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歷史
1972年,爆炸品處理課成立。成立初期,人員全為英國軍隊拆彈軍人,直至1980年代,陸續由香港的警務人員,經由警察隊的培育訓練,逐步取締。
1986年,爆炸品處理課引入拆彈機械車輛。
2000年9月19日至21日,爆炸品處理課在青山靶場用了3天,共40次,銷毀了於過去兩年行動間所檢獲的物品,合共逾980公斤的強力炸藥,以及2000多支信管。是香港回歸後,其中一次最大規模的爆炸品銷毀任務。
2010年5月25日,擁有22年拆彈經驗的袁漢榮晉升為首位華人主管。同年,爆炸品處理課全面革新了其裝備,包括引入新防爆衣、數碼X光系統及拆彈機械車等等。同年10月,爆炸品處理課與海外資深爆炸品處理專家進行交流及訓練。
遴選訓練
遴選
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全數由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中提拔,用以代替離任正規人員。投考加入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擁有
機械工程學及其他
理科資歷擁有優勢,曾經駐守
警察機動部隊獲得優先考慮,同時需要通過為期3日的
遴選,內容包括基本
心理測試、
機械操作及在不同環境下(包括高度狹窄空間)的工作能力等等。
訓練
成功通過遴選後的投考人,會被安排接受為期6周的訓練,包括體能(包括
負重訓練)、在壓力環境下工作、
土製爆炸品裝置處理基本課程(
英文:
Basic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
Disposal,
縮寫:
IEDD;內容包括炸藥
常識、炸彈使用、土製炸彈的結構及運作、拆彈原則、
電子學及器材運作等等)以及(為期3日2夜)60小時的實習。
執照考核課程
通過上述階段的投考人,會被安排接受為期兩周的炸彈處理員執照考核課程,通過者方能夠加入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每年舉行的整個遴選過程,通常結果有80%至90%投考人被淘汰。
培訓
期後,後備爆炸品處理小隊人員需要參與定期的訓練日及為期一年的月性訓練日(每月舉辦一次),並且通過每年為期3周的炸彈處理員牌照續期課程。
爆炸品處理課的日常訓練均屬於高度危險性質,包括在不同的
地形上引爆威力極度強勁的爆炸品等。此外,部份人員需要接受水下爆炸品處理等訓練。
裝備
防爆工具
防爆盔,重25磅,配備兩盞射燈及一散熱風扇。
防爆衣,最新一批於2010年引入,型號為MK 9,重逾34
公斤,配備調節空氣流通和照明系統的控制器板,為人員提供強效的保護。其防護能力比前代的版本高一成,
關節位置經過改良。
拆彈工具
大事記
六七暴動
於1967年7月開始,
左派陣營開始在香港、九龍及
新界街頭到處放置真假土製炸彈,使到警察疲於奔命,其間有多人被炸死或炸傷。當時警隊未有專門處理爆炸品的行動小組,大部份負責拆除炸彈的人員都缺乏經驗,僅會以繩索進行引爆。六七暴動期間,合共發現了1,167個炸彈,造成包括1名
駐港英軍軍人、1名
消防隊長和2名警務人員殉職──包括了華籍警員杜雄光和外籍
高級督察麥基雲(
英文:
Ronald John McEwen),分別於
香港島告士打道及
怡和街拆除炸彈期間被炸死的。
青衣貨輪誤撈空投炸彈案
1995年7月6日,一艘
貨輪於
青衣外600
米的海面上起錨時,意外撈起了一枚直徑14
吋、長44吋及重500磅的
美國製造M64型
空投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耗時個半小時解除危機。是次為香港歷史上發現最大型的炸彈案件。
東京街爆炸品發現案
主條目:東京街#爆炸品發現案
2006年4月8日,工人於
深水埗長沙灣東京街進行渠務工程期間發現了大量認為於1940至1950年代期間由
駐港英軍遺留下來的爆炸品,包括彈殼、
手榴彈、
迫擊炮和
火箭炮等多種威力巨大的爆炸品,炸彈僅藏於路面下1米深的泥土中,其中最巨型的炸彈長60厘米,最小型的是蛋形手榴彈。警務人員需要疏散附近居民,
港鐵長沙灣站A2出口亦需要被關閉。消防及緊急應變保全隊搭起兩個帳篷,向著目標不停射水為到炸彈降溫。至傍晚6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共挖出588枚爆炸品,其中手榴彈逾200枚,而且巨型炮彈不少,排列路上。警務人員需要擴大封鎖範圍至周圍約200米,不準任何途人接近。晚上7時46分,爆炸品處理課於坑內進行了引爆;期後爆炸品處理課繼續進行挖掘,及以
化學品鎂燃燒坑內已經被引爆的爆炸品所遺留下來的殘餘
火藥,隨後移走572枚炸彈,帶返爆炸品處理課基地進行
化驗。
已知行動紀錄
以下為不完全紀錄(主要集中於2011年後的公開報導)
1973年4月2日,半山
乾德道六一八雨災災場地盤,發現4枚炮彈,由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處理。
1995年7月6日:青衣貨輪誤撈空投炸彈案
2000年4月1日,
山頂普樂道
天比高建築地盤,發現一顆英國製造的穿甲彈,重180公斤,包括60公斤的炸藥,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
2006年4月8日:東京街爆炸品發現案
2006年4月27日,
長沙灣東京街,發現有5枚分別為
手雷、迫擊炮彈及子彈等,均無火藥,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
2007年3月21日,
跑馬地,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
