猱

猱是骨刻文演變而來的漢字,讀音為náo,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猱
  • 拼音:náo
  • 繁體字:夒
  • 類型:漢字
釋義,古籍解釋,文言文,《古今譚概》,《賢奕編·警喻》,

釋義

骨刻文演變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猱【獿】náo
<名>
名 [macaque]。猿屬。體便捷,善攀援。名“狨”“獼猴”,因其牙齒尖銳,又稱之為"銳齒猱"。
教猱升木。——《詩·雅·角弓》
又如:猱升(猿猱上樹。比喻像猴似地輕捷攀登) “惚”
猱【獿】náo
<形>
形容輕捷、輕快 [spry and light]
猱進鷙擊。——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又如:猱進(輕捷地前進);猱援(輕捷攀援);猱獰(輕捷勇猛)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刀切,音峱。《玉篇》獸也。《廣韻》猴也。《詩·小雅》毋敎猱升木。《傳》猱,猨屬。《箋》猱之性善登木。《疏》猱則猿之輩屬,非猨也。陸璣云:猱,獼猴也。楚人謂之沐猴,老者為玃,長臂者為猿,猿之白腰者為獑胡,獑胡猨駿捷於獼猴,然則猱猨其類大同也。《埤雅》狨,一名猱。顏氏以為其尾柔長可藉,制字從柔,以此故也。《爾雅·釋獸》猱猨善援。《疏》猱,一名蝯。善攀援樹枝。
《爾雅·釋獸》蒙頌,猱狀。《疏》蒙頌,一名蒙貴。狀似猨,故曰猱狀。 《集韻》本作夒,或作獿獶蝚。
《集韻》而由切,音柔。或作夒,通作蝚。
《廣韻》《集韻》𠀤女救切,音糅。義𠀤同。
《集韻》乃豆切,音耨。義同。《詩·小雅》猱升木。沈重讀。

文言文

《猱》選自《古今譚概》

《古今譚概》

獸有猱,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輒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而以其餘奉虎。虎謂其忠,益愛近之。久之,虎腦空,痛發,跡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加點字
1.猱:náo,猿類動物
2.緣:順物而爬
3.殊快:很舒服。快,暢快
4.徐:漸漸地
5.奉:給,指恭敬地給
6.謂:認為
7.益愛近之:即“益愛之近之”,更加喜歡親近它
8.跡:追尋,動詞
9.走避高木:即“走避於高木”逃跑,躲避在高高的樹上
10.跳踉:跳躍。踉,liáng

《賢奕編·警喻》

劉元卿《賢奕編·警喻》載一則寓言,講述黠猱媚虎的故事。
獸有猱,小而善緣,利爪。虎首癢,輒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覺也。猱徐取其腦啖之,而汰其餘以奉虎曰:“吾偶有所獲腥,不敢私之,以獻左右。”虎曰:“忠哉猱也!愛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覺也。久而虎腦空,痛發,蹤猱。猱則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野獸之中有一種叫猱,小而善於爬樹,爪子鋒利。老虎的腦袋癢,就讓猱撓個不停,撓出了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覺得腦袋撓破了。猱慢慢地取它的腦漿吃,剩下殘餘的用來獻給老虎說:“我偶然得到些美食,不敢私自享用,用來獻給您。”老虎說:“忠心的是猱啊!愛我而忘了自己的口腹之慾。”吃完了,還沒有察覺。久了老虎的腦袋空了,疼痛發作,尋找猱的蹤跡。猱卻已經逃跑到高樹上了。老虎蹦跳大叫,便死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