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題·洞庭木落楚天高
- 創作年代:1932年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無題
洞庭木落楚天高1,眉黛猩紅涴戰袍2。
澤畔有人吟不得3,秋波渺渺失離騷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眉黛(dài):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婦女用來畫眉。猩紅:指鮮紅的血。涴(wò):污,弄髒。
- “澤畔”句:澤畔,即水邊。語出《楚辭·漁父》:“屈原既放,遊走江潭,行吟澤畔。”
- 渺渺:水色邈遠的樣子。離騷:屈原所作政治抒情詩。
白話譯文
洞庭湖邊的樹葉紛紛落下,湘鄂一帶的天更高了;革命根據地婦女們的鮮血,染紅了國民政府軍官的軍衣。
就是在當年屈原行吟的澤畔,人們也沒有吟誦詩篇的自由;秋天的洞庭水波還是那樣浩蕩無邊,而像《離騷》那類諷世的作品卻見不到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魯迅於1932年12月31日,書贈給郁達夫的,後編入《集外集》時,將《日記》錄存的原詩作了三處改動,將“浩蕩”改為“木落”,“心紅”改為“猩紅”,“吟亦險”改為“吟不得”。
1928年,郁達夫與杭州王映霞結婚,寓居上海。因郁達夫是杭州富陽人,王映霞是杭州人,婚後,郁達夫或因事、或養病而在杭州逗留,因此有欲定居杭州的打算。1932年11月10日,郁達夫在杭州寫給王映霞的信中說:“洪(指洪雪帆,現代書局老闆)若有信來,則《弱女子》落得賣去,有一千二百元也可以了,最低不得比一千元少。這錢賣了,可以到杭州來買地皮或房子。”此後,郁達夫從杭州回到上海,於12月30日,受時任上海《申報·自由談》編輯的黎烈文之託去魯迅家,向魯迅約稿。魯迅在郁達夫來訪後的第二天,書寫此詩贈郁達夫,勸郁達夫不要遷居杭州。(勸阻郁達夫搬家說)
1932年6月,國民黨發動第四次反共產黨軍事“圍剿”;與此同時,亦強化文化“圍剿”。因此,當時革命“文藝是在受著少有的壓迫與摧殘,廣泛地現出了饑饉狀態。文藝不但是革命的,連那略帶些不平色彩的,也往往就受迫害。”(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這首詩就是感於當時文化氛圍所作。(揭露國民政府的文化圍剿說)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關於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有兩種說法:
一是阻郁達夫搬家說。
“洞庭木落楚天高”句,描寫了深秋時節,樹葉都落了,天氣高遠,洞庭湖邊一片肅殺蕭瑟的景象。詩中以洞庭湖比西子湖,隱喻杭州政治高壓的氣氛。“眉黛猩紅涴戰抱”句,寫女人的殷紅的脂粉染污了戰抱,隱喻兒女情長,只會使英雄氣短。魯迅在此委婉地勸郁達夫不要沉溺於兒女情長。最後,魯迅以屈原比郁達夫,認為郁達夫此去杭州,就像屈原一樣,在洞庭湖畔、沅湘之間的草澤之中悲吟,最終自沉於汨羅江,從而失去《離騷》,連文章都做不得。在這裡,魯迅敏感地意識到,郁達夫的遷居杭州,對郁達夫本人,對他的前途、個人抱負和才華,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而“吟不得”的原因,正如詩中上二句所說的,一是杭州的政治高壓,二是郁達夫沉迷於個人兒女情長的小圈子,自甘落後。詩的意思前後照應,構思巧妙。
全詩隱喻得當,以洞庭比西湖,以屈原比郁達夫,含蓄雋永,構思巧妙。同時,描寫的意境高遠,表達的感情深厚,勸喻委婉而深刻、貼切。
二是揭露國民政府的文化圍剿說。
全詩巧借楚辭,敘寫往事,將國民政府的兩種“圍剿”揉合一起,使詩的意境高遠,天然合拍,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詩的前兩句,揭露聲討國民政府的反革命軍事“圍剿”。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渲染氣氛,次句寫革命與反革命的殊死鬥爭。一個“流”字,將反革命屠殺的殘酷性,揭示得淋漓盡致。同時,還展現了根據地人民由反抗到掙扎、到壯烈犧牲的鬥爭過程。詩的後兩句,揭露、聲討國民政府的反革命文化“圍剿”。詩人運用屈原“行吟澤畔”的典故,深刻地揭露了國民政府對進步文化的摧殘,已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楚懷王等封建統治者,比他們更反動,更兇殘。巧用對比手法,妙筆生輝,以失《離騷》一語結束,啟人深思。
名家點評
原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劉大傑:這首詩意境高遠,感情深厚,造句遣辭,不同凡響。使我們體會到的,是在那一個戰禍連年、哀鴻遍野、特務橫行,文網嚴密的時代,連說話寫文都完全失去了自由。提起往日的屈原,在苦難中,還可以澤畔行吟,還可以寫“離騷”、 “天問”,魯迅連這一點自由也沒有了,正如他自己所說:“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那是一個多么黑暗的時代!
現代文學家郁達夫:“這首詩是魯迅七絕中的壓卷之作。”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等。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作品被編為《魯迅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