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

牡丹皮

牡丹皮,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牡丹乾燥根皮。產於安徽、四川、河南、山東等地。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淤、退虛熱等功效。牡丹皮和牡丹酚的毒性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牡丹皮
  • 別稱:牡丹根皮、丹皮、丹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毛茛目
  • :毛茛科
  • :芍藥屬
  • :牡丹
  • 分布區域:安徽、四川、甘肅、陝西、湖北、湖南、山東、貴州
  • 採收時間:秋季採收
  • 用量:6-12g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毛茛科植物牡丹的乾燥根皮。

性味

苦、辛,微寒。

歸經

歸心、肝、腎經。

功效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主治

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跌扑傷痛,癰腫瘡毒。

相關配伍

1.《本草經集注》:“畏菟絲子。”
2.《唐本草》:“畏貝母、大黃。”
3.《日華子本草》:“忌蒜。配地骨皮:除熱。”

用法用量

6-12g。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泄瀉者忌用。

炮製方法

迅速洗淨,潤後切薄片,曬乾。

生理特性

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花期5月,果期6月。喜溫暖濕潤氣候,較耐寒、耐旱、怕澇、怕高溫,忌強光。喜上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上或粉砂壤土。鹽鹼地、粘土地不宜栽培。忌連作,隔3-5年再種,種子千粒重198g,適宜隨采隨播。生於向陽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於庭園。

產地

主產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甘肅、陝西、山東、貴州等地。此外,雲南、浙江亦產。以湖南、安徽產量最大。安徽銅陵鳳凰山所產的質量最佳,稱為鳳丹皮;安徽南陵所產稱瑤丹皮;重慶墊江、四川灌縣所產稱川丹皮;甘肅、陝西及四川康定、瀘定所產稱西丹皮;四川西昌所產的稱西昌丹皮,質量較次。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乃專以黃櫱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2.《本草經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瘛瘲、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症堅瘀血留舍腸胃。髒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別錄》並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者,泄熱涼血之功也。甄權又主經脈不通,血瀝腰痛,此皆血因熱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無汗,及小兒天行痘瘡,血熱。東垣謂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此意也。”
3.《本草匯言》:“沈拜可先生曰:按《深師方》用牡丹皮,同當歸、熟地則補血;同莪術、桃仁則破血;同生地、芩、連則涼血;同肉桂、炮姜則暖血;同川芎、白芍藥則調血;同牛膝、紅花則活血;同枸杞、阿膠則生血;同香附、牛膝、歸、芎,又能調氣而和血。若夫陰中之火,非配知母、白芍藥不能去;產後諸疾,非配歸、芎、益母不能行。又欲順氣疏肝,和以青皮、柴胡;達痰開郁,和以貝母、半夏。若用於瘍科排膿、托毒、涼血之際,必協乳香、沒藥、白芷、羌活、連翹、金銀花輩,乃有濟也。牡丹皮,清心,養腎,和肝,利包絡,並治四經血分伏火。血中氣藥也。善治女人經脈不通,及產後惡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扑瘀血,凡一切血氣為病,統能治之。蓋其氣香,香可以調氣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氣而止血;其性涼,涼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陳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權方治女人血因熱而將枯,腰脊疼痛,夜熱煩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驗。又古方用此以治相火攻沖,陰虛發熱。又按《本經》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諸症,總屬血分為眚。然寒熱,中風,此指傷寒熱入血室之中風,非指老人氣虛痰厥之中風也。其文先之以寒熱二字,繼之以瘛瘲驚癇可知已,況瘛瘲、驚癇,正血得熱而變現,寒熱又屬少陽所主者也。”
4.《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蓋腎惡燥,燥則水不歸元,宜用辛以潤之,涼以清之,丹皮為力;腎欲堅,以火傷之則不堅,宜從其性以補之,川柏為使。”
5.《本草求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蓋黃柏苦寒而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徒存,而補陰之功絕少,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補之用,較之黃柏不啻霄壤矣。”
6.《本經疏證》:“牡丹皮入心,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皮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熱結。”
7《神農本草經》:“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
8.《名醫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9.《藥性論》:“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10.《日華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
11.《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熱。”
12.《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13.《本草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