2007年9月20日,
赤柱黃麻角道聖士提反國小,發現一顆英國製造炮彈,彈重約80磅,包括50磅的
炸藥。
2008年1月,
砵甸乍山歌連臣角道一條
山澗,發現一枚直徑達8吋長、重逾200磅的
穿甲彈,殺傷範圍達600呎,認為是由駐港英軍的
轟炸機所投下的未爆發穿甲彈。
2008年8月8日,
銅鑼灣站D出口內,發現海上求生煙火彈,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
2008年8月,
旺角彌敦道,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
2008年11月21日,
中環天星碼頭地盤,發現1枚重90磅炮彈(半穿甲彈)。
2010年5月27日,
西貢布袋澳村某地盤,發現24枚訊號彈,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
2011年4月16日,為到訪的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所留宿的
君悅酒店進行排雷搜查,包括使用最先進的無線電乾爆炸品擾裝置,用來解除遙控炸彈等的威脅。
2011年4月19日,
油塘工業城某荒廢的
貨倉,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50公斤的煙花引爆,耗時1小時。
2011年8月8日,
香港國際機場航膳西路空郵中心,接獲可疑郵包,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
2011年8月18日,長沙灣某
貨倉,發現可疑郵件包裝,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
2011年9月9日,
筲箕灣東喜道
香港海防博物館附近的
斜坡地盤(175號),挖出一枚
駐港英軍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炮彈,長2呎,直徑長6吋,威力等同2公斤的
黃色炸藥,殺傷力達400米以外。由於炮彈位處於斜坡上,人員需要冒險挖出搬走去到25米外的一處臨海無人的山坡,挖出深2米的泥土,然後埋入其內引爆。引爆後,碎片散布於400米的範圍之內,部分碎片厚達1吋,威力巨大。
2011年9月13日,
跑馬地布力徑聶歌信山近雷達站的山邊,發現一枚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的炮彈,長約9吋,直徑長4吋,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
2011年10月21日,
荃錦公路朗逸峰對開山岥,發現一枚西洋大炮,長1.73米,口徑10厘米,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
2011年11月12日,
屯門良景邨對上山邊,發現一枚懷疑是
駐港英軍遺留下的81毫米迫擊炮彈,爆發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
2011年12月18至20日,於聖士提反灣水上活動中心對開海底,發現兩枚於1980年代製造的
駐港英軍迫擊炮彈,期後被發現的一枚長約半米及直徑0.81米,重45公斤,另一枚則相信已經隨著水流沖走。12月20日中午,爆炸品處理課在
特別任務連協助封鎖現場一帶海域及搜尋下,于海底發現並且引爆早前第二次被發現的一枚照明用迫擊炮彈。
2011年12月22日,孖崗山發現7枚分屬駐港英軍及日本皇軍的
手雷,在
政府飛行服務隊協調下,於4處下坡位置檢查後,總共掘找出兩枚英制M36型及5枚日式91型,合共7枚手雷,另內檢獲兩件迫擊炮彈碎片。12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
2011年12月23至24日,西貢海岸公園範圍內牛尾洲一處
石灘發現一枚相信是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由英國製造的高爆迫擊炮彈,直徑約81毫米,長約45厘米。12月24日上午8時許,爆炸品處理課即刻將之引爆。
2012年1月26日,
旺角太子道西
恒生銀行分行門外,發現一盒可疑白紙包裹,體積約2吋乘2吋及高4吋,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之引爆。
2012年3月4日,一名女子於
灣仔新鴻基中心管理處遞上包裹,並且託付職員送至
俄羅斯駐港
總領事館。其後發現包裹內有一封信件及一支有白色膏狀物的膠樽,字袋上寫有惹疑字句。反恐特勤隊出動至進行全面搜尋,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至調查涉案物品,消防處亦到場戒備,最終證實非危險品。
2012年3月27日,
柴灣鯉魚門公園山邊發現一枚由英國製造的反坦克炮彈,直徑約8厘米,長約30厘米,爆炸品處理組即場將之引爆。
2012年3月29日,
紅磡馬頭圍道發現一具似
手雷的可疑物品,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其後證實為非危險品。
2012年4月8日,警務處接獲報告指出
香港國際機場跑道上一架
飛機藏有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其後證實為虛假報告。
2012年5月8日,
青山公路近
青龍頭發現危險品,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其後證實為船用訊號彈,將其檢走處理。
2012年5月16日,一名擁有英國護照及
香港身份證的
巴基斯坦裔男子在
港鐵中環站往荃灣方向的2號
月台藉
