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不見(唐代李白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獨不見》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是一首閨怨詩,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位長期獨守空閨、思念遠征未歸丈夫的思婦形象。詩中通過對比往昔送別與今日孤獨守候的場景,結合自然景物變化尤其是桃樹由生至枯的象徵,深刻描繪了思婦內心的淒清、哀傷及時間流逝帶來的遲暮感與期盼落空之痛。全詩筆觸簡單明朗,明白如話,卻意味攜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獨不見
  • 出處:《全唐詩》
  • 作者:李白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獨不見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兒。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春蕙忽秋草,莎雞鳴西池。
風摧寒梭響,月入霜閨悲。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桃今百餘尺,花落成枯枝。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獨不見: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古題要解》:“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
⑵黃龍:又名龍城,古為邊遠之地,在今遼寧省朝陽市一帶。此處泛指邊塞地區。
⑶天山:唐時稱伊州至西州以北一帶山脈為天山。
⑷春蕙:一種香草,似蘭,春時開花。
⑸莎雞:昆蟲名。又名絡緯,俗稱紡織娘、絡絲娘。
⑹寒梭:梭,織布的梭子。因時值秋天,故稱寒梭。
⑺霜閨:秋閨。此指秋天深居內室的女子。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騎在白馬上,那是誰家的少年?他是在龍城邊塞戍城立功之人。
天氣塞冷,天山積雪厚有三丈,怎么適合遠行呢?
春日的蕙蘭忽而變得枯萎,成了秋草,閨中的美人也已到遲暮之年。
風吹動寒梭發出的聲響,月亮伴著清霜,更顯出間中女子的無限傷悲。
還記得與丈夫離別的那年,門I前種的桃樹與她齊眉。
如今桃樹已經高百餘尺了,很多枝條已經枯萎了。
終然不見丈夫歸來,只有淒傷的眼淚獨自空流。

創作背景

這是李白二百三十首樂府歌吟中的一首,也是李白大約一百三十多首有關婦女題材的詩中的一首。結束了許多年的分割擾攘,從建立起轟轟烈烈的大唐王朝後,四鄰戰事不斷發生:有的屬於防禦自衛性質;有的則是窮兵黷武的拓邊戰爭。雖說“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豈為妻子謀”,閨中思婦的寂寞和懷念,便大量出現在唐人詩篇中。這首詩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為一首閱怨詩,以思婦於過去的回憶與想像起;以如今的空守家中、行人來歸結。詞句簡單明朗,理解良讀帶來的結果,便是人們對於這位閨中少婦仿佛還帶著複雜而哀傷的情感更為深切的體悟,與更為說身處地的慨嘆,使全詩簡單平實的筆觸,平添了更為觸動人心弦的感染力。
詩的首二聯是女子之想像,時光已逝,獨守閨中的少婦只得一邊一遍一遍地數著郎君猶在的為數不多的回憶度日,一邊暗自懊悔:那騎在白馬上俊朗的翩翩少年,正是那要在龍城邊塞戍邊立功的熱血男兒。只可惜,如今的天山天寒地凍,積雪三丈之深,哪裡是適合遠行的時候呢?回憶的,是丈夫多年未歸導致的對當年送君戍邊的無盡懊悔,更顯女子思之深、愛之切。
第三聯是時光之逝,更是時令之暗指。轉眼之間,春日的蘭花已變成了秋風裡枯黃的草木,又是一年的春去秋來,時光在苒,曾經的美人已是朱顏不再,已至遲暮。第四聯更是用深秋霜月之景,與上句呼應,盡顯女子境況之傷悲寒涼,一代女中豪傑都曾嘆“秋風秋雨愁煞人”,更何況此一弱女子。冷肅的秋風吹起梭子獵獵作響,可吹涼的又何止是那一隻梭子,怕是那一顆日夜期盼行人歸鄉的心,也是已經在那年復一年的秋風中被吹得千瘡百孔,甚是寒涼了,至此清晰地幻勒出了閨中女子的無盡傷悲。若說這兩聯以清冷之環境襯人物淒清之心境已是足以令人心痛,那么接下兩聯中仿佛事不關己的,只是簡簡單單的對過去與現在進行對比的筆觸,再加上尾聯中淚空流之語,便是一隻大手,輕緩地、猝不及防地觸動了人心中柔軟的地方,令人感受到眼中的溫熱:遙想離別那年,你我種下的桃樹才到我眉眼處,可如今,花開花落幾十年,枝條一年年地抽出了新芽又枯萎,那曾經與我一同栽樹的人啊,你究竟身在何處?可這樣的低語,恐怕唯有那桃樹聽到了,便只得留那淒傷的眼淚暗自流淌。其間壓抑著不為人所知的心酸悽苦,由此可見。
總之,這六句一憶別時,一說今昔,借桃樹的發展變化,表明離別時間之久;而桃花一年一年開放,如今既成“枯枝”,自然不會再開花。正如前人詠荷一樣,它也是“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攤破浣溪沙》)了。這樣自然生髮遲暮之感了。最後點題“獨不見”,以“流淚空自知”的極度悲切結束。
這首詩題材較為常見,是詩人們較常作的閨怨詩,然而這首詩卻用簡單明朗的筆觸,採用想像、對比等手法,將一位獨守閨中幾十載,郎君杳無音信而不知何時還歸的思婦影象展現得極為豐滿。而後六句中過去與現實的閃現,頗有歸有光“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的哀傷、無奈與悲涼之感,令人唏噓不已。

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太白詩:“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又云:“水國秋風波,殊非遠別時。”“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敕編《唐宋詩醇》:“喓喓草蟲,趯趯阜螽”、“卉木萋止,女心悲止”,思婦之言,《三百篇》具矣,幽怨淒清,宛然可聽。
近代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風摧”二語,讀之使人意境清颯。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