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感染潛伏期機體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由張守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狂犬病病毒感染潛伏期機體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守峰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狂犬病病毒(RABV)具有嗜神經性,在其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不可逆感染之前,需經歷數日至數年的潛伏期。研究表明,RABV強毒在潛伏期內並不刺激機體產生明顯的保護性免疫應答,而弱毒可刺激機體產生較高水平的中和抗體,導致其不能形成致死性感染。闡明上述免疫應答差異的分子機制是揭示RABV感染過程的基礎,也是從分子水平阻斷感染和治療疾病的理論前提。本實驗室對RABV強弱毒株感染的免疫應答規律、RABV感染後中樞神經系統蛋白表達及潛伏期血清蛋白表達差異進行了前期研究,積累了大量數據。本研究擬在前期研究基礎上,以不同毒力的RABV感染小鼠及犬,對潛伏期外周及中樞的免疫細胞、免疫因子及蛋白質組進行定量分析,對比不同病毒感染後3周內固有免疫及適應性免疫應答相關標誌物的變化特點,解析其變化規律,進而闡明RABV感染潛伏期機體免疫應答差異的分子機制,為狂犬病感染機制的闡明和早期診斷及救治奠定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狂犬病病毒街毒不論最初感染髮生在機體哪個部位,最終都將通過感染局部侵入外周神經然後逆軸突轉運至中樞神經系統(CNS),發生嚴重的腦脊髓炎引發動物死亡,而弱毒株弱毒株侵入機體,將在體內停留一段時間後於感染局部被清除,如果抵達CNS,將被瞬間消滅。RABV強弱毒株產生完全不同的感染結局,其毒力差別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初始因素,而機體針對不同毒力RABV的應答差異則是決定感染結局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以代表性狂犬病街毒和弱毒各1株為研究對象,其中街毒株BD06系本室2006年從保定一狂犬腦內分離得到,為中國I群,代表目前我國狂犬病流行的優勢毒株;弱毒株SRV9,源自1935年從狗分離到的SAD株,經連續動物傳代及細胞馴化後致弱,目前已開發為疫苗株在全球多地套用。本研究以上述狂犬病病毒街毒株及弱毒株分別感染小鼠,對感染後腦組織進行數位化基因表達差異分析(DGEs),Go富集及信號通路分析,研究街毒和弱毒株外周感染後免疫應答的差異及差異因子涉及的通路,並對潛伏感染中差異表達的基因進行克隆,以慢病毒為載體對差異基因參與RABV感染與複製的過程進行研究。 我們比較了兩種感染途徑病毒感染潛伏過程中機體對於RABV強弱毒株的差異應答,研究發現,病毒一旦形成感染,SRV9能夠被RIG-I及TLR信號通路識別,誘導固有免疫應答,從而對病毒複製進行干擾,隨後激活的適應性免疫應答將病毒進行清除;而BD06感染時,病毒“隱蔽”起來,逃逸模式識別受體(PRRs)的識別,少量病毒抵達中樞神經系統經潛伏一段時間後,病毒載量出現急劇增加,誘發CNS的“風暴”應答,而此時機體產生的痕量VNA又不足以完全清除RABV,感染小鼠出現四肢癱瘓、嗜睡、共濟失調等臨床症狀,但病理結果顯示CNS細胞結構完好,機體衰竭死亡。細胞水平上,通過拯救出表達IFITs(IFIT1、IFIT2、IFIT3與IFIT5)的慢病毒分別與RABV共感染細胞,結果表明IFIT3能夠顯著抑制RABV的複製,同時對於弱毒SRV9抑制效果比BD06效果更明顯,而其他IFITs未檢測到對RABV感染293T細胞有影響(不具有統計學差異),IFIT3抑制RABV強弱毒株效果的差異對於控制RABV街毒株感染提供一潛在的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