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的機制研究

狂犬病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的機制研究

《狂犬病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的機制研究》是依託吉林大學,由張茂林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狂犬病病毒感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的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茂林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儘管已有文獻對狂犬病病毒(RV)感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的機制從病毒和神經元超微結構、神經功能相關基因和蛋白表達水平等進行了研究,但尚未得出明確結論。在篩選到24個與神經功能相關的差異表達基因並證實RV可體外感染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等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本項目擬套用RV固定毒株/街毒株通過腦內/外周感染小鼠,採集發病期腦組織,研究不同毒株、不同接種途徑對RV感染的區域、神經元類型及神經元超微結構的影響;取RV主要感染區域,研究神經遞質受體結合力、神經功能相關基因和主要蛋白的變化;對神經元所發生的變化在原代神經元上進行驗證,並結合腦內主要神經核/皮質的定點注射,分析RV感染區域與神經症狀間的聯繫。本項目的創新之處在於將RV感染的腦組織區域、神經元類型、受體結合力、神經功能相關基因及蛋白的表達變化等綜合分析,試圖通過發生變化的神經元所支配的區域及其功能改變來解析RV感染導致神經功能異常的機制。

結題摘要

狂犬病是一種高度致死性的人獸共患傳染病,但其神經致病機制尚不清楚。為此,本項目對狂犬病病毒(RABV)株的特性、感染的神經元類型、感染區域、糖蛋白基因表達量、海馬CA1區骨架變化、超微結構、骨架及遞質相關基因的變化及骨架抑制劑對RABV感染及複製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街毒株糖蛋白信號肽中心區域的結構為β摺疊,且疏水值小於弱毒株和固定毒株;在街毒株感染的鼠腦中,G基因的拷貝數低於固定毒株,但在神經元原代細胞上,G基因表達量相近,體內、外結果說明,與免疫相關的基因,如Ccl5、Oas1a、Cxcl10、Ifit1、Ifi27/2a等的上調,與G基因的高表達正相關;體內外實驗均證實,RABV對各種遞質類型的神經元均能感染。通過免疫組化和G基因拷貝數檢測同時證實,腦組織中抗原分布由高到低依次為:大腦皮層>海馬、腦幹>小腦>丘腦>嗅球;對海馬CA1區檢測發現,被感染神經元的胞體和樹突完整,但樹突棘數量減少,這種變化是由街毒株感染造成F-actin解聚引起;對感染組織和原代神經細胞的超微結構研究發現,神經元線粒體腫脹,嵴消失,高爾基體亢進,核周間隙擴大,突觸體內出現含RABV的突觸小泡;下列骨架及遞質相關基因,如stmn1(下調) 、kif5b(下調)、klc1(下調)、APC(上調)、katna1 (上調)、mylk (上調)、gelsolin (上調)、Gsk3β(上調)的體內外變化變化趨勢一致,Gelsolin和MLCK蛋白表達上調,推斷其與細胞骨架破壞、遞質傳輸及釋放障礙有關;秋水仙鹼和細胞松馳素D等細胞骨架抑制劑能破壞微管和微絲的結構並影響RABV的感染及複製。本研究還發現,我國弱毒疫苗株SRV9可套用於RABV街毒暴露後的預防。這些結果為揭示RABV致神經功能異常的機制補充了重要的實驗數據,為RABV致細胞骨架破壞的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