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

《燕太子》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追憶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嘆其事敗而遭殺身之禍,表達作者對明主的追慕,表現出作者希望被賞識的渴望。全詩從義士的角度來寄寓作者慷慨就義、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和人生理想,情感深沉,語言蒼勁,風格質樸,可以說充分踐行了陳子昂“興寄”“風骨”的詩學理念。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燕太子
秦王日無道,太子怨亦深。
一聞田光義,匕首贈千金
其事雖不立,千載為傷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燕太子:戰國燕王喜之子,名丹。
⑵秦王:指秦王嬴政
⑶田光:燕國處士。燕太子謀刺秦王,太傅鞠武向他推薦了田光,田光又推薦了荊軻,燕太子丹囑田光保密,田光感嘆太子懷疑自己,又欲激勵荊軻,於是自刎而死。事見《史記·刺客列傳》。
⑷“匕首”句:《史記·刺客列傳》載,燕太子丹以重金購得鋒利匕首,塗上毒藥,交給荊軻去刺殺秦王嬴政。
⑸不立:不成。

白話譯文

秦王一天天暴虐無道,燕太子怨憤也就加深。
一旦聽說田光的高義,便以千金購利匕相贈。
他們的事雖沒有成功,千年來為之黯然傷神。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於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當時建安王武攸宜討伐契丹,陳子昂為隨軍參軍。他多次進言俱遭排斥,遂登薊丘覽古,賦《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詩寄好友盧藏用,此為第四首,詠燕太子丹。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追憶燕太子丹的往事。燕太子丹初在秦國做人質,後逃歸,派荊軻謀刺秦王嬴政,事敗後秦攻破燕,燕王喜遂斬丹以獻秦。詩人惋嘆燕太子丹事敗而遭殺身之禍。盧藏用《陳氏別傳》雲“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聞一多論陳子昂的性格時也說其“複雜的人格”包括“縱橫家”的豪氣。因此,此詩洋溢著一股慷慨赴義的精神,太子丹聞義贈千金之匕首,賞識義士,代表了陳子昂心中的明主形象,表現出詩人希望被賞識的渴望。田光伏劍殉義,則是陳子昂“奮身以答國士”,為“義”獻身信念的體現。
這類詩之所以能產生強烈的美學吸引力,主要靠的是文學歷史的背景。這首詩直抒胸臆,具有令人信服的質樸風格,是中國詩歌中最重要的摩擬格式之一,即不是模仿行動和外界,而是模仿內在的情感狀態。歷史的聯想使得這些情感成為正統的、極其嚴肅的情感,而不是純個人關注的細微情感。

名家點評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亦淡然,效之則愈薄矣。譚云:此句直寫好(“其事雖不立”句下)。
明代高棅、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句意渾成,故佳,鍛鍊反不及。
明代李攀龍唐汝詢《唐詩選》:迥然不群,調亦高古。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蔣春甫曰:六詩淺薄宜弗取。徐伯成曰:拾遺洗濯浮華,斫新雕朴,挺然自樹,興寄頗遠。七言諸體乃非所長。

作者簡介

陳子昂(659一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慷慨任俠。成年後始發憤攻讀,關心國事。二十四歲時舉進士,直言敢諫,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兩次從軍,對邊塞形勢和當地人民生活有較深的認識。後因父老解官回鄉,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