列車泊站後、車長步離車廂時,帶著背囊及膠袋,並且手持手提電話闖入駕駛室內,車長發現他腰纏電線及
電池,於是通知
職員報警。鐵路警區人員接報趕至,制服疑犯,並且封鎖了
中環站多個出入口,同時召來額外
警察力量戒備,反恐特勤隊及爆炸品處理組亦有出動到場。其後證實無
危險品,亦不涉及恐怖攻擊。
2012年5月30日下午5時許,一名老翁於其位於
香港仔利東邨
東興樓鴨脷洲的寓所發現一顆
子彈,長約7厘米,爆炸品處理課出動調查,將其檢走處理。
2012年6月19日上午11時許,
銅鑼灣景明道1號、
東區走廊下的一處地盤發現一枚
直徑長80毫米、約40厘米乘15厘米、圍金屬殼逾1吋厚、重36公斤,裝有7.67公斤的炸藥,使用96式15厘米口徑的榴彈炮發射,射程達12公里,爆炸殺傷力半徑達36米,足以摧毀整座
炮台,爆炸品處理課認為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日本皇軍攻打
香港島時發射但是未有爆發的炮彈。爆炸品處理課於現場調查後,疏散方圓50米範圍、逾2百人後,於下午3時許,於深坑內將之引爆。
2012年6月21日,有
工人於
大埔道大埔滘村一處空地挖掘時,在1呎地底下發現1枚約1呎長的疑似
炮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調查,其後證實其並非爆炸品。
2012年8月27日11時許,有工人於
南丫島模達灣
海灘進行建築路道工程時,掘出一枚相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的火箭炮炮彈,長約20吋、直徑為4吋。警務人員接獲報告後就疏散附近居民,並且海陸性的全面封鎖模達灣,爆炸品處理組即場將之引爆。
2012年9月7日晚上10時許,
元朗工業邨一間
石油化學工業工廠有人發現了一個約6寸長的信號彈,其中一部份已經炸裂,惟仍然有火藥存在,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
2012年9月10至11日:於
西貢區大鵬灣石牛洲對開海底發現3枚炮彈,各長約35厘米、直徑約15厘米。
特別任務連封鎖現場一帶海域及進行
水底搜尋。9月11日晚上7時50分,爆炸品處理課于海底引爆其中兩枚相信已經失效的炮彈,其餘一個為內無爆炸品的實心穿甲彈,則被檢走處理。
2012年12月28日下午12時許:於
屯門區踏石角青山發電廠A廠附近山坡,工人于山泥中掘挖出發現兩袋可疑物品,懷疑為炸藥。爆炸品處理課檢查後,證實為有400克炸藥及一個引爆裝置,即場將之引爆。
2013年1月3日下午:於香港島跑馬地布力徑3號一處斜坡,發現於草叢有一枚懷疑炸彈。爆炸品處理課檢查後,證實為炮彈碎片,長約1呎,直徑約半呎,相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遺留下來,已經失效,將其檢走處理。
2013年3月13日下午1時許:於
大潭郊野公園發現一個重達2,000磅的炸彈、6枚榴彈、44粒機關槍子彈及小量
轟炸機殘骸碎片,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6枚仍然有殺傷力的榴彈引爆,炸彈則由
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吊起運輸往爆炸品處理課基地。
2013年4月7日:於青山練靶場附近發現5個分別直徑81毫米、相信是駐港英軍遺留下來的迫擊炮,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中一個引爆,其餘4個則被證實沒有無火藥成份,被檢走處理。
2013年4月12日早上:於
屯門青山龍鼓灘路大冷水一處山嶺發現一個直徑81毫米的迫擊炮彈、7個同類型迫擊炮彈頭及13個被發射的同類型迫擊炮彈尾部,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中中的迫擊炮彈引爆。
2013年4月29日上午近12時:於
大潭郊野公園發現一個長8吋、兩吋口徑的迫擊炮照明彈,爆炸品處理課將其檢走處理。
2013年11月7日上午11時許:於啟德發展區啟明邨地盤出土一枚美國製造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處理,再以水力磨砂切割方式將炸藥抽走及燃燒耗盡。
2014年1月11日:於
香港石澳郊野公園行山徑發現兩枚相信為駐港英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時期期遺留下來的36M型手雷,由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引爆。
2014年1月17日早上九時許:於太平山發現一枚相信是日本皇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遺留下來、長約60厘米、直徑約15厘米、長約40公斤的炮彈以及5粒子彈,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由於炮彈身厚,首次引爆不果,需要二次引爆才能將其摧毀。
2014年1月27日:於香港島班納山發現兩枚英國以及一枚日本手雷,爆炸品處理課即場將其引爆。
2014年2月6日下午3時許:於
灣仔麗都酒店附近一處地盤發現一枚長67吋、直徑約24吋、重2,000磅的
美國海軍AN-M66型炮彈,為香港歷史上第二大型被發現的炮彈,爆炸品處理課出動到場處理,先行疏散附近逾2,000人,再以水力磨砂切割方式,穿透炮彈身上兩處,將當中約1,000炸藥抽走,最後於翌日凌晨4時許以攝氏400度將其燃燒耗盡,至朝早7時5分完成;炮彈的兩個
引信分別於清晨5時48分及6時54分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