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一般指本詞條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西南交通大學,實驗室是國家計委計科技[1989]32號文批准建設的國家重點開放研究實驗室,原主管單位為鐵道部,現主管單位教育部,實驗室於1989年正式開始籌建,1993年8月初步建成,並由鐵道部批准開放運行,1995年正式接受國家研究、試驗任務,經近2年的試運行,1995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1998年參加了教育部組織的預評估,2003和2008年的國家評估中兩次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良好類實驗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
  • 建於:1896年
  • 更名時間:1972年
  • 依託西南交通大學
大學簡介,研究領域,學術團隊,項目成果,研究領域,榮譽成果,

大學簡介

西南交通大學肇建於1896年,曾先後定名“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1972年,學校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總校遷往成都,(峨眉成為分校,後改為校區)。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設新校區,遂形成今日“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
是是首批進入國家首批“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計畫“建設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楨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吳自良陳能寬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以及國家和省部級領導、為數眾多的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近二十萬優秀人才。

研究領域

實驗室以軌道交通車輛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以高速、重載列車為核心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創新研究。根據世界軌道交通發展趨勢和軌道交通技術特點,圍繞軌道車輛及牽引傳動的結構設計、動力學和強度分析、檢測和試驗等相關研究內容,實驗室確定了6個研究方向:機車車輛設計理論與結構可靠性;機車車輛耦合系統動力學與控制;懸浮列車技術(含超高速真空管道懸浮交通);摩擦學理論及套用;牽引供電、傳動與控制;檢測與試驗技術。

學術團隊

實驗室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科研隊伍,其中包括一批以院士領銜的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科技骨幹和一批精幹穩定的技術人員。整個隊伍的年齡與知識結構合理,人員團結協作,具有良好的科學獻身精神。實驗室現有教職工59名,其中教授(研究員)4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工)12名,博士生指導教師32名。實驗室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擁有一批優秀人才,在固定人員中有院士3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基金獲得者11名,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獲得者5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名。另外有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名,省部級突出貢獻專家11名,鐵道部學科帶頭人5名。實驗室在評估之後進行了適當的人員調整,實驗室現有教職工59名,其中教授(研究員)4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和高工)12名,博士生指導教師32名。實驗室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擁有一批優秀人才,在固定人員中有院士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名,跨(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基金獲得者11名,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入選百篇)獲得者5名,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名。

項目成果

實驗室在科技部、教育部、行業主管部門鐵道部和依託單位西南交通大學的大力支撐,在試驗平台建設方面取得成效。作為一個工程類實驗室,實驗室重視設備建設,自主研發了一整套機車車輛試驗研究裝備,包括: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試驗台、機車車輛整車綜合參數測定台、12通道疲勞試驗台、機車車輛虛擬樣機開發平台軟體(VirtualMBS)、列車與線路系統動態仿真及安全評估裝置TTIS-1、阻尼裝置研發系統、高速輪軌摩擦試驗台、行車安全檢測系統、無線檢測系統、弓網混合模擬仿真試驗台等一批重要的試驗設備,而且這些設備多數是具有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的。另外,實驗室還購置一些先進的材料試驗裝備和分析計算軟體,如25t高頻疲勞試驗機、四軸旋轉彎曲和四軸拉伸疲勞試驗機SIMPACK/ADAMS/ANSYS/ABQUS等商業軟體。實驗室通過近20年的建設,設備多達600餘件(套),大的重達幾百噸,小的僅幾克,品種繁多,涉及機械、電力電子、檢測、液壓、計算機系統等多個方面,設備經費累計達到7620萬元。實驗室用房面積達1萬餘平方米,其中包括一個72m×24m的試驗大廳,具有良好的辦公條件,教授均配備了獨立的辦公室,所有研究生也配備了辦公桌。為了方便被試機車車輛的進出,實驗室還配套建有1條長1.4km的鐵路專用線。是實驗室國家認可CNAL)單位。2007年,實驗室成功主持申請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項目(973)“高速列車安全服役關鍵基礎問題研究”,成為我國軌道交通領域第一個973計畫項目,預算經費3500萬。在2001~2009年期間,實驗室主持和主研國家“863”課題9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7項,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4項,另外主持省部科技發展項目200餘項,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僅2009年一年,實驗室就獲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此外,在過去的十年間,以實驗室為第一單位發表的論文近千篇,其中,被SCI、EI檢索450餘篇次。公開出版專著十餘部,授權發明專利40項,實用新型專利73餘項。

