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之鄉(版畫之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期以來,澄海充分發揚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藝人才資源,積極開展潮樂、舞蹈、燈謎、繪畫、書法等豐富多彩的民眾性文體活動,營造一個知書達禮、文化昌明的良好社會氛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版畫之鄉
  • 地址:廣東省
  • 建縣於:明朝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丁未
興寧市,澄海,建甌市,松溪,

興寧市

興寧市梅州市所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游,建縣於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宋稱齊昌,素有粵東寶地,文化之鄉的美譽,地處蓮花山脈,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興寧在我國新興版畫運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1931年8月,魯迅先生在上海舉辦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次木刻講習會,參加學習的13位我國早期木刻家中,就有5位是興寧人,即鐘步卿、鄧啟凡、黃山定陳鐵耕陳卓坤。此外,新興版畫運動中著名的早期木刻家屬興寧籍的還有羅清楨張慧羅映球荒煙王立張運輝等人。興寧因而擁有“版畫之鄉”的美譽。1980年,老版畫家羅映球先生倡導成立了興寧市第一個版畫組織“清楨版畫會”,在1986年日本橫濱市舉辦的《第十一回日中交流美術展》中,中方參展作品52幅中就有20幅出自興寧清楨版畫會員。1991年,清楨版畫會會長羅映球先生和清楨版畫會顧問王立先生榮獲中國新興版畫貢獻獎。
興寧版畫是版畫藝術、客家傳統藝術和時代要求相結合所產生的大眾化的藝術,幾代畫家創作的具有較高水平的版畫作品,不僅是廣東畫壇,更是中國畫壇的瑰寶,在給人們以藝術享受的同時,又給人們以深刻啟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劉可為老人說,版畫跟其他畫不同,是由畫家本人自畫、自刻、自印而產生的原作,因此難度相對較高。創作一件版畫作品,首先是選擇好刻制用的木板,然後要對所要表現的題材內容畫成詳細的木刻畫稿,並將畫稿複印到已準備好的木板上,填上墨稿,待乾後就可用刀進行刻制。刻完後用膠滾筒將油墨均勻用力地在紙背面上來回摩擦,直至畫面盡顯圖畫時即拓印完畢,待陰乾後托裱即成為一幅版畫。因此,版畫尤其講究 “三味”,即 “木味”、“刀味”和“刻味”。
然而,隨著印刷術的提高,興寧版畫創作日趨凋零,特別是近年來,版畫創作隊伍逐漸萎縮,出現青黃不接的態勢,發展後勁不足。為傳承這一寶貴的民間藝術形式,興寧市採取了扶持措施,支持版畫隊伍發展壯大。至目前,興寧市清楨版畫會共有會員逾百人,近年來創作版畫超過3000幅,創作版畫的熱潮又逐漸在興寧興起。
2011年6月,《刀筆傳心曲·興寧版畫藝術作品展》在珠海市古元美術館開展。這次展覽展出興寧籍著名版畫家羅映球、張運輝等18位作者的100多幅作品,題材廣泛、內涵豐富、風格各異,有著鮮明的客家特色,獲得無數好評。
興寧市文化館館長劉利娜告訴記者,按照保護計畫,今年內將先後在興寧市、梅州市舉辦“興寧市版畫作品展”,在未來的幾年內,將會舉辦“清楨版畫會·潮汕版畫會聯展”、 版畫培訓班和出版《興寧版畫作品選集》,通過這些措施來保護和繼承興寧版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力爭讓興寧版畫再創輝煌。

澄海


澄海民眾性版畫創作活動更具有優良的傳統。1983年澄海成立版畫會,潮汕版畫會也設于澄海。當代版畫家陳望等蒞澄指導,多次舉辦版畫藝術講座,對澄海版畫創作起到很大推動作用。10多年來,澄海已有200多件版畫作品入選省、全國美展並有部分作品獲獎;有近30多件版畫作品被選送日本、泰國、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展出;有9件版畫作品為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遼寧美術館所收藏;
還有300多件版畫作品發表於《人民日報》、《版畫藝術》等全國30多家報刊。尤為可貴的是,兒童作品脫穎而出,一鳴驚人。如80年代後期創作的《悄悄話》、《燈節》、《晨曲》等5件兒童版畫作品被選送德國、原捷克斯洛伐克、辛巴威及中國駐外使館舉辦的國際美術展覽會展出。90年代初期,又有近10件兒童版畫作品參加全國和國際性兒童書畫大獎賽並獲獎。這些童心稚趣的版畫作品,刀木融匯,粉彩交織,淡雅清新,畫韻迷人,是澄海“版畫希望”所在。
1996年澄海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還與高州被合稱為“廣東版畫雙璧”。

