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0-15米,胸徑達1-1.5米;樹冠開展,分枝多而密,莖枝粗壯,多節瘤,常有彎曲現象;樹皮厚,不規則開裂,具乳汁。
葉長圓形,長15-30厘米,寬6-9厘米,先端圓或鈍,基部圓或鈍,幼時上面被銹色柔毛,後兩面均無毛,中脈在上面呈凹槽,下面渾圓且十分凸起,側脈30對以上,相互平行,兩面稍凸起,網脈細;
葉柄圓形,長約10厘米。
花梗被銹色柔毛;
花萼裂片披針形,外面被毛;花有香甜味,花冠裂片卵形,全緣。漿果球形,直徑3-4厘米,可食,味如柿子;種子卵圓形,長約2-3厘米,黃褐色,具光澤,疤痕側生,長圓形。花期6月,果期10月。
生長習性
牛油果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僅個別品種可忍受短期0度低溫,在世界上40°S-40°N有栽培,適宜年均溫度20-25℃,抗寒力因品種不同而異(墨西哥系的耐寒性比較強,瓜地馬拉系和西印度系的耐寒性較弱),抗寒品種可耐-6℃低溫,抗寒力低的品種遇0℃低溫則乾枯,需要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根淺,枝條脆弱,不能耐強風,大風影響可導致減產,對土壤適應性較強。
地理分布
牛油果原產於墨西哥和中美洲,後在加利福尼亞州被普遍種植,因此加利福尼亞州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牛油果生產地,在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但以美國南部、瓜地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並形成了墨西哥系、瓜地馬拉系、西印度系三大種群,中國的廣東、海南、福建、廣西、台灣、雲南及四川等地都有少量栽培。
繁殖方法
牛油果多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嫁接繁殖,播種時要剝去種皮在砂床催芽,選擇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避風之地種植,株行距以5*(6-7)米較適宜,品種混栽可保證授粉。嫁接最好用容器育苗,苗徑粗0.8-1厘米便可嫁接。
栽培技術
定植
苗間50-60厘米定植,栽植株行距5-6米,嫁接苗定植3-4年或實生苗4-6年開花結果。
覆蓋
牛油果是在熱帶雨林條件下、在競爭陽光中生長的果樹,高溫高濕的環境使其快速生長,若環境條件不具備則生長慢。故國外牛油果栽培多強調初期在植株附近生草或種綠肥,並在根際附近大量覆蓋,通過覆蓋增加表土有機質,形成與原產地相似的雨林根際環境,穩定根際生態條件,促進能抑制根腐病活動的微生物的繁殖。故從幼樹期到樹體本身能通過落葉形成覆蓋層和根腐病發生前,進行樹盤幼樹特別重要。在冬季開始覆蓋,春天補充厚度,到夏天便能形成很好的覆蓋層。根際覆蓋還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減輕乾熱對牛油果的損害,夏降土溫,冬升土溫,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雜草,防止坡地水土流失。但雨季要防覆蓋土壤過濕。
施肥
每年常規套用氮肥4次以上,通常是撤施或是經由灌溉系統施,成年樹幼果期施有機肥每株50公斤,複合肥50克,採收後再施一次,數量加倍。當葉片分析指明磷、鉀含量低時施用磷、鉀肥,在某些類型土壤上可以通過施用含鋅的肥料或葉面噴施鋅,春天新葉開展時噴施最有效,作物生長在鈣質土或氧含量低的土壤上最有效的方法是將螫合鐵溶液注入根區。某些土壤和灌溉水中有氮時用氮量應降低,樹上很少見到有新葉生長並且葉色灰白或結果多時,則要增施氮肥。
排水
牛油果周年常綠,全年均需保持根際土壤濕潤,對土壤乾旱十分敏感,一旦缺水,生理機能受阻,樹勢衰弱,導致落葉落果,冬季抗寒力降低,故乾旱時要適當灌水。從坐果到果實成熟,保持土壤水分至關重要,坐果的第一個月若受旱幼果嚴重脫落。在海南島,4-5月的乾熱天氣使油梨嚴重落果。故若連晴10-20天,園地土壤開始微裂,就應及時灌溉;降雨量長期低於蒸騰、蒸發量,也應補充灌水。但灌水要恰到好處,既要充足,又切忌過量,一般以濕透土壤為妥,若過濕,會加劇根腐病,又會降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最好用噴灌或滴灌,漫灌可能使根系腐爛,滴灌可節水50%-60%。若干旱葉片開始捲曲,還可進行樹冠噴水。雨季要注意排水,平地果園尤為注意。
工業價值
種仁富含脂肪、為重要食用油及重要的工礦用油,又可制人造黃油及肥皂。
營養成分
每100克牛油果所含熱量160大卡。具體營養素含量詳見下表:
所含營養素 | 含量(每100克) | 單位 |
熱量 | 160 | 大卡 |
碳水化合物 | 8.53 | 克 |
脂肪 | 14.66 | 克 |
蛋白質 | 2 | 克 |
纖維素 | 6.7 | 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