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參加革命,浴血河西,隱姓埋名,悽慘離世,人物經歷,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解放通江後,參加革命工作,任鄉赤衛軍隊長、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33年1月因工作成績顯著,受到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的表彰,任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委員。2月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被選為中共川陝省委委員、常務委員。2月中旬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被推選為主席。同年8月和次年12月連續被選為第二、三屆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1935年5月率領川陝省蘇維埃政府機關人員隨紅軍長征,調任紅四方面軍總供給部部長。同年冬任西北聯邦政府副主席。1936年1月成立四川省蘇維埃政府,任主席。6月後隨紅二、四方面軍繼續長征北上,任總供給部經理處處長、總政治部民眾工作部科長等職。同年10月參加會寧三大主力會師後,奉命編入西路軍。11月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在河西走廊參加艱苦卓絕的西征戰役;1937年3月任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委員。
西路軍慘遭失敗後,隨畢占雲支隊東返。途中遭國民黨軍包圍,突圍時被俘,被當成伙夫釋放,脫離險境,他帶著嚴重傷病沿途乞討,輾轉行至甘肅酒泉屯升鄉九家窯,得到張姓農民收留和幫助,化名張炳南,後去酒泉城為人幫工並安家;1946年全家遷到玉門油礦,做工謀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向當地人民政府如實填寫了參加革命的登記表,卻未得到當地政府的救濟;1960年10月底,這位曾身經百戰的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在酒泉病餓交加而不幸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熊邦傑以行醫為業,勉強餬口,使熊國炳重新入學。一年後棄學,隨養父採挖中草藥。民國5年(1916)4月,養父於出診途中不幸溺水去世。年余,養母也一病而終。熊國炳孤獨一人,債台高築。民國9年12月,娶太平山趙紫香為妻。
熊國炳不堪忍受地方勢力的欺壓,憤然離開熊家坪,搬上太平山與岳父同住。5年後到天池寨開墾荒山,一家人搬進深山老林,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熊國炳在一次捕獵中遭遇猛虎,與虎相鬥還保全了生命,被山里人稱為“巴山勇士”。民國19年春遷回熊家灣老家,靠狩獵、販賣山貨、打短工、抬滑竿以維持生計。
參加革命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後,熊國炳被民眾推選為竹峪鄉赤衛軍隊長和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33年1月,熊國炳在創建赤北、赤江、洪口、南江、巴中等五縣(區)蘇維埃政權中,積極肯乾,勤奮努力,受到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的讚賞。經鄺繼勛、袁克服推薦,擔任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委員,參加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的籌備工作。2月初,經袁克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共川陝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上,熊國炳當選為中共川陝省委常務委員會委員。