建甌市

建甌市地處閩北林區。漢時建縣,唐稱建州,為八閩首府。其地接武夷,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1999年5月,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稱號。
建甌版畫長期以來一直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其發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當年,全國著名的版畫家楊可揚、鄭野夫等人曾到林木資源豐富的閩北創辦過“抗日版畫社”,他們以木刻藝術為武器,進行抗日宣傳,同時也帶動了當地青年從事版畫藝術創作,使眾多的當地青年與版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建國後,這批成長起來的當地版畫家以文化館為陣地,以旺盛的精力投身於民眾性版畫創作、輔導與普及之中,並致力於打造富有建甌特色的版畫風格,培養當地版畫人才,為建甌版畫藝術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而大批或專業或業餘版畫人才的湧現以及大量優秀創作作品的問世,更讓建甌版畫得以揚名海內外。
建甌版畫的普及與發展一方面得益於建甌林區豐富的林木資源,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建甌古老的民俗文化。因此,在版畫創作題材上,大多反映的是林區生活、山川物產和民俗風情。在創作手法上雖然不拘一格,但講究布局構圖,以刀法細膩為其藝術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建甌版畫屢創輝煌。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為鞏固發展版畫成果,培養後繼人才,建甌版畫特別注重對少兒隊伍的培訓。1984年,正式掛牌成立縣業餘藝校招收少兒學員,後逐步發展到學校美育課結合,直接把少兒版畫辦到課堂,十幾年來共培訓了千餘名學員,創作了大量充滿童真、童趣的少兒版畫作品。建甌少兒版畫曾在福建省舉辦過專題展,在北京舉辦過“福建省建甌少兒版畫暨上杭漳平兒童畫展覽”;在省歷屆少兒書畫大賽或展覽中連續有300多件作品參加,屢獲金、銀、銅牌獎;有20多件優秀作品先後被送往歐、美亞各國或地區參加國際性兒童畫展,不少作品獲獎,其中《秋遊天湖山》等作品還榮獲金牌獎;中央電視台為建甌少兒版畫拍攝了《閩水謠(二)》和《我們愛上了版畫》兩個專題節目;省文化廳將建甌版畫定為“芳草計畫示範點”項目。已故福建省美協主席丁仃為建甌版畫題詞“小荷才露尖尖角”,現在已經跨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蔚為一派“芳草碧連天”的喜人景象。2002年,榮獲文化部群文司授予的“中國版畫之鄉”稱號。

松溪

松溪版畫
松溪版畫
眼前詩意生,讀畢濁心寧。
何也鄉村色,能移一代情?
松谿縣概況
松谿縣地處福建北部邊陲,因河兩岸長滿青松而得名。該縣東西部與浙江省的龍泉市、慶元縣交界。全縣總面積為1043平方公里,設有六鄉三鎮,人口15萬。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農作物以稻穀為主,是本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縣內盛產茶葉、毛竹、靈芝、菸草、食用菌、青梅,有"靈芝城"稱號。全縣有森林面積127.7萬畝。松谿縣境內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 位於城南12公里處的湛廬山海拔1040米,是福建歷史名山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現有"三資"企業20多家。主要從事青梅果加工、香菇保鮮、蔬菜脫水加工、鏝魚加工、螺旋藻養殖、竹木製品製作、制茶等。
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
松谿縣地處閩北邊陲, 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歷史底蘊和積澱。近年來,松溪的文化工作以松溪版畫院和民間版畫協會為陣地,狠抓民間版畫藝術的繼承和挖掘工作,開創民間版畫工作新局面,推進松溪民間藝術的繁榮發展。松谿縣民間版面已成為該縣民間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濃郁的鄉土芬芳和時代氣息的地方特色。2000年5 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目前,松溪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版畫第一縣候選中國之最
創作隊伍日益壯大
版畫班創辦初期只有20多位作者,現在全縣有以教師、工人、農民為主的骨幹創作人員270多人, 民眾基礎越來越廣,分部在縣直機關、松源、舊縣、渭田、溪東等鄉鎮,特別是城區中國小。全縣各鄉(鎮)村均成立了版畫興趣小組,或民間版畫協會分會。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版畫隊伍,松谿縣將版畫課外興趣活動納入中國小校的第二課堂存留計畫,使中小學生參予版畫藝術活動,做到有場所、有牌子、有輔導、多出好作品。在全縣形成一個以版畫協會為“龍頭”,以版畫班為主體,以中小學生為基礎的版畫創作群體。 據不完全統計, 全縣現有版畫愛好者近3000餘人。
創作水平顯著提高
松溪民間版畫院和民間版畫協會,採取“請進來、送上去、去出去、常下去”的辦法,不斷提高作者創作水平。組織骨幹創作隊伍深入研究和總結版畫創作的規律和技法,充分發揮版畫的藝術表現力,努力挖掘湛盧文化底蘊,將鄉土文化融入版畫這一藝術聖殿,創作出一批具有濃郁鄉土氣氣息的,題材豐富,版種多樣,構圖講究,手法新穎,刻作精緻,拓印細膩,充分反映實踐生活和改革開放成就的版畫藝術精品。全縣現有作品1000餘件, 其中5件作品入選全國農民畫展,並均獲獎,1 件被省文化廳選送參加第九展全國美展的評選,3 件作品在福建省第三屆書畫節上參展,21件作品入選全省農民畫展。17件作品在南平首屆文化藝術節上獲獎。
特色文化
熱愛和崇尚民間版畫藝術的濃厚氛圍
松谿縣把發展版畫事業,加強特色文化建設,作為該縣文化工作的中心工作來抓,努力在全縣範圍內營造版畫特色的濃厚氛圍。該縣以版畫作為主題,開展了“弘揚湛盧精神,構建特色文化”系列活動,讓全社會了解和熟悉版畫特色文化,全縣每季度舉辦一期版畫作品展覽,每年出版一本版畫作品選集,製作一個專題片等進行廣泛宣傳促銷,使版畫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促成了全社會形成熱愛和崇尚版藝術的局面。通過以發展民間版畫為龍頭,以構建特色文化為突破。進一步推動松谿縣兩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