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足目

無足目

無足目指的是兩棲綱的一目。有6科34屬162種。廣泛分布於環球各大洲赤道與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僅1科2種。體長圓形,似蚯蚓或蛇,皮膚裸露,上有多數環狀皺紋和粘液,無四肢及肢帶。通常在濕地營洞穴生活,眼退化隱於皮下,耳無鼓膜。嗅覺器官發達。體內具有肋骨,但無胸骨。雄性身體末端具有由泄殖腔壁突出而成的交接器。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卵多產在地洞中。幼體在孵出前經歷一個長有3對外鰓的階段,外鰓僅具有吸收營養的作用。當幼體孵出後,外鰓已消失,幼體移到水中完成發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無足目
  • 拉丁學名:Apoda
  • 別稱:蚓螈目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無足目
  • :6科
  • :34屬
  • :162種
  • 分布區域:環球各大洲赤道與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簡介,分布,動物介紹,生活習性,分布情況,無足目兩棲動物,

簡介

無足目又叫蚓螈目,是原始的,同時又是極端特化的一類。特化的結構是和它們營地下生活方式相聯繫的,外形似蚯蚓或蛇。大的長一米多,小的只有十多厘米。尾短或無尾眼和四肢退化。皮膚裸露而富於粘液腺。椎骨數目較多,椎體雙凹型。雄體的泄殖腔能向外突出,起交配器的作用,能將精液輸入雌體內。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

分布

無足目共有6~7科、34屬、160餘種,分布在熱帶亞洲、非洲和美洲,其中南美洲的種類最多。我國目前只有一科,即魚螈科。雙帶魚螈(Ichthyophisglutinosus)可為本目代表。繁殖期間雌螈以軀體將卵纏繞保護,待孵出後,幼體入水中發育。魚螈主要產於亞洲熱帶地區。我國記載的有產於雲南、廣西等地的版納魚螈(Ichthyophis ba-nnanica)和雙帶魚螈。

動物介紹

無足目Apoda(蚓螈目Gymnophiona)
無足目或稱蚓螈目通稱為蚓螈,是現代兩棲動物中最奇特人們了解的最少的一類。蚓螈完全沒有四肢,是現存唯一完全沒有四肢的兩棲動物,也基本無尾或僅有極短的尾,身上有很多環褶,看起來極似蚯蚓(長相極似,內部卻完全不同),多數蚓螈也象蚯蚓一樣穴居,生活在濕潤的土壤中。蚓螈的雖然有眼睛,但是比較退化,有些隱藏於皮下或被薄骨覆蓋,而在鼻和眼之間有可以伸縮的觸突,可能起到嗅覺的作用。一些蚓螈背面的環褶間有小的骨質真皮鱗,這是比較原始的特徵,也是現代兩棲動物中唯一有鱗的代表。

生活習性

所有的蚓螈都是肉食性動物,主要捕食土壤中的蚯蚓和昆蟲幼蟲。不少蚓螈是卵胎生,但是也有一些是卵生。

分布情況

蚓螈共有160餘種,分布於大多數熱帶地區,但是不出現於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加勒比海諸島,而在印度洋塞席爾群島卻有分布。蚓螈可以分成6個。其中的肯亞薩嘎拉蚓螈 Sagalla caecilian 位列全球十大瀕危兩棲動物。

無足目兩棲動物

無足目可以分為6科,包括吻蚓科、魚螈科、盲尾蚓科、蠕蚓科、真蚓科、盲游蚓科。
吻蚓科的兩棲動物擁有最多的原始特徵,如保留有尾部,口開在頭的前方,頭骨數量多,眼相對比較大,觸突與眼相連,鱗多等。吻蚓科動物為卵生動物,幼體有小的外鰓,在水中生活,變態為成體後返回土壤中,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北部地區。樹蛙
魚螈科動物主要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在我國有雙帶魚螈和版納魚螈兩種。魚螈科動物的觸突位於眼的前方,為卵生動物,雌螈用身體盤繞所產的卵直到卵孵出。
盲尾蚓科動物的原始特徵包括鱗片較多、頭骨多和有短尾等,進步的特徵包括嘴位於頭部下方、觸突遠離眼睛、身上的環褶不再進一步分褶等。盲尾蚓科動物為卵生動物,分布僅限於印度。
蠕蚓科動物嘴位於頭部下方,頭骨減少,沒有鱗片和尾巴,眼睛被薄骨覆蓋,但是觸突伸出的時候眼睛則顯露出來。
真蚓科是蚓螈目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有23屬88種。真蚓科動物是進步的蚓螈,擁有很多進步的特徵,主要分布於熱帶美洲、赤道非洲、印度和印度洋中的塞席爾群島,成員的體型、習性和生活史多種多樣,體型有大有小,有卵生也有卵胎生。
盲游蚓科動物分布遍及南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無尾無肺也沒有鱗片,水生的成員背後有皮膚皺褶形成的鰭,身體後面側扁,看起來似尾。盲游蚓科是唯一的水生蚓螈,其中比較原始的成員為半水生性,而進步的成員如泅盲游蚓則完全水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