研究領域

實驗室以軌道交通車輛為研究對象,重點開展以高速、重載列車為核心的基礎性、前瞻性、創新性研究。根據世界軌道交通發展趨勢和軌道交通技術特點,實驗室確定了6個研究方向:
1) 機車車輛設計理論與結構可靠性
車輛是軌道交通的核心。以高速重載鐵路和新型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維研究核心,在開放機車車輛數字華設計平台的基礎上,開展下列方向的研究:機車車輛(含動車組)結構創新設計、機車車輛(含動車組)參數最佳化設計、機車車輛動力學性能的最佳化、提高機車車輛系統的結構疲勞可靠性。
2) 機車車輛耦合系統動力學與控制
以列車為研究單元,研究列車的運動行為和動力學性能,在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研究: 掌握高速列車運行與線路、接觸網、供電系統、氣流和環境的相互作用關係實現高速列車動力學性能的最佳化和控制保證高速列車良好的輪軌關係、弓網關係、流固耦合關係、機電耦合關係和環境耦合關係。
3)檢測與試驗技術
研究符合軌道交通特點的檢測技術,包括基於無線網路傳輸的檢測技術、連續測力輪對等關鍵技術,實現對軌道車輛、輪軌關係和弓網關係的線上檢測。研究軌道車輛的整車和零部件的台架試驗方法,線路綜合試驗和運行跟蹤試驗方法,基於狀態修的維修規程。基於無線網路傳輸的檢測技術、連續測力輪對等關鍵技術、對軌道車輛、輪軌關係和弓網關係的線上檢測、軌道車輛的整車和零部件的台架試驗方法、線路綜合試驗和運行跟蹤試驗方法
4) 摩擦學理論及套用
針對軌道交通領域業已存在的微動摩擦問題,研究不同微動形式和載荷特徵下的微動摩擦磨損 和微動疲勞問題。已摩擦學理論維基礎,研究輪軌型面,材料和硬度匹配,研究輪軌蠕滑特性和動態粘著機理。不同微動形式和載荷特徵下的微動摩擦磨損不同微動形式和載荷特徵下的微動疲勞問題、輪軌型面、材料和硬度匹配、輪軌蠕滑特性?和動態粘著機理不同。
5) 牽引供電、傳動與控制
電力牽引、供電為研究主體,研究不同軌道交通領域(鐵路、城軌和磁懸浮)的供電和綜合監控技術。研究動車組和大功率機車的牽引傳動技術和網路控制技術、探索燃料電池、無變壓器、無傳動箱等新型的牽引傳動控制技術。不同軌道交通領域(鐵路、城軌和磁懸浮)的供電和綜合監控技術、 動車組和大功率機車的牽引傳動技術和網路控制技術、燃料電池、無變壓器、無傳動箱等新型的牽引傳動控制技術。
6)懸浮列車技術
以中低速懸浮列車為主,研究懸浮列車走行技術,進行懸浮列車的走行部和車體結構創新設計,開展懸浮列車-線路-懸浮導向控制耦合系統動力學研究,研究體系的最佳化和懸浮導向控制策略。懸浮列車走行技術 、懸浮列車的走行部和車體結構創新設計、懸浮列車-線路-懸浮導向控制耦合系統動力學研究 、懸浮列車-線路-懸浮導向控制策略。

榮譽成果

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4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3月,被科技部在2018年工程領域和材料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為工程領域良好類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