1933年2月中旬,成立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熊國炳被推選為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抓政權建設,實行土地革命,組織地方武裝,發展工農業生產,政績斐然。是年6月反“三路圍攻"勝利後,根據地擴大一倍以上。熊國炳帶領工作組,日夜兼程,僅10多天就建立江口等6個縣蘇維埃政權。在8月初川陝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仍被選為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熊國炳親自簽署發布《川陝省蘇維埃政府肅反條例》等重要檔案,力主肅反實事求是,注意保護革命幹部。赤江縣蘇維埃主席趙有義,有人誣告他田多地廣,招租納佃。熊國炳與省工農監察委員會主席商議,及時派員調查後,親赴毛浴鎮召開赤江縣蘇維埃執委會議,澄清事實,並保薦趙有義任川陝省戒菸局局長。1933年12月底,長池縣原下兩區團總廖豐伍糾集30餘人,乘夜襲擊元潭鄉蘇維埃政府,搶走紅軍運輸隊的槍枝。正在下兩區指導工作的熊國炳獲悉後,立即帶赤衛軍、游擊隊50餘人追捕,將廖豐伍等全部抓獲。
在反“六路圍攻”中,熊國炳奔忙於戰爭前沿陣地,組織後勤人員送糧食、運彈藥、抬傷兵。1934.年7月,反“六路圍攻"進入最激烈階段,為贏得萬源保衛戰的最後勝利,熊國炳派人到後方向民眾買糧、借糧;又親自帶人在南天門、青龍觀等大山區走鄉串戶,動員老百姓捐獻玉米、洋芋。在激烈的戰鬥中,熊國炳帶領通信員冒著槍林彈雨抬傷員。運輸任務緊急時,又命通訊員牽他的馬去運送物資。熊國炳還多次組織慰問團,到大面山、玄祖廟、南天門、青龍觀等前沿陣地慰問紅軍。
浴血河西
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後,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作戰。11月10日,黨中央批准成立由陳昌浩、徐向前等11人組成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熊國炳為委員。西路軍與數倍於己的馬步芳馬家軍血戰河西走廊,鏖戰倪家營,浴血梨園口,最後兵敗祁連山。
因戰況緊急,熊國炳將後勤部200餘名工作人員全部編入戰鬥連隊,隨西路軍右支隊行進。右支隊被敵人衝散,大部分指戰員壯烈犧牲,熊國炳的警衛員中彈長眠疆場。熊國炳單槍匹馬衝出敵群,剛跑上雪山,後腦被子彈擦傷,戰馬又被打死,將他摔進一個雪坑,腳被凍爛,仍以強大的毅力爬行。至半夜,巧遇兩位打散的戰友,他們在崖下燒起一堆火,將熊國炳腿上的冰烤化。
此時,畢占雲支隊的參謀方震帶著一班人尋找部隊,與熊國炳相遇。方震留下5名戰士攙扶熊國炳追趕部隊。在一個雪山腳下,又碰上數十名馬家軍騎兵,熊國炳被俘。熊國炳只承認是個伙夫,敵人見他穿戴破爛,雙腳被凍壞,估計不是什麼大官,就把他關在裕固族頭人的帳篷里,後被頭人悄悄放行。
隱姓埋名
熊國炳帶著傷痛,沿祁連山西行,到酒泉屯升鄉九家窯後,被一位張姓老人收留,並用土法給他治癒了凍傷。為不連累張大爺,熊國炳到了酒泉城。酒泉城裡,國民黨正大肆搜捕紅軍,將熊國炳列入“首犯”之一,懸賞1200元鋼洋活捉他,懸賞600元買他的人頭。
熊國炳白天在王家醋坊幫工,晚上藏王爺廟神像後安身。後經人介紹,與白玉生結婚。熊國炳為懷念張大爺的營救之恩和張庭富的相愛之情,遂改名張炳南,起早貪黑挑貨郎擔,擺紙菸攤,賣鹽、賣大餅謀生。民國34年(1945),全家人搬到玉門油礦做工,因收入微薄,仍不得溫飽。民國37年底又舉家返回酒泉,靠賣火油、擺乾果攤為業。
1951年9月,熊國炳向人民政府填寫參加過革命的登記表,政府給“補助款”50元、麥子4石。熊國炳以此為本,經營磨坊。年底,熊國炳乘車到陝南,翻越200里巴山,隻身回老家,在康家梁見到腳趼眼瞎的父親。自此,他與父親、弟弟同住。1952年2月28日,萬源縣給熊國炳家填發了土地房產所有證書。鄉親問熊國炳為啥不找黨和政府?熊國炳沉痛地說:“川陝根據地出去那么多的人都死了,但我還活著,我沒有臉去找組織。"
1956年冬,熊國炳向鄰居借款40元作路費,返回酒泉。1957年底,民政部門補助熊國炳200元,幫助他和老伴一道遷回四川老家。熊國炳想長留故土,因山高坡陡,缺少麵食,老伴生活不便,於1959年4月再次復遷酒泉。回到酒泉,子、媳均已外出,生活更加困難。
悽慘離世
當地老鄉並不知道這位老人就是熊國炳,只知道他的老家在四川,是1937年西路軍失敗後流落在酒泉的老紅軍,常為人們排憂解難。熊國炳家鄉的人說,1959年春荒時,熊國炳家生活已經很困難,他想死也要死在家鄉,帶著全家回到四川。鄉親們都趕來看他,沒有人責怪他。但老伴生活不習慣,他又回到酒泉,不久竟餓死他鄉。熊國炳死後,官方檔案隱瞞其餓死的真相,而記載為“病死”。
人物經歷
熊國炳,1898年生於四川萬源市(時為通江縣)竹峪鄉熊家灣,家庭貧窮,以種田和打獵為生.1932年初,他在洪口場趕場賣毛皮時認識了化裝成皮貨商人的共產黨人劉子才,並在其引導下走上革命道路.初期憑著他那道地的通江口音和樸實的獵人外表,為紅軍刺探敵情,充當偵察員,為紅25軍翻越大巴山進入川北,使紅四方面軍迅速兵分三路,打川軍一個措手不及,占領通江,南江,巴中三縣,立下赫赫戰功.
