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戰役計畫是紅軍西征期間制定的以消滅馬鴻逵勢力,占領整個寧夏,鞏固、擴大根據地,打通國際通道,促進西北抗日局面首先實現為目標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西征作戰部署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寧夏戰役計畫由於敵情變化等複雜原因雖未能付諸實施,但從戰略眼光來看,這一戰略原則是完全正確的。也充分反映了中央、軍委領導人當時對寧夏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
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保全舉行擴大會議,討論國內外形勢,制定了逼蔣抗日的方針。關於軍事戰略,中共中央經同張學良協商後,於8月12日在致朱德、張國燾、任弼時電中,提出了紅軍奪取寧夏的戰略計畫,又稱寧夏戰役計畫,其要點是:(1)10月和11月紅軍三個方面軍在甘肅北部會師,完成進攻寧夏的準備。(2)12月起,以一個方面軍保衛陝甘寧蘇區,並配合東北軍對付蔣介石軍隊的進攻;以兩個方面軍乘結冰期過黃河,消滅馬鴻逵部,占領寧夏,完成打通蘇聯的任務。(3)寧夏占領後,以紅軍和東北軍各一部組成抗日聯軍先鋒軍,出兵綏遠,挺進華北抗日前線,推動全國抗日局面的形成。這一戰略計畫的制定,是中共中央為貫徹“逼蔣抗日”方針而採取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對紅軍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與鞏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9月14日,毛澤東和林育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在給朱德、張國燾、任弼時的電報中提出:“為堅決執行國際指示,準備在兩個月後占領寧夏。”並對各部隊行動作了部署:一方面軍主力,10月底或11月初開始從同心城、豫旺之線攻取靈武、金積地區,以便12月渡河占領寧夏北部。四方面軍主力10月或ll月初進取靖遠、中衛南部及寧安堡之線,以便12月渡河奪取寧夏南部。二方面軍在陝甘邊積極活動,與四方面軍互相策應。以上部署主要是四方面軍控制西蘭大道,不使胡宗南切斷,並不使妨礙爾後一、四兩方面軍奪取寧夏之行動。當一、四兩方面軍奪取寧夏時,二方面軍仍在西蘭大道以南,擔負鉗制敵軍之任務。至於占領甘肅西部,待寧夏占領取得國際幫助後,再分兵奪取之。此電並把占領寧夏稱之為“對於中國紅軍之發展與中國抗日戰爭之發動有決定意義的戰略行動”,是月,中共中央為了實現奪取寧夏的戰略計畫,專門成立了定邊工作委員會,由李維漢任書記,從事奪取寧夏的準備工作。
中央制定這一戰略計畫是在充分調查研究、反覆進行醞釀的基礎上確定的。從9月19日中央軍委致紅二、四方面軍領導的電文中,可以看出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寧夏是陝、甘、青、綏、內外蒙,即整個西北之樞紐。(二)共產國際來電稱,紅軍如果占領寧夏,即可給予援助。(三)原來構想,取得共產國際的援助有兩條途徑:一是新疆方向;一是內蒙方向。相比之下,占領寧夏走內蒙這條路更方便。(四)可以先占領寧夏之鄉村,靠近賀蘭山,取得攻城武器,再行克城。(五)寧夏有賀蘭山,氣候比綏遠、青海、陝甘北部及甘西較暖,且是產大米區域,在西北為富。鹽池、定邊已解放,可大批買布,解決部隊服裝。攻占寧夏之中寧、金積等地區,糧食亦不成問題。(六)寧夏馬鴻逵有20幾個團,湯恩伯、何柱國、高桂滋、高雙城等部在我軍側後。如果由紅一方面軍單獨行動,有顧此失彼之慮,只有三軍配合,方可圖之。如果紅四方面軍西出甘肅和青海,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部就會乘機進占靜、會地區,與馬鴻逵南北呼應,進攻寧夏的計畫就會落空。(七)奪取寧夏,不論在紅軍發展上,還是在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上,在開創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戰上,都是決定性的一步。
