可能造成一些管理上的混亂。比如,許多礦區主體企業為地廳級,而當地政府則可能為縣處級。再加上幾十年來說不清道不明的糾葛,使得部分礦區和當地政府關係不太融洽。
早年間,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普遍落後,而獨立工礦區產業工人收入高、又擁有當地最完善、最好的醫院和學校,因此,獨立工礦區為當地居民所羨慕。如六十年代,產業工人每月有大約20元的收入,並有布票、肉票、糖票等福利待遇,煤礦工人還有國家特批的白酒供應,生活水準遠高於當地居民。改革開放後,當地居民也開始搞活經濟,他們近水樓台先得月,往往靠礦吃礦,通過承攬礦區物流運輸、基礎建設而富裕起來。也有部分居民,封堵礦區道路、盜竊甚至搶奪礦石以謀取利益。
隨著近年來礦業資源開採行業逐漸蕭條,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礦區人口大量外流,稅收大幅度下滑,對當地經濟造成較大衝擊。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也在積極謀求轉型,構建新型礦區、綠色礦區。

礦區現狀

2013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在東北啟動實施獨立工礦區第一批改造搬遷工程,注重探索對不同地域、不同資源稟賦的獨立工礦區實施改造搬遷的任務、途徑和模式,為後續深入實施全國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積累經驗。在此基礎上逐年滾動推進,力爭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國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任務,從根本上改善獨立工礦區的基本發展條件和礦區民眾的基本生活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