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寺

牛頭寺

唐代古寺——牛頭寺位於長安區韋曲鎮東南少陵原畔勛蔭坡上,距西安城約12公里,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 牛頭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又一說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改名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復名牛頭寺至今。牛頭寺1956年被國家確定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頭寺
  • 地理位置:西安城南長安縣韋曲鎮東少陵原畔
  • 景點級別:縣級重點實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觀音殿、棲霞閣、臥雲亭、藏月樓
  • 創建時間:唐貞元十一年(795)
  • 主要文物:唐乾符陀羅尼經幢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寺院大小,風景特點,建築風格,主要景,地理交通,地理位置,乘車地圖,

歷史沿革

初建

牛頭寺建於唐貞元十一年(795),又一說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改名為福昌寺,元祐元年(1086)復名牛頭寺至今。

修繕重建

明嘉靖五年(1526),為紀念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寺內建杜工部祠,後又移於寺東院。
明代,牛頭寺作為秦王朱*(左木右爽)藩邸香火院,自然會得到修葺和保護。趙*(左山右函)《游城南》記說: “寺,地勝如華嚴而莊嚴過之。”說明當時寺容的景況。清光緒年間,臥龍寺方丈東霞禪師增修山門、佛殿和左右廊廡。
從1997年開始,在長安縣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現年92歲高齡的果林法師經多方奔走籌資500萬元,將沉寂多年的千年古剎重新修建,寺內留傳下來的波羅尼石經等文物重見天日,重達2噸的晨鐘又響徹樊川。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解放初,寺仍占地20餘畝,有大殿五間,後殿(法堂)五間,金剛殿三間及僧寮十餘間。

風景特點

寺踞原畔勛陰坡,遠眺終南諸峰,翠屏萬仞,俯視樊川,稻畦蔬町,溪桃堤柳,煙水明媚,在唐代不僅為佛教名剎,也是長安城南風景勝地。唐代詩人司空圖《牛頭寺》詩:“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煙泛泬寥。”寫出牛頭寺的風景清雅幽靜。

建築風格

寺宇建築宏麗,又有杏花坪,九龍潭諸名勝。武則天曾到此觀賞過,並賦詩《游九龍潭》紀勝,寫道:“岩頂翔雙鳳,潭心游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把她置身於秀美環境中飲宴的雍容華貴情景,寫得真切生動,讀之令人神往。九龍潭泉水甘冽,千百年來取之不竭。

主要景

據張禮《游城南記》載,唐代的龍堂塔院尚存,寺內有徐士龍所撰碑(到明代已佚)。寺塔毀於民國年間,但後殿內毗盧遮那佛像及“牛洞”內韋馱、伽藍像尚存。大殿前有石經幢二,一為沙門詞浩書,乾符六年(879)立的陀羅尼經幢,另一為不空三藏奉制譯的阿闍如來根本滅惡趣陀羅尼經幢。寺院首院,院落不大,卻方正莊嚴,大雄寶殿前有石碑數通。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
寺內有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所立的陀羅尼經幢,為一5尺左右高的八角形石柱,石柱八面都刻著不空三藏翻譯的陀羅尼經,為沙門詞誥所書,還有金大定九年(1169年)立的《守護法藏戒文碑》,碑額刻有畫像。
佛殿右前方有唐植龍爪槐一株,樹身高丈許,樹身已枯朽,而支幹旁逸橫出,盤曲如龍,枝葉婆娑垂地;此木高約丈許,虬枝纏繞,盤曲如龍,宛如迎風佇立的老衲。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仍枝葉婆娑,綠蔭覆地。
牛頭寺
九龍潭泉水甘冽,千百年來取之不竭。據《鹹寧長安兩縣續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西逃駐蹕西安時,每天派人取泉水供其飲用。今寺前坪台下有“九龍潭”標誌,仍有一小股清澈的泉水汩汩向下自流。元末明初,寺院漸衰。
整個牛頭寺花木蔥鬱,濃蔭蔽日,環境幽靜。寺南諸峰,翠屏萬仞,俯臨樊川,稻蔬桃柳,煙水明媚。實為今日西安城南的朝香禮拜之勝地。右側坪台下有楊虎城將軍陵園,三者毗連。

地理交通

地理位置

地址: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道東少陵原畔(近楊虎城將軍陵園)

乘車地圖

如圖所示
牛頭寺
乘坐乘坐4-10路4-19路
到廣場北路南段下車步行22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