基於此,黨中央多次馳電張國燾,催促北上,並反覆說明:“向寧夏及甘西發展,重點在寧夏,不在甘西。”這一期間,黨中央雖然提出了奪取寧夏的計畫,並作了具體部署,但由於敵胡宗南部的阻撓,在行動上未能實現。
10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布了《十月份作戰綱領》即寧夏戰役計畫。其要旨是: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後,集中向北發展,在西蘭大道以北、黃河以東、同心以南、環縣以西的地域內,三軍密切配合,打幾個殲滅戰,對尾追紅軍之敵予以狠狠打擊,而後消滅馬鴻逵勢力,占領寧夏,把陝北、隴東、寧夏作為中央的根據地和大後方。綱領指出,整個寧夏戰役計畫應分為兩個階段實施:10月11日至ll月10日前為戰役的準備階段,紅軍的主要任務是休整補充,抓緊訓練,作好進攻寧夏的一切準備;ll月中旬起為戰役的實施階段,以紅一方面軍主力和紅四方面軍的三個軍組成的攻寧部隊,向寧夏發起全面進攻。紅四方面軍的另外兩個軍和紅二方面軍主力向南防禦,必要時抽調一部分參加攻寧。同時規定紅四方面軍以一個軍率造船技術部隊迅速進至靖遠、中衛地段選擇取得中衛與定遠營之渡河點加速造船,1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渡河準備。
《十月份作戰綱領》發布後,毛澤東於13日致電彭德懷,要求“按照十月作戰綱領準備,作出寧夏戰役計畫綱要,與朱張面商後提出於軍委。”據此,朱德、張國燾於23日到達打拉池,與彭德懷、徐海東等西方野戰軍領導會面時,商討了寧夏戰役計畫。彭德懷於當日就寧夏戰役的部署電報毛澤東,提出寧夏戰役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以西方野戰軍主力占領黃河沿岸,以四方面軍第四、三十軍攻擊中衛,牽制馬鴻逵;第二步渡過黃河,控制寧夏門戶,以一部兵力襲占定遠營,相機攻占寧夏省會。毛澤東於24日復電,同意彭之計畫。與此同時,紅一、二、四方面軍部隊均根據ll月作戰部署,轉移到預定地區休整;紅四方面軍一部到達靖遠以西的黃河岸邊加緊造船,作戰前準備工作。
就在紅軍各部隊進行休整訓練,準備實施寧夏戰役計畫之際,戰場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促使國民黨政府的戰略重點進一步西轉。10月23日蔣介石令胡宗南、王均、關麟征、毛炳文等部,由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朱紹良指揮,以近30萬人的優勢兵力向紅軍大舉進攻,並令東北軍王以哲及寧夏二馬部隊協同中央軍作戰。蔣介石還親臨西安督戰,企圖將紅軍消滅在黃河以東的甘肅、寧夏境內。
鑒於戰局的突變,黨中央及時調整了寧夏戰役計畫。10月25日,中央軍委領導致電紅軍總部及三個方面軍領導人,指出紅軍應先擊破南敵,再集中向北。並決定先以三個方面軍主力進行海打戰役,擊破南敵,停止敵人追擊。作戰方針是逐次轉移,誘敵深入,在預定海原、打拉池地區,集中優勢兵力,給主力胡宗南部以殲滅性打擊;同時,為了給下一步向北攻取寧夏創造條件,決定紅四方面軍以大部分兵力參加海打戰役,並以兩個軍西渡黃河,爾後轉向寧夏之中衛、定遠營行動。為統一指揮各參戰部隊的行動,28日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兼政治委員(11月初改由任弼時任政治委員),劉伯承為參謀長。30日,前敵總指揮彭德懷發布了海打戰役部署命令。
10月25日,紅三十軍在靖遠虎豹口渡過黃河,紅九軍亦跟進渡河,截至30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直屬隊和紅五軍全部渡河。按照海打戰役部署,紅四方面軍未渡河之四軍、三十一軍正面阻擊尾追紅軍之王均第三軍,紅一方面軍從側後進攻,將其消滅在打拉池一帶。但是張國燾當面表示同意,背後卻密令四軍、三十一軍撤離前敵總指揮部指定位置,致使紅軍主力右翼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海打戰役計畫未能實現。此後,紅軍主力向東轉移,國民黨軍進至靖遠至海原一線,並打通了增援寧夏省城的道路,隔斷了河東紅軍主力和河西部隊的聯繫。這樣,寧夏戰役計畫被迫中止。11月8日,中共中央提出了“作戰新計畫”的構想,決定放棄寧夏戰役計畫。
寧夏戰役計畫由於敵情變化等複雜原因雖未能付諸實施,但從戰略眼光來看,這一戰略原則是完全正確的。也充分反映了中央、軍委領導人當時對寧夏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