1933年2月初,熊國炳經川陝省委書記袁克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於2月中旬當選川陝省蘇維埃主席,並連續三次當選.當時紅四方面軍的一些知名領導人如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李先念,廖承志都很欣賞他,曾經擔任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紅25軍軍長曠繼勛同志,更是極力推薦他作為川陝省蘇維埃主席的候選人.
熊國炳當上蘇維埃主席後,革命熱情更加高漲,為當時的擴紅和組織民眾支前,建立江口,閬中,廣元,長池,蒼溪,萬源,渠縣,營山,宣漢,達縣等新的紅色政權顯示出了高超的組織才能和卓越果敢的辦事能力.對這個不久前還默默無聞的窮獵人,投身紅軍後猶如一粒火種,四處點燃起了反叛之火,四川"剿匪"總司令劉湘對他恨之如骨,曾懸賞兩千兩銀洋捉拿他.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撤離川陝根據地,熊國炳毅然拋妻別子隨軍北上,曾擔任川康革命政權的副主席,她主席是邵式平,副主席還有劉伯承.在他走後,窮凶極惡的敵人殺害了他的小兒子,她的妻子也活活餓死,拋屍野外.
1986年5月,酒泉地區數位同志為撰寫酒泉市紅軍西路軍老戰士小傳而查閱歷史檔案時,發現一個叫"張炳南"的西路軍老戰士就是大名鼎鼎的熊國炳,這才讓這位謎一樣消失的紅軍將領浮出水面.
1937年1月,董振堂的紅5軍在高台苦戰後全軍覆沒,熊國炳和鄭義齋,作戰科長秦基偉帶著後勤的非戰鬥人員和婦女團戰士,在敵人的騎兵數層包圍里殺開一條血路,趕到倪家營子和總部會合.混戰中,(傳聞)熊國炳的妻子張庭富(原川陝省委婦女部長)中彈犧牲(後僥倖脫險).
1937年3月,西路軍敗局已定,3月13日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雪地里召開了師以上幹部會議,會上由陳昌浩提議,他和徐向前東渡黃河去陝北找黨中央匯報西征失敗情況,剩下的人員由李先念,熊國炳等人組成新的"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分左右兩個支隊,留在祁連山打游擊.
後來熊國炳被俘,在敵人的嚴刑烤打下他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只承認自己是一個伙夫.敵人看他單薄襤褸的衣裳和蓬頭垢面的形象也不象個官,只好泄憤的抽打他.一個裕固族老鄉看得不忍心,向馬步芳的騎兵求情才放了他.後來他在這個裕固族老人的幫助下走出了祁連山,流落到酒泉,化名張炳南在這裡和一個叫白玉生的女人結婚,並擺了個煙攤,賣大餅過日子,直到全國解放.
解放後熊國炳也沒有向有關部門說出自己的身份,只是在1951年9月才用張炳南的名字向酒泉人民政府登記過曾是紅軍西路軍戰士,而且這個登記已經遲了兩年,他是懷著什麼樣的原因去登記的,不得而知.1952年,河西走廊開始土地改革,熊國炳的革命熱情又燃起了,他以一個西路軍老戰士的身份參加了土改工作隊.鬥地主分田地,是他二十多年前乾過的舊事,現在重操舊業,自然輕車熟路,得心應手.他在發動民眾,宣傳政策方面表現出的熟練,準確,讓年輕的工作隊員感到十分驚訝.誰能想到,這個鬚髮花白的老人當年是曾經領導過六百多萬人口的川陝省蘇維埃主席呢!
土地改革後,他還是沒有歸隊,僅以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在酒泉黃草鄉泉湖村落戶.1958年,"大躍進"和隨之而來的浩劫,使河西走廊這塊沃土餓殍遍地,實在沒法,熊國炳帶著一家老小回到了故鄉萬源縣.由於這場災難是全國性的,四川比其他地方更飢餓,沒法他又於1960年春回到了酒泉黃草鄉泉湖村.這年的10月,飢餓,疾病和戰爭時留下的傷痛復發,全身浮腫的他在痛苦中去世,年僅62歲.
一個從前那么堅強,對革命那么忠誠,工作中那么有能力的紅軍高級領導人,卻在西路軍潰敗後,人生陡然來了一個急轉彎,變得那么的消沉,只求謀生,不求復出,這太讓人費解了.
