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缺陷型菌株

從自然界分離到的微生物在其發生突變前的原始菌株,稱為野生型菌株。營養缺陷型菌株是野生型菌株經過人工誘變或自發突變失去合成某種生長因子的能力,只能在完全培養基或補充了相應的生長因子的基本培養基中才能正常生長的變異菌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營養缺陷型菌株
  • 獲得:突變
  • 套用:闡明微生物代謝途徑
  • 簡介:阻斷代謝途徑,積累中間代謝產物
獲得,套用,

獲得

營養缺陷型是一種生化突變菌株,它的出現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遺傳信息的載體是一系列為酶蛋白編碼的核酸系列,如果核酸系列中某鹼基發生突變,由該基因所控制的酶合成受阻,該菌株也因此不能合成某種營養因子,使正常代謝失去平衡。
營養缺陷型菌株的篩選一般包括誘發突變、後培養、淘汰野生型、檢出缺陷型和鑑別缺陷型、生產能力測試等主要步驟。
在篩選營養缺陷型突變株的工作中,常用三種培養基:一是基本培養基,它是僅能滿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長要求的培養基。第二種是完全培養基,它是能滿足某微生物所有營養缺陷型菌株營養要求的天然或半合成培養基。第三種是補充培養基,凡是只能滿足某種營養缺陷型生長需要的合成培養基么就稱為補充培養基。
1.用於誘發營養缺陷型的誘變劑有亞硝基胍,紫外線,亞硝酸等,其中亞硝基胍的誘發突變率極高,一般可達10%以上,另外,隨著誘變劑量的提高突變頻率也增加.
2.在誘變之後存活的菌體中,存活的營養缺陷型菌株的數量很少,而野生型細胞卻大量存在,所以常採用抗生素法和菌絲過濾法來篩選營養缺陷型菌株.
3.經過第二步,野生型的細胞和營養缺陷型細胞數量比例發生很大變化,但是終究還是混合體,要設法把缺陷型菌株從群體分離檢出,可用點植對照法,影印法,夾層法,限量補充培養法來分離.
4.缺陷型菌株的鑑定,實際是測定營養缺陷型菌株所需的生長因子種類.鑑定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方法是在一個平皿中加入一種營養物質以測定多株缺陷型菌株(10-50)對該生長因子的需求情況.第二種方法是在同一個平皿上測定一種缺陷型菌株對許多生長因子的需求情況,成為生長譜法.

套用

在理論研究中,營養缺陷型不僅被廣泛套用於闡明微生物代謝途徑上,而且在遺傳學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轉化、轉導、原生質體融合、質粒和轉座因子等遺傳學研究中,營養缺陷型是常用的標菌種。此外,營養缺陷型菌株還是研究基因的結構與功能常用的材料。在生產實踐中,營養缺陷型可以用來切斷代謝途徑,以積累中間代謝產物;也可以阻斷某一分支代謝途徑,從而積累具有共同前體的另一分支代謝產物;營養缺陷型還能解除代謝的反饋調節機制,以積累合成代謝中某一末端產物或者中間產物;也可將營養缺陷型菌株作為生產菌株雜交、重組育種的遺傳標記。營養缺陷型菌株廣泛套用於核苷酸及胺基酸等產品的生產。
1、阻斷代謝途徑,積累中間代謝產物
2、阻斷分支代謝,改變代謝方向,積累另一終端代謝產物
3、解除反饋抑制,積累代謝產物
4、利用滲漏缺陷型進行代謝調控育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