是他有叛變自首行為么?沒有.解放後,有人查遍了敵偽檔案,審訊過不少敵偽軍警憲特人員也沒見這方面的記載.也有人在他死後有另一種解釋,據說熊國炳說過:"共產黨給了我這么多人,都打散了,那么多人都不在了,我還活著,我不想找政府,也不想找政府的麻煩."這話讓人肅然起敬,但大可不必.也許是熊國炳是經歷過太多紅軍時期"左"的路線,怕再捲入那種"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運動,而寧願流落民間餓死病死么?他生前沒有說過,這又是一個謎!
歷史就這么殘酷,竟如此容易淡忘一位曾經用血書寫過它的元勛!我想,歲月的長河既能淹沒歷史,也能沖刷掉掩於事物表面的泥沙還其原狀.當然,這隻有讓後來的有志者慢慢發掘了!
人物評價
本文為《熊國炳傳》前言
熊國炳出生在四川通江(今屬萬源)一個偏僻的鄉村,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他歷經磨礪,飽嘗辛酸。後來,當地農民抗捐鬥爭和李家俊革命思想的影響,點燃了他的革命激情,促使他積極投身革命。
在革命的征程中,從川東農民起義,到赤江縣蘇維埃政府的建立;從聞名遐邇的“巴山勇士”,到全票當選川陝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熊國炳憑著執著的信念,英勇善戰的智謀,完成了從一個窮苦農民到紅軍高級將領的升華。在戰略決策中,他與廣大紅軍官兵一道,克服各種艱難險阻,運籌帷幄,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古柏村他“快刀斬亂麻”給窮人分土地,在三次進攻戰役中創造性地建設蘇維埃革命根據地,以及在反“六路圍攻中為保衛蘇區”熬過“最後五分鐘”;在河西走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強渡黃河,激戰臨澤,直到慘烈的石窩山最後一戰…… 當年的炮火硝煙早已散去,熊國炳曾經矯健的身影也漸行漸遠,但在歷史前進奔涌的浩瀚長河中,偉大的民族精神從來是不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滅的。
熊國炳一生戎馬倥傯,戰功赫赫,為中國革命事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紅色的豐碑上,雖然一度未曾鐫刻“熊國炳”的英名,但他威武的形象和崇高的風範卻從來沒有被人們忘記!
有人說熊國炳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悲劇的一生。他從一位戰場上叱詫風雲的戰將,位高權重的蘇區領導人,直到兵敗祁連山,淪落為一名戰俘,最後隱姓埋名,躬耕鄉野,晚年貧病交加,悄然而去。
在熊國炳生活窮困潦倒的時候,有人曾勸他“找政府”,他只是平靜地回應說,“當時黨和人民交給我們兩萬一千多人,大部份都犧牲了……我們當‘頭頭’的還活著,都沒臉面見鄉親,沒臉面見政府……能活著,當農民,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所以除了那張塵封的調查表外,沒有人知道他真實的姓名和曾經的豐功偉績。這對熊國炳個人的人生際遇來說,從他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對比他所享受待遇來說,是相當不公平的,無疑是一個歷史的錯誤和人生的悲劇。然而,熊國炳的悲劇人生,更有力地印證了他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對名利淡泊如水的高尚情懷。
正如《熊國炳傳》作者所言:“這不是氣貫長虹的熊國炳倒退了,而是熊國炳活動的政治舞台不復存在,拳打腳踢的空間已被取消,英雄無用武之地了。”所以,熊國炳的悲劇不是他自編自演的,而是環境的使然,條件的使然,中國革命旋渦的使然。熊國炳自始自終都是一個對黨、對人民、對革命忠心耿耿的戰士,一位智勇雙全的“巴山勇士”!
老紅軍王定國在幾年前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更為可貴的是,他在解放後甘當農民,自強不息,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特殊要求,其意志,如青松翠柏堅忍不拔;其人格,如白璧雪蓮純潔無瑕。”這位曾與熊國炳一起長征西征,並肩戰鬥的女將尚能流露對他如此款款深情,我們怎么不向熊國炳表示由衷的敬意?
熊國炳為新中國解放做出了不朽的奉獻,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這種大公無私、淡薄名利、不求回報的精神值得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這種可貴精神,結合當前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在日常工作中,實是求是,爭當先進,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個黨員幹部對人民民眾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